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七国之乱之晁错点燃火药桶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衣赐履按:七国之乱,是西汉王朝刘姓亲王最大规模的谋反叛乱,虽然仅三个月就被平息,但说明了几个问题,一个是经过五十余年的统治,战国时期分封建国的观念已经式微,除了诸侯王还心存妄念,老百姓已经自认为是大汉的子民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占主流的观念,基本上形成了。举个例子,汉初时,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是赵国人,那是因为他就觉得是赵国人;而此时,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是赵国人,就跟现在人说自己是河北人一样,是中国河北省人。二一个是,贾谊在《治安策》中所阐明的观点,得到了有力印证,封国坐大,不管是同姓的,还是异姓的,都必然会向中央发起挑战,上下猜忌,无可避免。三一个是,七国之乱平息之后,给帝王们敲响了警钟,中央集权势在必行,这才有了汉武帝的“推恩令”,使得亲王们失去了造反的能力,同时,中央集权带来的弊端也将逐渐显示出来,地方无力反抗,权力收归中央,对皇帝的考验立即严峻起来,之后,权臣、外戚、宦官们轮流登场,生旦净末丑,都来走一走,皇帝的能力(包括年龄)成为帝国是否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说,七国之乱必然要发生,只是多几国或少几国,早一点或晚一点的问题,封国现在就是一个大火药桶,看谁来点,结果,晁错当仁不让,举着打火机冲上去了。

当初,文帝刘恒继位不久,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进京朝见,陪伴皇太子刘启饮酒、博戏。玩儿着玩儿着,皇太子和吴太子在游戏中吵起来了,皇太子觉得吴太子蹬鼻子上脸,抄起赌博用的木板给了吴太子一下子,吴太子不禁打,死了。刘恒跟大臣们一商量,总不能让太子刘启偿命啊,就把吴太子的尸体收拾收拾,装灵柩里送回吴国去安葬。吴王刘濞这个恼火啊,亲儿子竖着去长安,横着送回来,虽然不敢让皇太子偿命,但意见还是要表达的,说,姓刘都是一家子,既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回来呢!于是,刘濞又让人把灵柩送回长安去安葬(这一来一回,真不知道吴太子的尸体得烂成啥样了)。

【吴王刘濞,准备谋反四十年】

刘濞心中有气,开始不遵守封国应守的礼节,声称身体有病,不再朝见皇帝。朝廷当然知道刘濞是为了儿子的缘故,就拘留和审问吴国的使者。刘濞恐惧,谋反的念头冒了出来。后来,刘濞派人代替他秋季朝见(封国国君,每年春秋两季,定期到长安晋见皇帝,春季称“朝”,秋季称“请”),刘恒追问他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臣回答说,大王其实没有生病,朝廷拘留了几批吴国使者,又治他们的罪,大王恐惧,所以才声称有病。俗话说“聪明到可以看见深水中的鱼,不是好事”,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改过自新。

衣赐履说:吴国使臣的意思是,看事情不要太清楚,一清二白最容易出问题,好多事儿都是稀里糊涂的最好,真弄明白了,上下都尴尬。

刘恒借坡下驴,释放了吴国使者,让他们回去,并赏赐给刘濞几案和拐杖,表示照顾他年事已高,特许不必前来朝见。刘濞见朝廷不再追究,也就把谋反的事儿搁下了。

但是,吴国有铜矿可以制钱,临海可以晒盐,吴国政府富到可以不必向百姓征税的程度。凡被征集边疆服役的人,都由吴国政府出钱,另外雇人服役(西汉制度,不愿当兵的人,可以出钱雇人代替,或把钱缴给政府,由政府招募。刘濞为了收买民心,对于当兵的人,无论自己服役,或代别人服役,都发给费用)。逢年过节,慰问贤达人等,赏赐平民百姓。有逃犯跑到吴国,其他郡国的官吏前来抓人,吴国公然阻止。这种情况持续了四十多年。

