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滩,迟到的生存链,功亏一篑

 夜鹰急救训练营 2021-01-06

201886  上海

9:25 ,一青年男子倒在徐家汇地铁站11号线站厅,伴有抽搐症状。站长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并广播寻找会急救的乘客。

9:33,华山医院一护士和一学过急救的乘客先后赶到现场,判断男子心脏骤停,开始实施持续胸外按压。

9:35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给予手动除颤仪电击除颤,继续按压,过程中男子心跳回复。

9:44,男子被转运上救护车,送往龙华医院。

一个年轻的生命得到及时的救治,你是否觉得非常激动呢?

但,

夜间,有消息称男子目前深度昏迷,有心跳,无呼吸,呼吸机持续维持,可能脑死亡。警方已经联系上家属,但家属不相信,以为是欺诈,不肯来。

其实,上海已经是内陆城市里,公共急救体系建设最好的城市了。

其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保有量估计超过2000台,大大小小的官方、民间公益和商业急救培训机构也是很多。

快速发展的公众急救体系也已经初见成效,并也有了完美急救的案例。

2017年5月2日,加拿大籍男子在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突发心脏骤停,现场心肺复苏和AED电击除颤后,完美康复。

因此,要想获得最完美的心脏骤停结局,我们需要紧紧抓住生存链的5个环,尤其是前三环。

第一时间识别心脏骤停并拨打急救电话。

第一时间开始心肺复苏。

第一时间给予电击除颤。

在徐家汇地铁站男子心脏骤停案例里,虽然现场很多人都尽力了,但显然,我们还有很大需要改进的空间或环节,这包括:

1. 全体地铁员工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对于一个每天服务千万市民的群体,这是很基本的要求。这技能不难学,只需要做到对于一个倒地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的人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即可。

2.  120调度员能电话指导现场目击者识别心脏骤停和开始胸外按压,这也不难,需要赋予调度员这项职责并做相应培训。

因为徐家汇地铁站员工不会心肺复苏,因为上海120不能提供电话指导心肺复苏,以至于男子在倒地后的8分钟里,仅仅得到热心人的清凉油涂抹,没有心肺复苏,没有血流和氧气。

3. 在每个地铁站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能够使用AED是傻瓜机,操作非常简单。深圳已经做到地铁站站有AED了。

85日,我在上海徐汇区漕溪地铁站附近举办了一场公众急救课,与该男子倒地的徐家汇站仅仅隔着一个宜山站,时间间隔不足24小时。

有两个学员如是说

我也想说,心脏骤停就在我们身边,其急救的时间窗只有数分钟,这需要每个人、每个机构都积极参与这场拯救生命的运动,打造更高效的生存链,从而挽救更多年轻的生命。

学习更多急救,关注夜鹰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