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命4:了凡家风成就一代大师

 启明灯 2021-01-06


启明灯

(微信号:QIMING-DENG)

所有舍不得的,都在限制你的人生。

△点击播放音频

说到看病这件事情,我们讲一段关于看病的事情。

袁家有这么一个邻居,就是参坡先生家里有个邻居,世代的邻居,一墙之隔,叫比邻。邻居家姓沈,沈家的人气量比较小,用他们记载的话来讲叫两家世仇,世世代代关系都不好,这么一个情况。
 
有一年呢,袁家种了一棵桃树,种了一棵树长过去了;回来的是啥?长过来的是枣树。袁家先种了一棵树,长过墙那边去了,那沈家一看,说谁让你家的树枝子伸到我家院儿里来了,拿上锯子全给锯了,长到我这边的全锯了。你看立体几何学特好,“咔”上来这面全锯了。袁家,我们叫学传统文化的,人家不生气。
 
刚才少说一句,袁顺那会儿是四千亩土地,政府平反以后发还土地,发还三百多亩,做个小地主绰绰有余啊,所以袁家到那个时候实际上也是一个旺族,人丁虽然少,但是人家这个家里面人也不少啊。
 
你说袁家的东家们不生气,那袁家的仆人难保不生气啊。但是这个时候呢,袁家的老妈妈(袁黄的妈妈李氏),李氏就说了:“我家之桃怎可见彼家之地。”我们家的桃怎么能长到人家院子里边,锯了活该,谁也不许给我闹事。这个事情就这么压下来了。
 
但是没多久呀,沈家一棵枣树就长到袁家的院子里头来了。长到袁家的院子里头来,你想袁家人会怎么想?你有初一,我有十五呀!那我也收拾你的这个。诶,结果呢?又让李妈妈看见了。李妈妈安顿这个事情,说“记住啊,这是邻居家的枣,‘慎勿扑取一枚’小心的,不许碰掉上面的一颗枣。”然后安排年老的仆人守护这个枣。
 
后来这个枣树上面结出了枣来了,长熟了,长熟以后去邻居家把沈家的女使请过来(婢女请过来),然后袁家的人架上梯子上去把人家的枣都摘下来,不是打下来,摘下来。摘下来然后拿锦盒送还。你看人家做事情就是这么讲究,所以你要生个这样的儿子也是很正常的。这是这么一件事。

比邻沈氏,世雠予家吾。母初来,吾弟兄尚幼,吾家有桃一株,生出墙外,沈辄锯之。予兄弟见之,奔告吾母,母曰:“是宜然!吾家之桃,岂可僭彼家之地!”沈亦有枣,生过予墙。枣初生,母呼吾弟兄,戒曰:“邻家之枣,慎勿扑取一枚!”并诫诸仆为守护。及枣熟,请沈女使至家而摘之,以盒送还。

——出自《庭帏杂录》

 

那么还有一件事情是啥呢?关于羊的事。我猜在农村住过的,肯定你有那个感觉,我猜想后院可能不是墙,后院可能是篱笆,因为啥呢?因为袁家养了一只羊,有一天窜到人家沈家的后院里头去了,所以我推测是个篱笆。那么好,“你家的羊窜到我家院儿里,我哪知道是哪来的羊,既然送到我家来,那我家就改善生活了。”所以把人家袁家的羊就吃掉了。
 
吃掉,你说这帮仆人没办法,不用说李氏肯定是不让发作的。诶!结果第二天,沈家的羊就进了袁家的院子了。第二天,就这么寸,书上记载怎么说呢?叫“群仆大喜,亦欲扑之,以尝昨憾。”说这帮仆人很开心啊!准备就把这个羊干倒,补偿昨天的损失。结果呢,这只羊还是给人家完璧归赵,李氏不允许,完璧归赵,又给人家送回去了。

吾家有羊,走入彼园,彼即扑死。明日彼有羊窜过墙来,群仆大喜,亦欲扑之,以偿昨憾。母曰:“不可!”命送还之。
——出自《庭帏杂录》
 

从这几件事情我们能看到啥呢?能看到袁家在处理邻里之间的这种矛盾的时候,他们的格局是非常大的。
 
结果后来沈家的家长,这个人得了重病。虽然书上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是实际上我们看这个地方其实能看的挺明白,他为啥会得重病?就是气的呗,看啥啥不顺眼嘛。人家的羊过来,气的非要给人家干掉才行;人家的树长过来,不行,气的非得给人家锯了才行。你想这个人的量得多小,各种看不惯,各种受不了,那肯定各种活不出去么,所以这人最后重病。
 
重病不行了,袁家不是都是大夫嘛,所以袁仁(了凡的爸爸)亲自去给他看病。沈家家穷,穷的不行,李氏开始组织邻居给他家捐钱,捐了好多钱,自己家给他一石米,一石粮食,结果总算把他们救过来。

所以沈家的家长很感动这个事情,跟袁仁讲:参坡先生,我临到死的时候才反应过来,成天怄气,有啥用啊!你体会,你想不到死的时候,你觉得怄气可有用了;你觉得你操的那些心;你生的那些气;动的那些心思,都可有用了。现在告给你马上就死呀,你哪个事还顾得上呢?就是你不想好好活着呗。
 
所以沈家的家长到这会儿反应过来了,说:哎呀,我可是不应该生这些气来着,我要是死了,死有余辜,死了活该,谁让我老生气来?死有余辜,但是我这孩子还年幼,希望参坡先生能替我照顾好这个孩子。参坡先生说:沈先生,你放心吧,我还有个最小的妹妹还没有许人呢,我把我这个小妹妹嫁给你家儿子,咱不就成一家亲了嘛!