衣赐履说:看来,引渡罪犯的“国际法”,彼时也很需要,呵呵。

晁错对刘濞的做法非常愤怒,多次上书建议削减吴国封地,刘恒宽厚,未予采纳,刘濞日益骄横。

【曾经,晁错和景帝是一对好基友】

等到景帝刘启即位,对晁错尊宠无比。前154年,晁错劝刘启说,当初,高帝刚刚平定天下,兄弟少,儿子们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时,封国都很大。齐国七十余县(辖临淄、济北、博阳、城阳、胶东、胶西、琅邪七郡),楚国四十余县(辖彭城郡、东海郡、薛郡),吴国五十余县(辖东阳郡、吴郡、鄣郡)。这三个封国,国君要么是庶子,要么是疏族(一任齐王刘肥为刘邦庶长子,一任楚王刘交为刘邦弟弟,一任吴王刘贾为刘邦同族兄弟),而国土占了全国的一半。刘濞因有吴太子之死的嫌隙,长期称病不来朝见,按照古法应当处死(吴太子是被景帝刘启打死的,晁错如此口无遮拦,让人担心啊)。先帝(文帝刘恒)不忍心,反而赐给他几案手杖,希望用恩德来敦促他改过自新。但是,刘濞却更加骄横无法,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熬海水制盐,招诱天下亡命之徒,图谋叛乱。如今,削减他的封地他会叛乱,不削减他的封地,他也会叛乱。如果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得快,祸害会小一些;如果不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得慢,将来有备而发,祸害更大。

衣赐履说:以前咱们讲过,晁错在文帝时期,就多次上书建议削藩,文帝虽然没有批准,但是觉得晁错有奇才,专门安排到太子府工作,其实是预先为景帝挑选了人才。也就是说,削藩,文帝本人是赞成的,但他觉得他的任期内不宜实行,就把这个任务连同晁错留给了景帝。文帝死前,似乎并未对如何削藩给过景帝指示,想来他也没想明白。现在好了,景帝一上台,立即重用晁错,削藩之剑出鞘,寒光四射逼人。

刘启心里也没底,就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晁错的建议,没有人敢与晁错辩驳,只有窦婴一人坚决反对,从此与晁错之间产生了矛盾。

154年,楚王刘戊来京朝见,晁错弹劾刘戊:去年(155年)太皇太后(薄太后)去世,守丧期间,刘戊私下搞淫乱活动,应该处死。刘启下诏,免去刘戊的死罪,削楚国东海郡(山东省郯城县)。于是,晁错开始一连串打击行动,追查前年赵王刘遂的过失,削去赵国的常山郡(河北省正定县)。再追查胶西王(首府高密,山东省高密县)刘卬(读如昂),因在卖爵事上舞弊,削夺六个县。

一连串削减封国土地的措施雷霆而出,上下震撼。如今,朝廷大臣们又在讨论如何对付吴国。吴王刘濞大为惊恐,深怕削夺没有止境,叛乱之心再起。刘濞听说胶西王刘卬勇武有谋,就派中大夫(高级国务官)应高前往游说。应高对刘卬说,现在,皇上重用奸邪之臣,听信谗言,侵夺削弱各封国,对亲王们的惩罚,一天重过一天。吴王和大王您,都盛名远播,一旦被上面怀疑,那就永无宁日。吴王身体不好,不能去长安朝见,二十余年来,一直活在猜忌之中,无法自己表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兢兢业业,仍怕得不到朝廷的宽容。我听说大王您因出卖爵位的事儿受到处置。据我了解,被削地的封国,其实并没有多大的过失,过小而罚重,恐怕朝廷的用意,不仅仅是要削夺封地吧!

【胶西王刘卬:反还是不反,要看收益有多大】

衣赐履说:从这里能看出来,刘濞已经二十多年没上朝了,本年,他六十二岁,文帝以其年高为由免其入朝时(原文为“老,不朝”),刘濞四十岁左右,正处盛年,免朝理由,不能细想,透着怪异,透着角力,透着随时而起的争斗。

刘卬说,有此可能,你认为该怎么办?

应高说,吴王觉得与大王面临着共同的忧患,希望顺应时势,牺牲生命,为天下除害,大王意下如何?

