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一:写不好文章,你看孩子们读出的是啥

 江一写作课 2021-01-06
写不好文章,你看孩子们读出的是啥
/江一
 
“江一老师,《老王》这篇课文中,老李有什么作用?”晚上辅导时,睿发来了问题。
“老李是个次要人物,要知道,有人物出现,就有情节出现,比如老李和杨绛先生的对话,关于老王什么时候死的,怎么埋得,这是对话,同时也是情节,所以人物的作用可以从情节的作用考虑,比如交代了老王的结局,使事件更加完整,点明了老王的人品和社会身份,虽然无依无靠,处于社会底层,但死后还是有人帮助照料,处理后事,说明老王生前人缘好。同时,也为下面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我这样语音回答。
“我明白了,谢谢老师。”睿礼貌地回答。
“老师,在杨绛先生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什么作用?”梓问。
看到这个问题,我有点儿惊讶,因为我能感受到对上午正课时我说的两次钱的问题,梓还在思考。或许我只是点了点,她还没有懂。总之,对她这个问题,我很满意。
“从你问这个问题,我能感觉到你还在思考上午我提到的两次钱的问题,这很好。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说是个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吃了上顿没下顿,能活着就不错。对于他,钱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但文中两次提到钱,虽然接了钱,但老王并不是要钱。而且,第一次提到钱时,老王问杨绛先生‘你还有钱吗?’,很明显,老王知道钱钟书夫妇也在困境中,家庭也不宽裕。而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愿意帮助钱钟书夫妇,可见老王的品质以及对钱钟书父母的感情。再者,虽然送香油和鸡蛋时,老王也站着等着,最后接了钱。肯定是因为杨绛先生的话,‘免得托人捎了’,接了钱,老王默默下了楼,第二天就走了,这个钱的情节或者说细节才是让杨绛先生愧怍的原因。所以,在这个里,钱起到了串联人物和烘托人物的作用。”我边想边说,大概发出三四次语音才说完。
“老师,就是杨绛先生愧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刚才您说了一点儿。”我还没来得及停顿,岺又发来问题。
“文中有这样的话‘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我认为杨绛先生愧怍的根本原因有关于钱的问题,因为在那种情况下,给老王钱,确实伤害到老王的感情。对老王来讲,他希望能够成为钱先生夫妇的朋友,不谈钱,但最终也没有如愿。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以钱来维系。虽然钱先生父母并不把老王看得很低,但事实上,老王来他家,每次都能拿到钱,这是无法反驳的事实。最终,老王没有感受到那份把钱排除在外的友情。所以,我认为杨绛先生愧怍的根本原因就是她没有让老王感受到那份超越金钱的情谊。”说这段话的时候,我是很高兴的,因为这样理解,孩子们还算理解的深入。
“好的,懂了,老师。”
“嗯嗯,谢谢老师。”他们发来了反馈消息。
我的心也安宁了下来。但是,我又想到了上午网络正课后10分钟的交流情况,其实在课前,我已经提醒孩子们,我会问他们对《老王》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我感受最深的是第20段,就是‘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雯说,她是我点的第一个孩子。
“继续说啊,雯。”我启发她,但是她只是摇头。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晟,我点的第二个孩子这样说。
“那我再叫一位同学说。”我有些不满地说。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森这样说,这是我点的第三个孩子,以前在班里,他总是语出惊人。
“我问的是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句子或段落,本来这个答案并不唯一,但从你们的回答来看,大家还是没有把握住散文的核心,就是细节描写,你们读出的,要么是猎奇的东西,要么是议论和抒情的东西,而对其中的细节则视而不见,而且,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意愿问题,而是一个能力问题。你们写文章写不出细节,那么你们读文章呢,事实证明,同样是读不出细节,是没有读出细节的能力。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提到钱,就是很好的思考点,比如,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这是最感人,最见情意的。老王希望他们之间可以是超越金钱的朋友,但没有。看他们回答的不如意,索性放开他们,我做了一段即兴的几分钟演讲。
下了课,我一直在思考刚在的问题,觉得十分有价值。“你们写文章写不出细节,那么你们读文章呢,事实证明,同样是读不出细节,是没有读出细节的能力。”上午和孩子们的交流,没有预设,是一个纯原生态的话语场,很明显,孩子们关注的是新奇的事物、议论或抒情的句子即结论,而对文章中的细节即生活则不能关注。没有人问人物为什么说这句话、为什么有这个神态、为什么做这个举动,等等。这或许也是他们写不好文章的原因之一。
事实证明,同样是读不出细节,是没有读出细节的能力。这个能力需要培养,从哪里入手培养,应该是从意愿和意识入手培养,这很简单,即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多注重小细节,思考、研究、解决小问题才是读深的标志,而不是粗旷的宏观把握。
【作者简介】
江一,原名金江昆,198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青年作家,诗人,现为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衡水市诗词协会理事,衡水青少年诗词学会秘书长,教育学术杂志课堂内外好老师签约作者,出版作品有《渡缘》《桃花坞雨》《艺术里的童颜》《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教育与写作理念:师德是知与行的合一,信仰中文,写作育人,让灵魂的启蒙不断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