沈某病,吾父往诊之,贻之药。父出,母复遣人告群邻曰:“疾病相恤,邻里之义。沈负病,家贫,各出银五分以助之。”得银一两三钱五分。独助米一石,由是沈遂忘雠感义,至今两家姻戚往还。古语云,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谅哉!
——出自《庭帏杂录》

于是,沈家这个儿子,他这个儿子的名字叫沈心松,沈心松从此就成了袁了凡的——姑父,袁仁的妹夫。不过这次不错,这次能说到妹夫就不错了,以前还有说舅舅的。每到这儿我心说考你们一下吧,各种亲戚关系就都出来了。
 
好,这是有这么一段关于袁家治病的记载。



还有一段记载,沈心松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叫沈科,一个儿子叫沈称。

说沈科有一天要上袁仁家里边去,袁仁是沈科的舅舅。沈科去看望他舅舅,这时候他舅舅家里有客人,这客人姓啥呢?姓王,叫王生。王先生的屁股刚落座——“门外履声橐橐”,就是木板鞋走路“啪啪啪啪”,走路的那种声音,“履声橐橐”。少说一句“王生善风鉴”,就是会看相。一听门外这个脚步声,他说:哎哟,有三品官来!来了个三品官,今天的话:来了个厅局级干部。来了个领导,“咔”一进来是谁?一进来是沈科。
 
沈科一进来,王先生就打量啊,上下这么一看,看的沈科就毛了:说你看啥了?王先生说:哎,有点胖了,再瘦点儿就好,瘦点儿就发达了。原话是这么说的,原话是“肉胜骨,须骨胜肉则发。”就是肉比骨头厉害,如果骨头比肉厉害的时候,你就发达了——“骨胜肉则发”。
 
这个话一说,沈科很不开心——“科不怿”,很不爽嘛。你想你一进了你舅舅家,你舅舅家的客人打量半天,还点评,肯定受不了,不理他们了,就去厨房帮忙去了。

有王某者,善风鉴,江湖奇士也。来访父,坐定,闻门外履声橐橐,王倾耳曰:“有三品官来。”及至,则表兄沈科也。王谛观之,曰:“肉胜骨,须肉稍去则发矣。”科不怿,即起入内见吾母。
——出自《庭帏杂录》

结果他这边这么一走,过了有个半年多吧,到了冬天,沈科大病一场,书上记载叫“大肉尽脱”。“大肉尽脱”我以前以为就是特别瘦,后来跟中医聊,我才知道“大肉尽脱”是一个症状。什么意思?就是瘦的屁股上都没肉了。你想这人得瘦成啥样?瘦到屁股上都没肉了,瘦的一塌糊涂了已经。
 
这个时候呢,袁仁的俩儿子——老大袁衷、老三袁裳,这哥俩给他看病。这场病看完了,调制的快好了,袁仁说:把你俩的方子给我拿过来瞅瞅,我看看你俩这方子治的怎么样。这方子拿过来一看,说不错!这个病啊——“但平其胃火”,就是我把他胃里面这个火气给它平下去,他这个病就能好;但是如果给他——“滋其肾水”,把他肾里面这个水给滋养起来,他的这个病也能好。但是如果说要是平他的胃火,他脾胃就强壮了,脾胃强壮他就能吃了;如果说我要是滋他的肾水——“骨坚”,骨头坚硬,如果是骨坚,那就应了王生当年的那句话啦,不如给他按照滋肾水的这个方案来治疗。

所以就用这个方案治疗,结果过了半年赶上考试,一考试考了个南京行人司副,考走了。最后官终苑司马上卿,从三品,用今天的说法:副厅级干部。

是冬科患病,大肉尽脱。吾与三弟调理之,将愈,父谓曰:“此病但平其胃火,火去则脾胃自调。必愈!若滋其肾水,水旺则邪火自退,亦愈。然胃火去则善食,必肥,不若肾水旺则骨坚,而可应王生之言也。”因书一方,授予,使付科如法修服。后果精神日旺,而浮肉不生。明年举乡荐,甲辰登第,终苑马卿。
——出自《庭帏杂录》

这是这里面的一段,这个很有意思啊,像今天这种东西你一般都当故事听,可是这些都在家谱里面有记载。



再回到课文上说。“老母命弃学举业学医”,老妈说你不用考举业了,不用考功名了,你直接学医就行了。所谓的学医这件事,其实在这里还有一个典故,还有一个背景的资料,背景资料是什么呢?老三袁裳,他三哥袁裳,袁裳在他弟兄几个里面属于最聪明的一个,学习特好的那个。