刘卬大吃一惊,说,我怎么敢做这样的事!皇上虽然有点严苛,我大不了一死而已,怎么敢反叛!

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去年由内史升任御史大夫),在天子身边蒙骗蛊惑,侵夺封国土地,国君们的愤怒,已达极点,都有背叛之心。而且,彗星出现,蝗灾发生,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人民困苦哀怨之际,正是圣人挺身而出之时。吴王已经作好准备,打算一面提出诛杀晁错的要求,一面出动军队,追随大王,必定所向无敌,锋芒所指之处,没有人胆敢不服。现在,只需大王您一句话,吴王就率领楚王刘戊,直捣函谷关(河南省灵宝县东北)。但是,据守荥阳(河南省荥阳县),夺取敖仓(荥阳县北敖山粮仓,此地是刘邦项羽争霸时的关键所在之一,项羽兵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失了敖山粮仓),防备中央军偷袭,整治驻扎之地,却必须由大王领导。只要大王首肯,天下唾手可得,吴王和大王平分江山,这是多大的功业!

刘卬被说得心花怒放,“咕咚”咽下一口口水,说,好!

应高返归吴国汇报,刘濞大喜,为确保万无一失,又亲自前往胶西国,与刘卬当面定约。

胶西国官员中,有人得知刘卬的企图,谏阻说,全部封国土地还不到朝廷的十分之二。一旦起兵,徒使太后(胶西国的太后)担忧,并非良策。现在侍奉一个天子,都这么困难,将来即令事情成功,两主并立,纷争一起,祸患恐怕更大。

刘卬不听,派出密使,分赴齐国、菑(读如资)川国、胶东国、济南国,各国一拍即合。

楚王刘戊,荒淫凶暴,此次被朝廷削地,怀恨在心,早就私下与吴王刘濞沟通,打算谋反。

汉朝廷终于下令削减吴国土地,收回会稽(江苏省苏州市,会稽读如快鸡)、豫章(柏杨先生注:应为鄣郡,浙江省安吉县北。豫章郡此时属庐江国,首府番阳,江西省波阳县)两郡。诏书抵达,吴王刘濞起兵叛变,把中央政府派到吴国的郡长级(二千石)以下官员,全部诛杀(感觉应该是二千石以上才合逻辑),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济南国、楚国、赵国同时响应,史称七国之乱。

不知什么原因,齐王刘将闾突然后悔了,背叛盟约,严守城池,拒不参与谋反。比较搞笑的是济北国(首府卢县,山东省长清县),城墙坏了,正在修缮,尚未完工。郎中令(王宫禁卫官司令)劫持了济北王刘志,弄得刘志无法响应叛乱。

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担任元帅,率领部队,集结菑川国、济南国部队,联合进攻齐国,包围临淄(齐国首府,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镇)。赵王刘遂派军向西推进到边界,等待吴国、楚国大军,准备同时发动攻击。一面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援助。

吴王刘濞下令说,我今年六十二岁了,亲自担任统帅;我的小儿子十四岁,也身先士卒。吴国百姓,年龄在十四岁到六十二岁之间的,全都征发从军!

吴国动员了二十多万人,同时,派出使节到闽越国(首都东冶,福建省福州市)、东海国(首都东瓯,浙江省温州市),两个王国都派军参战。

前154年,十二月,吴王刘濞在广陵起兵,向西渡过淮河,跟楚军会合。发表告各封国文告,指控晁错罪状,要求联合进兵诛杀晁错。

大军西进,兵锋所触,锐不可当。

衣赐履说:写到这里,不由不想起贾谊。七国之乱,一如他二十年前《治安策》所论(详见拙文《贾谊的<治安策>道出了“外儒内法”的千古统治秘术》和《平叛七国之乱,已去世十五年的贾谊功莫大焉!》),叛乱之国吴、楚、赵、齐(后来,文帝采纳贾谊意见,将齐国一分为六,此番,参与叛乱的是四个,没有参与的“新”齐国和济北国,对“故”齐国叛军起到了很大牵制作用)。

吴楚联军剑指长安,一时间所向披靡,景帝刘启和智囊晁错有何退兵良策?我们明天接着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