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温度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温度

作者:李广生

“如何实现“生命课堂”,有具体的方式和现成的模式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我通常的回答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生命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绝不会强制教师先教还是后教、多教还是少教。也许当时的人们认为罗马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才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如果把生命置于教育的中心,那么通往“生命课堂”的道路就有千万条,而不只是下面所列举的这五条。有温度、有体验、有合作、有质疑、有生成,既是“生命课堂”的五个特征,也是通往“生命课堂”的五条路径。

有温度

温度是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冷热。对课堂来说,温度指的关系,建设有温度的课堂,就是建设关系友好型课堂。

如果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课堂就是教与学关系的总和。围绕教与学,课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环境的关系、与知识的关系等等。适宜的温度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多教与少教的问题、先教与后教的问题等,让众多教师纠结难解。教与学必须是对立的吗?必须以教师少教或不教为代价才能让学生多学或自学吗?如何化干戈为玉帛让教与学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冲击?教是教师的权利,学是学生的权利,协调教与学的关系,让教与学和谐相处,成为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有温度的课堂致力于让教与学都变得柔软。教的柔软一些学的就轻松一些,学的柔软一些教的就愉快一些。为什么非要用“比一比”的方式促进学习,为什么非要分出优良中差?为什么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得到的不是支持而是羞辱?为什么考试来临教师比学生还要焦虑?心平气和的教,安安静静的学,既不压制教师的教,也不放纵学生的学,教与学温柔的相伴。这就是有温度的课堂。

关于如何建立师生关系、协调同学关系,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特别需要明确一点,课堂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仍未脱离最一般的人际关系的基本框架。平等、尊重、理解、对话、合作等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课堂。同时要牢记,课堂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社会,课堂的经历将给他们的人生打下深深的烙印,甚或成为其人生的底色。学会与人相处,是课堂的应有之义,冷漠和忽视是最大的伤害。课堂上给孩子一颗温暖的心,他们将把这份温情带入社会,让生活充满爱。

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手段把已经符号化的知识教会孩子,但是那些无法用概念、原理、公式表述的知识、看似无法教的东西如何教给孩子——我们可以教给孩子识字写字,但怎么教给他们热爱祖国文字、喜欢识字写字、享受阅读?我们能够教会孩子发声,但不一定能教会他们欣赏音乐。仅凭说教,毫无意义。兴趣、品味、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如何教,这些不是更为珍贵吗?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的一生,该是多么美好。在有温度的课堂里,这些看似无法教的东西,像种子发芽一样从孩子心底滋生,看似无法教,实则不用教。

让孩子学会与知识和谐相处,建立与知识的友好型关系:既不对知识俯首称臣,也不在知识面前妄自尊大,既对知识怀有一份敬畏,又对知识持有一份质疑。让孩子满怀欣喜的靠近知识,让知识敞开怀抱接纳孩子,慢慢的,他们就会爱上知识、爱上学习,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何必那么关注错误呢,说不定今天的错误就是明天的创造;何必那么在意分数呢,学习的乐趣岂是分数可以衡量;何必把知识弄得冷冰冰的呢,虽然它的客观的,但不都是被像我们一样的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发现的吗?揭开知识的面纱,你会发现它扑朔迷离的外表下也有一个逸趣横生的世界。

课堂是一种环境,这环境里有人,还有声音、情绪、色彩、信息、设施、物品等等,它们相互影响着,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共同构成一种生态,蕴藏着各种关系。师生既是环境的创造者,又接受着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桌椅的摆放,是圆桌围坐还是横排数列,暗示着坐在上面的人,是彼此隔阂还是相互交融。声音,还有眼神,把师生联系到一起,使彼此之间产生关系。高声朗读,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嗓子都快喊破了,课堂的温度升到了极点。大声斥责、严厉的批评,课堂的温度又降到了冰点。一个眼神可以带来一丝暖意,同样也可以带来一丝寒意。温度太高和太低都不利于孩子成长。他们像种子一样,需要适宜的温度。有温度的课堂,不是温度越高越好,更不是温度越低越好,适宜最好。还有墙上张贴那些东西,它们是孩子稚嫩的作品,还是严厉的制度、激动的口号、空洞的教诲、考核的评分,都在用各自特有的方式暗示某种关系。

课堂是围绕教与学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建设有温度的课堂,就是建设关系友好型课堂。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