分享

摆渡人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摆渡人

作者:李广生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儿.迈克弗尔的一部畅销书,小说主要讲述: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因与母亲无话可说,又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所以她决定离开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路上突发交通事故,成为唯一的幸存者,此时,一个男孩(摆渡人崔斯坦)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但是,迪伦很快意识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而是特意在此等候。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命运就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

最让我感动的是小说的结尾,摆渡人崔斯坦和被摆渡人迪伦都获得了新生。在穿越荒原去往安放灵魂的地方,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而再次穿越荒原回到现实世界,迪伦是崔斯坦的摆渡人。互为摆渡人共同获得新生是对师生关系最好的隐喻。教师是学生的摆渡人,带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学生何尝不是教师的摆渡人,使他们获得更加美好的教育人生?

师生的相遇是偶然的也是注定的,教师在课堂迎接学生,学生在课堂等待教师,这似乎是注定的,但他们都不知道迎来的是什么样的学生,等来的是什么样的教师。他们的相遇能否成为改变命运的开始、向哪个方向改变?在他们面前同样有一片等待穿越的“荒原”,同样潜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孩子有被吞噬的危险,教师也有迷失的可能,他们需要相互扶持砥砺前行。教师在摆渡学生的同时也在摆渡自己,他们把孩子送出校门,踏上新的生命旅途,挥手告别的那一刻,孩子带走的是勇气,教师留下的是幸福。虽然他还要回到那间教室,等待下一批学生,但此时的他已不是几年前的他,他把自己的生命摆渡到一个新的彼岸,又将摆渡学生向更新的彼岸出发。免于不断重复给自己带来倦怠的煎熬,最好是成为自己生命的摆渡人。

我经常会想起这节课,也多次在文中或讲课时提到这节课,用巧妙的技术和高超的艺术都不足以形容在那个情景下教师的表现,但可以肯定地说,她是一个优秀的摆渡人。

“不美!”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一个显得有些邋遢的小男孩非常肯定的回答,口气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很惊讶,不仅教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惊讶地抬头看他。因为在此前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这段文字很美,看他一声不响教师才单独向他发问。但是,教师没有继续追问他“为什么”,因为这时候追问“为什么”,像是质问,或是表示怀疑。教师说:“不美?也许吧,请把你的感觉告诉我们。”别小看这句话,它包含着尊重和信任,似乎是告诉孩子:虽然你的感觉与别人截然相反,但我们尊重你的感觉,相信你有自己的理由。

原来这是一个外地务工人员的孩子,跟随父母来到这里上学。他告诉老师,课文中描写的学校和他以前的学校一样,建在山坡上,周围是大山,被大山包围,很简陋,只有几间房子,一个又小又破的操场,旗杆是一根细长的木头,只有两个老师,学生也很少。“你的学校美吗?”老师又问。“不美!”他坚定地回答。

教室里很安静,这些对“群山环抱”充满向往的孩子、听说进山会兴高采烈的孩子,无法理解这个刚刚走出大山的孩子的复杂心理。但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他们没有议论纷纷、大惊小怪,没有人露出不屑、嘲笑、鄙夷的神情。他们努力的尝试着进行理解,这片刻的宁静是尊重造就的,如此的迷人,如此的宝贵。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进行到此处,所有孩子面前出现一片“荒原”,如何帮助他们实现穿越呢?包括听课的教师都把目光投向任课教师。她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把话锋一转,离开“美不美”这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不紧不慢的跟孩子聊起家常。她正在积极的建立联系,寻找文本与孩子生活的联系。三言两语她们聊到孩子的奶奶,老人留守在家乡,孩子想她。

“把这篇课文读给奶奶听吧,我想她也会想你的。”老师提议。小家伙点点头,拿起书,读了起来。开始有些生硬,读着读着,似乎是融入其中,不仅流畅而且生动起来。读完之后,课堂上自发地响起掌声,孩子有些害羞的低下头。

