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方之首桂枝汤-伤寒论学习4

 zjshzq 2021-01-06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这个条文我们可以看作张仲景的一个医案:来了一位病人,诊脉轻轻搭上去就能感受得到,是浮脉,沉取比较缓比较弱;病人发热,汗出,怕冷,怕风,鼻塞,干呕。

1)现在来进行辨证分析,脉浮沉取比较弱,是阳脉,能量为阳;发热、汗出、怕冷、怕风、鼻塞病位都在表,干呕病位在里。

2)分析人体势能,这个病人的能量是阳;发热是人体的能量向体表调集;怕冷是因为体温高造成人体和环境温差大;怕风是人体的津液虚,津液虚的人就会怕风(有人喝生地黄汁后腹泻三次就带上了帽子,就是津液虚怕风了);鼻塞也是说明人体有表证;干呕是因为人体能量向体表调集,造成胃部气机上逆而干呕。

3)抓大局,病位在表,能量为阳,津液虚,是津液虚的表阳证,为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4)开方: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成片或切丝,大枣十二枚掰开。

东汉时期一两是15.625克,为了方便可以取15克。桂枝三两是45克,东汉时期还没有白芍,白芍是后来人工培养的,当时只有赤芍。赤芍更苦,可以去瘀血;白芍偏重于生津液。白芍45克。炙甘草不是现在用蜂蜜来炙,而是单纯的炒制。生姜45克切丝,大枣12枚掰开,可以用剪刀剪成三四块。

然后用7升水,东汉时期一升是现在的200毫升,就是一小碗,用7小碗水,烧开后煮取3碗,每次温服一碗。

现代的《方剂学》写桂枝汤大枣3枚,张仲景明明写12枚,却用3枚。这个时候我选择相信张仲景。原剂量不是大剂量,是分三次或者两次服用的,而且中病即止,病好了剩下的药就不能再喝了,尤其是发汗解表和攻下的药。

服药后还要喝热稀粥一碗,盖上被子睡一两个小时,等到身体微微发汗,病就好了。服用热稀粥可以补身体津液,而且粥是热的可以让全身气血运行的更好,再加上盖被子都是为了让身体汗出。如果不喝稀粥、不盖被子,疗效会打折扣。如果服药后没有发药汗(之前的汗出是病汗,服药后出汗是药汗),病没有好,继续服用,如果病重可以半天服用两次,就是两个小时服用一次,病重的甚至可以一天服用两剂甚至三剂。

以前我夏天感冒是太阳中风,一天一剂桂枝汤,没有注意喝稀粥盖毛巾被,连续服用三天痊愈。后来注意了温覆发汗,一剂就好了。有一次孩子感冒了,吃了成人剂量半量的桂枝汤,就去上学,放学回来时感冒就已经好了。

如果桂枝汤只能保留一味药,那就是桂枝。桂枝可以把人体的能量从肠胃向上向外调集到体表到肌肉,所以一般说桂枝解肌。桂枝不是只用于表证,只要人体的大循环不畅通,需要建立从脾胃到肌肉的大循环,都可以用桂枝。所以表证、里证、水湿痰饮瘀血虚实寒热都会用到桂枝。经方治的不是病,是人体的运行秩序和循环。所以桂枝汤被称为群方之首。

春天到了,草木绿了,鲜花开了,春天到处都在。《伤寒论》里面讲的人体运行的道理存在于每个条文中,从每个条文都可以体会到,在条文里体会人体的势能方向,人体意欲何为,然后顺势而为。伤寒论的大道不在组方准确、用药精准,而是符合道,符合人体的道,而不是越俎代庖,逾越人体来做事。

人体生病是人体的运行秩序不正常了,分析人体势能,顺势而为帮助人体疗效才最好。人体机能被抑制了,就帮人体去除束缚;人体机能虚弱了,就帮助人体恢复机能;人体运行被阻碍了,就帮助人体去除淤堵。总之,一切听身体的,不是听病人的,也不是听医生的,不要着相,实事求是。但是这个的前提是先打好基础,明白每个条文里面的证代表什么样的人体势能,方证掌握了才能进一步理解人体势能,方证条文不熟就谈人体势能会造成基础不牢,病位、能量,抓大局。辨证到了最后,方证和人体势能是一回事,方证为表,人体势能为里,是一体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