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外带输液的现状、问题浅析与对策建议

 医法汇医疗律师 2021-01-06

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医法汇 

、案例实情

北京市某二级中医医院的一名患者在当日门诊时间即将结束时才就诊完毕,医瞩建议其输注7天的鹿瓜多肽注射液患者取药后,看到门诊输液室的工作时间已到,便要求医师开具外带输液证明,将注射用鹿瓜多肽和氯化钠注射液一同取走,希望回家后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输注。但其携带药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输注时,对方拒绝为其提供此项服务,理由是患者并未在该服务中心输注过,他们无法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无奈之下,第二天患者持原医院开具的处方、外带输液证明和药品,再次返回到原医院进行输注。结果,原医院同样拒绝了患者的要求。理由是患者已将药品带离了医院,尽管持有本院的处方及外带输液证明,但对于此次返回医院要求输注而言,因无法保证患者所携带的药品是否为当初带离药品以及离院后是否妥善放置药物,因而将其视同外带输液。原医院规定不接受外带输液。因此,患者在原医院依旧不能进行输注。

患者表示极为不解,外带输液证明本身就是为了证明药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开具的资料,以供接收单位核对和认可。结果是患者拿着医院自已开的外带输液证明时,医院反而却对自己开具的证明不予认可。

二、问题现状

在实际工作中,本案例中患者所遇到的情况在北京市众多医疗机构均是存在的。我们针对北京市各级医院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三级医院拒绝外带输液。本身医院内部开具的输液就已超出了其工作承受能力,就更不可能接待外带输液。在二级医院中,部分医院拒绝外带输液,部分医院允许有限定条件的外带输液。而在一级医院中,大部分允许外带输液,少部分医院拒绝外带输液或仅开放上级所属医院的外带输液。

调查同时发现,近几年来,随着陆续出现输注外带输液后输液反应的事件,允许外带输液的医院数量也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都在缩紧外带输液的范围,甚至拒绝外带输液

三、问题浅析

1、政策法规问题

从政策上来说,根据据《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1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2,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的药品应当与诊疗范围相适应,医疗机构仅应使用本院药学部门统采购和供应的药品。除了核医学科以外,非药学部门采购和供应的药品不得在临床上使用,其中就包括外带输液。此项政策也是医疗机构拒绝外带输液的重要法规依据。同样,依据此项政策,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部分二级医院、专科医院接受外带输液的行为就属于违规行为。而且,部分住院患者在院期间日常口服的药品,尤其是院内没有的药品自行服用。甚至部分住院患者因为急需某种供应量小的药物(如注射用人血白蛋白等),医院往往让患者通过从外院或药店购买而在院内使用。若按照此项政策,则此类行为同样是违规行为。但是如果所有住院患者需要的药品都需要由医院统一采购,则会为医院药剂部门的采购、储存和调剂带来挑战。这就给实际诊疗活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从《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立法思路来看,第二十五条隶属于第四章“药剂管理”。第二十三、二十四条分别规定了采购范围和采购制度流程。第二十四条的立法思路是对采购的权限进行明确,即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而不能由科室自行采购重点是对采购部门的限定,但并未考虑到患者需要外带输液的实际情况。因此,在依据此条款考量外带输液行为时,就形成了政策上的束缚。

2、医保报销问题

在医保管理中,检查检验和药品等项目,均与医院等级相关联。部分药品被限制在相应级别的医疗机构内使用。例如,《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甲类目录由国家统一制定,本市不做调整,列入本市《药品目录》。乙类目录由国家制定,本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医疗需求和用药习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适当进行调整。本市对乙类目录中易滥用、毒副作用较大的药品,按临床适应证、医疗机构等级,医生专业技术职务、科别等以限定。”其中既存在对医保费用控制的因素,也有对药品使用风险防控的因素。在《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案例中的药品“鹿瓜多肽”的医保报销限制中就明确注明“限二级以上医院使用”。结合《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可见患者必须在二级以上医院使用“鹿瓜多肽”。一级医院既不允许采购,也不允许使用患者外带输液药品。这也就意味着,若住院患者需要使用某种限制医院等级的药品,就必须进行转院治疗,否则所产生的费用将无法报销。

3、资质权限问题

针对某些特殊管理要求的药品,国家对于使用的条件有明确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才能使用该药品,不得将瑶琴带离医院并到不符合条件的场所使用。此类规定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等。