“美吗?”教师又问了一句。“美!”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时的“美”已经由文章之美变成了人性之美,与其说是美不如说是爱。教师成功的扮演了“摆渡人”的角色,带领孩子们穿越了“荒原”,获得新的认知和体验。

作为“摆渡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把孩子引向“彼岸”——生命境界得到提升。当孩子意识到美指的不仅是语言还有情感、美与爱之间存在着血脉相通的关系,教师就完成了一次小小的摆渡。孩子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会产生懈怠、迷茫,他们希望教师像“摆渡人”那样给他们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确立意义,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是有意思的,更是有意义的,从而在没有教师陪伴的日子里,以更大的勇气穿越更大的“荒原”。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倡导学校废除橡皮,在我看来,橡皮和塑料食品袋一样,是发明界的一大败笔——解决了一时之需却为长远发展埋下无穷隐患。 因为橡皮的存在,孩子们越来越畏首畏尾且心浮气躁。从他们拿起笔的第一天开始,便知道有一种东西叫“错误”或“不好”,虽然每一个“错误”或“不好”,几乎都可以视为孩子们独特的创造,但我们依然这么认为,并把这一观念深深植入孩子心灵,为创新和创造蒙上一层厚厚灰土。

因为橡皮的存在,孩子们越来越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神奇的橡皮让孩子们的作业本变得干净了、漂亮了,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可供展览、参观,家长和学校脸上有光,但谁都懒得关心是如何变干净漂亮的。孩子们从我们或喜悦或愤怒的目光中一下子就读懂了,原来这个世界只看重结果。

因为橡皮的存在,我们失去了很多生命的美好。当儿子突然像个大小伙子似的站在我面前时候,他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顿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倘若有这样一块橡皮,无情的擦去这些成长的痕迹,我会有何感受呢?恐怕是茫然,还有焦虑吧。在课堂上,孩子们正是用他们的笔书写他们的人生,用笔描绘他们的生命,我们怎么忍心让他们亲手擦掉自己成长的痕迹呢?开始写的歪歪斜斜,没关系,就让它留在那里,谁的生命在开始阶段不是步履蹒跚呢?写错了,不要紧,就让它留在那里,谁的一生会顺顺利利呢?即便做了很多努力也不如别人写的漂亮,无所谓,就让它留在那里,和自己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干嘛非要和别人比?

小王老师看了这篇文章并进行了尝试,一段时间之后还真收到了效果,小孩子们的字迹越来越工整,错误率越来越低。他带来几本作业给我看,一篇篇翻过,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变化,也看到了孩子的进步,还看到了孩子的努力。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想到“摆渡人”这个比喻,我把没有用橡皮加工过的作业比喻成桥梁,引领孩子走向成功。其实,那一行行字迹、一本本作业,不就是一艘摆渡船吗,承载着孩子的童年,记录着他们的成长,使他们获得自信。更加遗憾的是小王没有坚持下来,因为他的课不允许使用橡皮而别的课则允许,课上作业不允许使用橡皮家长却要求使用,孩子们形成了习惯、养成了依赖,最后小王坚持不住了。

把孩子们拉进教师的“摆渡船”,教师操纵船桨,驶向教师希望到达的彼岸,这种摆渡可谓是变相的绑架。很多教师热衷在课堂上达成“共识”,而这“共识”便是他们设置的“彼岸”,于是想各种办法把孩子们引向这个“彼岸”。这样的“摆渡人”实际上是个“绑架者”。为什么小学教师教着教着就只有小学水平、中学教师教着教着就只有中学水平,教育没有让生命成长反而让人生缩水?因为“绑架者”在绑架别人的时候也绑架了自己,在设定好的此岸和彼岸之间往复循环的摆渡,送走一批批的孩子,也消磨掉自己的青春和激情。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带领学生寻找课堂的生命意义——这就是作为摆渡人的教师。

 

赵科老师为本文提供封面和插图照片,特此致谢。

生命课堂(点击查看原文)

一、焕发师生生命活力

1.积极而专注

2.自信且自律

3.融入并创造

二、寻找课堂的生命价值

1.掀起你的盖头来

2.生命共同体

3.七仙女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