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的艺术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变的艺术

作者:李广生

几天前,跟随专家到一所学校调研。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有一群年轻的教师。问及当前的困惑和需求,大家提出很多,但都是一些情境性、常规性、事务性工作上的难题。专家给出的建议很简单,概括而言即是:慢慢来,别着急,很多问题,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将逐步得到解决。这些“小老师”表示感谢,但可以看得出,他们似乎并不觉得“解渴”。回去之后,他们可能觉得这是专家的敷衍。
好像是去年,我到一所新建学校调研,也被一些年轻教师问过类似的问题。我的回答,大致也是如此。我真诚拜托大家理解并相信我,绝无敷衍之意,因为很多问题只能通过时间来解决。大家在表示理解的同时,也表示尽早尽快成熟的迫切。在随后与校长交流时,我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年轻教师,还是不要过早成熟的好。
这个观点很难让人接受。谁不希望教师早点成熟呢?褪去青涩,走向成熟——熟练的驾驭教材、把握课堂,轻松的处理各种问题、应对各种情况,卓有成效的工作。无论校长、家长、学生,还包括教师自己,都希望这样。如果成熟和胜任是同义词的话,我也希望教师早点成熟,越早越好。可是,几十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在教师这个群体中,成熟与胜任有很大区别。成熟往往意味着成长的停滞。有些教师,还没有等到胜任,就已经成熟了。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但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需要时间的打磨。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与真实的学生接触,面对真实的问题,任何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都有它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既没有包治百病的“神医”,也没有药到病除的“神药”。教师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摸索,才能真正达到胜任的要求。
“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很多问题都能自己解决。”专家说的很实在。其实,让这些专家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什么理念、方法、模式啦,他们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可是,这有什么用呢?这些“小老师”记在笔记本上,甚至转化为他们的语言和文章,但不一定能够迁移到课堂上。要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才能洞察这些理念和方法的真谛。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些,便以为自己看透了,也就不在花心思理解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成长如此,教师的发展也如此。让一个疲于奔命的教师带领学生优雅地漫步在成长的路上,这是不可能的。以前我总想一个问题,如何让教育慢下来。而现在,我思考的更多的,如何让教师慢下来。教师都慢不下来,教育当然就更慢不下来了,那么学生呢,只能一路紧追,身心俱疲。
关于快慢,我的一位同事曾说:跑那么快,不就是为了早点达到终点吗?终点是什么,每个人的终点都是坟墓。跑那么快,一定是去找死。当时,她这番话引起大家的一片笑声。想一想,确实有道理。可是,慢下来又干什么?如果说每个人的终点都是坟墓,慢下来岂不是等死?跑快了是找死,慢下来是等死,到底应该如何?
我的观点是,教育是不快不慢的艺术。不要跑的太快,等一等灵魂。是呀,教育跑的太快了,跑着跑着,跑丢了教育的初心,忘了为何出发,也忘了去向何方。但也不能太慢。时代飞速发展,若不迎头赶上,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毕竟我们还肩负着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不仅仅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不快不慢,是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它多么含糊!怎么样才叫不快不慢,如何做到不快不慢,快与慢的度如何把握,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快不慢就是一句不疼不痒的空话。但我确实不能回答,至少不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有人把教育比作短跑,以速度取胜,有人把教育比作长跑,以耐力取胜,都有道理。但教育毕竟不是跑步,比跑步复杂的多。所以,快与慢只是教育的一方面,总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会把我们拖入一个泥潭。
除了快慢,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不怕慢,就怕站。”这句老话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适用于教育。人的成长与发展,包括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也是如此——不怕慢,就怕站!慢一点无所谓,关键是要发生变化,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改变。这就像种子发芽一样。
所以我说,教育是变的艺术。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发变化、引导变化、促进变化的过程。没有变,就没有教育。
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常常问学生,有什么收获,收获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教师就会喜上眉梢,很有成就感。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学生的大脑并不是硬盘,信息存储到里面,不出意外的话就永远存在,并随时可以读取。他们会遗忘,彻底从大脑中消失,消失的一干二净。还会因为放错了地方而无法提取,虽然没有消失但永远也找不到。如果这样的话,那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我们以为教育发生了,但事实上教育根本没有发生。

教师培训不也存在类似情况吗?培训教师慷慨激昂的讲了两三个小时,参加培训的教师记了满满几篇笔记,又是理论,又是策略,又是案例,还要把课件或讲义拷贝回去继续学习。不用问,当然是受益匪浅了。可事实上呢,毫无改变,涛声依旧,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最大的收获是听到几个词儿、认识几个人儿。一段时间之后,还并不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只记得“我听过某某人的讲座”,最多再补充一句“讲的挺好”。

教育是变的艺术,让每一个人通过教育发生改变,变得越来越好,变成更好的自己。

教师要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发生哪些改变呢,如何让他们发生改变呢?变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但必须要有,积少成多,有小变化才能产生大变化。有些教师不以为然,他们觉得没有必要那么较真儿,或是觉得变化一定会有,不需要刻意为之。最终导致这样一个结果:这节课没变化、下节课没变化,一个学期下来,还是没变化,学生进步缓慢。

青年教师的成长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事情。教师如果不能承担起自己成长的责任,又怎么指望他引导和指导学生成长呢?如何实现自我的发展与成长?最好的办法是让变化发生。不需要一下子有多么大的进步,不可能短时间解决所有问题,只需要做到让每一节课都有变化,哪怕一点一滴的变化。坚持下去,就会看到“荷塘效应”的发生。

旨在支持、促进年轻教师发展的各类培训研修活动,都需要高度关注变化,积极促进变化,同时还要引导变化。一次活动结束之后,主办者要反思,这次活动可能引发教师哪些变化,有哪些收获可以转化变化,是一过性的变化还是持久性的变化,等等。先不要期望变得很快、很多,关键是让变化实实在在的发生。

教育是变的艺术,让学生变得更好,让教师变得更好,在变化中展现教育的魅力。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