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对话式”教育的深层解读

 木香草堂 2021-01-06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在通过“对话”实现“交往与沟通”的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理论正在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对话要求先学后教,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

“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情境之间。

一、对话是一种态度——积极参与

教育中没有旁观者,教师、学生、教育媒介都需要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特别是作为“人”的因素的教师与学生,要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对话是一种“我——你”的面对面的深层次交流,对话式教育不仅仅着眼于态度的培养,更是一种主体积极生存的方式。

二、对话是一种关系——民主平等

对话的主体之间地位必须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需要重建的是一种不因知识的多少、年龄的大小等外界因素而影响对话者人格平等,自由发言表述自己观点的新“秩序”。教学中的一切对话都定位于“商谈”而不是“支配”,是共同探究新知。民主、平等是教育的最终产物,也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

三、对话是一种新认知方式——创新、生成

对话意味着思维方式的改变,对话式的教育所进行的是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不断重组和更新,注重的是知识的创新和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对话”的时机,启发学生善问。独白式的教育是一种知识的复制和再现,注重的是结果即知识的掌握。

实现由教师的“独白”到“对话”的转变,是师生关系的重大改观,也是学生作为主体的标志。对话承认理解的差异、表述的不同、尊重个体的见解和自尊。对话具有随机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观点可以讲出来,更可以“争”出来,在“争辩”中“理”会愈来愈明,人会找到更多的“灵感”。因此对话不仅有助于理清对话双方的思路,而且可以打开新的思路,对话中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发生着变化。

四、对话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理解·宽容·接纳

对话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交往、理解,使人与世界、文本相互认同,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对话中可能会产生心灵共鸣达成共识,也可以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一个你所不知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话了解世界的丰富多彩和认识的多元化,从而引导学生去选择生活、选择追求、选择自己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