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里的静,慢,淡,雅

 krws 2021-01-06

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淨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複。”

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今天人类的生存环境中,生态恶化,空气污染严重、社会压力那么大,中国画不啻是一剂镇静剂,是慰贴人心的良药。

国画虽然穿越千年历史,但是仍旧没有消散之意,它至今还是我国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并受到公众认可。

国画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产生的所有的绘画类别的总称。

国画包括的类别有早期帛画(代表作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工笔重彩(魏晋到宋代,代表作韩熙载夜宴图)、文人山水画(代表作溪山行旅图)、大写意(明代徐文长的墨葡萄)、以及近代融合西方绘画理念的近现代国画等等(代表作徐悲鸿的马)。

一心沉醉于国画艺术的画家数量并不少,这证明国画在国内拥有不俗拥趸,国画为何如此受欢迎?实际戳中人的需求。

“至善”之理,修身养心

01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指有修养之人会以静修心,在勤俭中冶炼品德,点明人生在世静心的重要性。

实际上,从国画的创造过程来看,它本身就是一门提倡静的艺术,画家在绘画时多沉浸其中,这种专注的状态下,便会生出静的局面。

国画中也充斥着“至善”之理,它其中并没有夹杂着狂躁、血腥、战争等情节,反而是以自然之景反衬人心,达到寄托情思,借此感怀的目的。

总而言之,国画追求静远,追求人和自然的融洽,在平静心态中让人可以修身养心,充实品性。 

笔墨灵动,跟随时代

02

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

中国画中“”的部分千载不移,而“”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

中国画跟随观念而动的特征,无疑让它招致更多人的喜欢,而翻阅国画历史,更能从中品读出不同时代的国画内涵。

这种在历史中追寻真相的快感,也是参悟国画艺术中的一种收获,更是让国画魅力的又一个展现。 

知世悟道,提升修养

03

虽然艺术对于多数人来说,好像都是脱离生活,浮现在更高的层面当中,但其实国画除去在精神层面可进行延伸之外,它还能带来知世悟道的感悟,并非出世之艺术。 

中国曆代画论说脱出尘表,就是不为大众服务,跟社会品味拉开了距离。

然而中国画又是最人性化的,因为它有两大功能:养心修身之术和知世悟道之功。

只不过他对大众提出了一个门槛的要求——大众必须要先改造自己,而不是去改造中国画,要把自己提升成有文化的、有境界感的,有操守的人,才能进入中国画。

中国画对画家有人文要求,要“人”、“文”双修。对欣赏者的要求同样也要有“文”,“文”是进入中国画创作和欣赏的门槛,也是沟通画家和社会的桥梁。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