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是有生命的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课堂是有生命的

作者:李广生

课堂是有生命的——非常明显,这不能算是“生命课堂”的定义,因为它根本不符合定义的规范,所以也无法回答“生命课堂”是什么的质疑。确切地讲,它是一群人的信念和追求。是它,把这群人凝聚在一起;也是它,唤起了他们对教育真谛的求索,激励着他们在这条并不平坦但充满快乐的路上,携手并肩,砥砺前行。

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二十年间,好像一切都变了,课程标准变了、考试评价变了、教学方式变了、教材也变了……但是,我们的教育真的发生了改变吗、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变?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人们把那些显性的制约教育发展的顽疾一一攻克之后,看到的不是胜利的彼岸,而是一个更大的难题,横亘在眼前。面对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不少教师也表示困惑——究竟要去向何方?各种各样观点在表面平静的校园里激烈碰撞,有人说教育应该是快乐的,但立即有人发出警告:今天的快乐要以明天为痛苦为代价!素质教育与考试是否对立,至今在学界争论不休。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教育改革不能再做“表面文章”了,必须要直面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人是教育的核心,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改革只有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进行,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避免迷失和迷茫。

顺义区作为北京市重点发展新城之一,一直高度重视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小学教研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兢兢业业,在教学研究这片沃土上深耕不辍;他们无私奉献,为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不懈努力;他们锐意改革,不断创新适合区域教育的研修方式。他们创造并坚守着“生命课堂”,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致力于建设有生命的课堂,实现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为生命而教,是“生命课堂”的初心,更是顺义小学教研人的初心。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课堂不发生改变,教育改革就是一句空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便无法完成。所以,他们选择课堂作为突破口,啃这块最硬的骨头。纵观全国在新课改以来取得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大部分集中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包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他们不满足于形式的变化,广泛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在此基础上,把目光聚焦于课堂的核心,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为生命而教的主张。“生命课堂”便这样诞生了。

“生命课堂”没有高深的理论背景,可谓是“草根研究”。但它深深根植于实践的土地上,是教研人和一线教师共同培育的一株小草,在大家的共同呵护下,它正在茁壮成长,正在向更广阔的领域蔓延,让顺义小学课堂绽放生命的颜色、焕发生命的精彩。他们守着一颗纯粹的心做这件事,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所以他们不奢望“生命课堂”这株小草长成参天大树,但是他们希望能感召更多热爱生命的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用“草根精神”推动区域教育发展——关注“常态课”的提升,关心普通教师的成长。即便“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也“从不寂寞,从不烦恼”,默默奉献,执着坚守,为课堂注入生命的能量。

这本案例集便是他们采撷的一株株小草,供人们深入分析研究“生命课堂”。从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他们——教研人和一线教师的专业追求,更能品味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探索。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弘扬课堂的生命意义,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是他们的三大愿景,也是他们设计课堂、实施教学的价值取向。

课堂是有生命的,这就是初心,这就是使命!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