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质量与含量

 植物游记樊蓉 2021-01-06
写在前面

在市场上发现:甘草有多种规格,其中最便宜的一种,甘草0.4筛子漏,部分药厂用于投料。

除直径小于药典规定的0.6CM外,其甘草苷及甘草酸均能符合药典标准,并在标准值附近,没有较大波动。

不似黄芪甲苷,随着黄芪规格逐渐降低,越来越细,其含量越来越高,甚至高出10个数量级以上。

也许是甘草的质量标志物选的比较好,也许是这两种成分在皮部和木部分布较为一致。

细碎的甘草甜味同样明显,我们来看一看与甘草含量相关的因素。

药典上的甘草

【基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

【检查】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铅不得过5mg/kg;

镉不得过1mg/kg;

砷不得过2mg/kg;

汞不得过0.2mg/kg;

铜不得过20mg/kg。

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含五氯硝基苯不得过0.1mg/kg。

【含量】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

含甘草苷(C21H22O9)不得少于0.50%,

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

【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与用量】 2~10g。

【注意】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甘草中主要活性成分

甘草是我国大宗常用药材,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

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功效;

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甘草中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皂苷类如甘草酸、甘草次酸,

黄酮类如甘草苷、甘草素以及甘草多糖,生物碱等。

影响甘草含量的因素
01
不同植物来源

甘草的法定植物来源有3种,

3种甘草总黄酮、总多糖和甘草次酸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

胀果甘草总黄酮含量最高,

光果甘草总多糖含量最高,

甘草甘草次酸含量最高,且甘草中的甘草苷含量明显高于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

02
不同产地

自南向北,甘草酸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

现代研究认为产于内蒙古和黑龙江肇东县的,甘草药材中甘草酸含量较其他产地的要高。

03
不同变异类型

根据茎表皮颜色、叶片平展或皱褶和茎表皮刺毛密度3项指标。

可将甘草划分成紫红茎茎光滑、茎基紫红茎光滑、绿茎茎光滑、黄绿茎茎稀刺毛、绿茎叶片皱褶、绿茎茎密刺毛和普通类型。

其中绿茎茎光滑类型甘草的甘草酸、甘草苷、总黄酮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

04
不同生产方式

甘草药材有野生品和人工栽培品,一般认为,野生品质量要优于人工栽培品。

野生多年生甘草中,甘草酸明显高于二年生家种甘草。

但栽培甘草只要生长年限适宜、栽培管理得当,其有效成分含量跟野生甘草差别不大。

四年生栽培甘草甘草酸含量,与野生甘草无明显差异。

05
不同栽培条件

生长在棕钙土上,或土壤含盐分低的荒漠草原上的甘草药材,甘草酸含量较高

生长在水位和含盐分较高的盐渍化土壤,或盐碱土壤上,甘草药材甘草酸含量较低。

甘草酸含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栗钙土>棕钙土>风沙土>盐碱化草甸土>次生盐碱化草甸土>碳酸盐黑钙土

当土壤pH7.5~8.5,甘草酸含量受土壤pH影响较小。

当pH大于8.5,在一定范围之内,

甘草酸含量随pH的升高有上升趋势。

06
施肥条件

甘草根中甘草酸的含量,与植株叶片中所含的矿质元素,存在相关关系。

叶片中富集镁(Mg),镍(Ni),钡(Ba)3种元素的甘草,

其甘草酸含量相对较低。

富集硅(Si),铁(Fe),钙(Ca)和钼(Mo)4种元素的甘草,

其甘草酸含量则相对较高。

07
采收期

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月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春秋季节甘草酸含量较高,

夏季甘草酸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甘草苷含量在开花前期含量最高,

而花期含量最低,

结果期、果熟期含量上升,

枯萎期有所下降。

晚秋是甘草产量与甘草酸含量的协调期,

认为在秋季采收最好。

结尾

虽然黄芪的含量检测指标物没能正确的反应药材的质量,但其具有一定的规律。

与传统认识不同,传统上以粗细划分等级,粗的价格高。但检测发现,越细的黄芪,其黄芪甲苷含量越高。

对于甘草,传统认为:

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

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

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细碎的甘草,其含量值不似细黄芪与药典标准相比较,存在较大的波动和偏差。

细甘草的两个药典检测成分,其含量值,在指标附近上下波动。

传统对甘草的质量描述中未提到直径,

其描述的不可入药的甘草味苦,

该细甘草味甜,甜到鼻子能闻出来的那种感觉。

暂认为,细的甘草在用药安全性的角度,可以使用,希望有朋友补充更多的知识。

超链接:黄芪质量与含量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甘草质量差异研究概况 周香珍 王文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

(2)中国植物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