在《庭帷杂录》里面有一段记载,父亲带着几个孩子一起学习,当时“夏雨初霁,槐阴送凉。”“霁”,就是天边放晴了,天边出现红霞啦。“夏雨初霁”,夏天的雨下完啦;“槐阴送凉”,大家坐在槐树底下乘凉。

这个时候父亲把这几个孩子叫过来,要求他们写诗,给了个题目,结果袁裳他几下就把诗写完了。你想袁仁那是一代学者呀,一代大儒呀,拿过来这个诗一读——“击节称赏”。“击节”是干嘛?就是打拍子,“啪啪”打的拍子读这个诗,说好!好!赞叹:那么小的孩子,哎呀,你这诗写的真好。
 
可能现在你没啥感觉,我告诉你,写一篇通知,就是写一篇“启明灯五周年《了凡四训》专题讲座”通知。你有没有发现写这么个通知你都费劲?写篇散文你更费劲,写首诗就不用说了。诶,但是人家小孩子,那个诗马上就写成了,而且父亲一读:好,好诗!你就知道很聪明的一个孩子。

这时候正好有人送过来一匹布,因为过去大户人家很少自己上街买东西的,你比如说新出的酱油,新出了点心,送到府上去,送到府上这叫礼节,那大户人家干吗?赏!知道吗?不是买卖关系,是送礼的关系。所以正好有人送过来一匹布,袁仁说:好,扯一块布给我们老三做一身新衣服。就这么一个事儿。

过了几天,新衣服做好了,穿上新衣服跑到家里面,跑到父母的房间,给父母要磕头,感谢父母赏我件衣服。现在小孩你懂这个吗?没这教育,不是孩子不懂,大人就不懂,教不了这些玩意儿。现在的小孩过个生日都跟短下他啥似的,是不是这样的?人家这孩子跑到父母房间,叩谢父母。
 
父亲不在屋里,母亲在屋里,母亲一个人。说:诶?这怎么搞的,你从哪来这么一件新衣服啊?他说我牛啊,我学习好。注意听啊!“我写诗写的好”。母亲说:“你还能这样?还能因为你的这些小技巧来博得一件衣服,你把你两个哥哥的颜面放在什么地方呢!”

这个话今天家长绝对不懂,今天家长的观念是什么?谁学习好,我奖励谁。所以今天家长不懂,但是过去人讲的是什么?讲我们一家是不是和谐,是不是尊老爱幼,是不是兄友弟恭,讲的是这个,不比什么技术能力。所以人家一看,说“你这么一来,你把你俩哥哥的脸面放到什么地方,脱掉!”把这个衣服脱掉,脱掉了以后给那哥俩做了衣服,三个人一起穿上新衣服,这个衣服才上身。

夏雨初霁,槐阴送凉。父命吾兄弟赋诗。余诗先成,父击节称赏。时有惠葛者,父命范裁缝制服赐余,而吾母不知也。及衣成,服以入谢,母询知其故,谓余曰:“二兄未服,汝何得先!且以语言文字而遽享上服,将置二兄于何地!”褫衣藏之,各制一衣赐二兄,然后服。

——出自《庭帏杂录》

 

你看我讲这一段说啥?是说这个老三特别聪明,极其聪明。但是就这个极其聪明的这个孩子,妈妈(李氏)去问爸爸(袁仁),说是当年咱们老祖宗说五代就可以出来做官了——五代:袁顺、袁颢、袁祥、袁仁、袁了凡,这不正好五代嘛。说“五代就可以出来做官了,你说咱们袁家出来做官的这个,叫‘光耀门楣’,是不是就应在老三身上了?”
 
袁仁怎么说?父亲怎么说?说这个孩子这么聪明,“寿且不永”,寿命尚且不长久。“这样的孩子,我怎么敢让他来掌握这些,光耀我们袁家门庭的这种重任怎么敢落在这种孩子身上,不如学习六经六艺,做个好人。”你看这家长的观念。他首先要做的是什么?首先要做的是先把自己的福报积累起来。

你有没有发现今天的家长,全是怎么消耗福报,你怎么吃;怎么喝;怎么花;怎么用;怎么去获得名利,获得影响力,获得表扬……全是消耗的事,不懂得让这个孩子去积累。人家父亲一看这孩子“寿且不永”,积累福报。所以这么下来,这个事情就没有放在老三身上。

余幼颇聪慧,母欲教习举子业。父不听,曰:“此儿福薄,不能享世禄。寿且不永,不如教习六德六艺,作个好人。”
——出自《庭帏杂录》
 

老母亲说“弃学举业学医”,说你看老三那么聪明都不是考功名的材料,你估计也不是,还是学医去吧。就这么一个情况。老三23岁这一年去世。你看,这父亲的眼光很毒辣的。
 
“老母命弃学举业学医”为什么呢?有理由,理由是啥?理由有三条: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关于这三句的具体的解释,我们稍事休息再来继续。好,谢谢各位。



欢迎留言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