4、用药安全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多年来一直倡导“能口服的就不注射,能肌内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静脉注射药物的不良反应率相对较高,常见的有热原反应、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及急性细菌性感染等,原因有药物本身、输液器材质量输液速度、输液环境和患者因素等多种因素。习惯上,上级医院通常会为患者进行一次静脉输注后,再为患者办理外带输液证明以保障接收医疗机构大幅减少出现输液反应的概率,尤其是一些需要皮试的药品。但对于迟发型过敏反应而言,即使在原单位进行过一次输注,也不能保证杜绝过敏反应。而且,目前有部分级医院已经取消了门诊输液。这就意味着接收单位所面临的输液反应率会相对上升为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使患者得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安徽省卫计委在2014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明确了输液指征,规定了53种无须输液治疗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此外,对于需要特殊保存的药品,通常会被接收单位拒绝输注。因为外带药物由患者自行保管,其保存环境和温度可能会对药物造成一定的影响,易发生危险。

5、救治能力问题

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之间对于突发输液反应的救治能力不同。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在面对外带输液时,往往考虑到一旦出现输液反应,将超出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不常见的药物时,基层机构从医疗安全的角度出发,通常会拒绝外带输液。

6、责任承担问题

正是因为输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就包含了输液器材、输液速度和输液环境等接收外带输液的基层医疗机构相关因素。同时还存在着一且发生输液反应,基层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不足,会耽误对患者的紧急救治,从而适成不良后果的风险。一旦出现损害结果,对于因果关系往往无法清晰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若由于以上因素导致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考虑到存在着较大的责任风险,基层医疗机构往往也会选择拒绝外带输液。

7、工作负荷问题

在目前的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的工作负荷过大,对于静脉输液的接收已达到饱和,经常可以看到手持输液架在院区走廊通道进行输液的患者。因此,大量患者在三级医院就诊结東后,选择将药品带至居住地附近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输注。而目前二级医疗机构的输液量也不容乐观,经常是人满为患。反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级医疗机构,输液室的工作量相对较小。但卫生服务中心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负荷的增减对于其经济收入的影响甚微。因此,一级医疗机构并没有接待外带输液的主观动力。

8、价格收入问题

对于接待外带输液的部分二级医院和多数级医院而言,在现有的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北京)中,静脉输液费用为2元/人次,与医疗机构付出的人力、空间和消耗成本相比,是严重入不敷出的。更何况,医疗机构同时还要面临较大的医疗风险,其收入远远不能与成本风险和责任成正比。

9、医院感染防控问题

对于存在疾病传播风险的患者,因为大多数基层医院没有传染病患者治疗区,为了避免其他患者发生交叉感染,基层医疗机构不能接收此类患者的外带输液。

四、对策和建议

1、严格控制不合理输液

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会带来医药费用上涨、就医时间延长及医疗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应从医疗安全、输液指征和诊疗规范的角度去加强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健康宣教和政策宣传,让民众充分了解相关的诊疗风险,客观地面对静脉输液,主动配合政策落实。

2、实施药品分级管管理

在药品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药品分级管理制度。不仅在分类上,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等,还要在分类上,依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及耐药性等因素,对药品实施医疗机构等级、专科和医师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的分级管理。对于使用级别内的药品,在不违反其他政策要求的情况下,可接收外带输液。对于超出使用级别的药品,不得接收外带输液。

3、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分解接收压力

优化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模式,鼓励其提高工作量,并使工作量与绩效收入成正比。适当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接收符合其诊疗范围和救治能力的外带输液,从而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缓解了大医院的工作压力,实现对患者的有效分流。

4、打通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医疗机构之间的外带输液下转通道

在医联体内部加强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完善双向转诊。尤其是区域性医联体,根据医院等级、诊疗特色和服务内容,共同为患者提供服务,合理引导患者分级诊疗。针对外带输液,根据药品分级,就近选择相应等级的合作医院。确保医疗机构的接收,避免患者奔波折返。

5、开具外带输液时,原单位必须为患者提供完整的药品发票处方、外带输液证明和相关的病历材料等。必须详细注明药品的名称、剂型、用法用量、滴速和其他注意事项等。

6、接收单位接收外带输液时,首先应通过医疗机构药剂部门的审核审核内容包括药品的数量、完整性、名称、剂型、性状、有效和与发票内容一致性等,以保障药品的质量。如出现一下情况,医疗机构应拒绝其外带输液:审核时发现问题,患者自购药品外院配制药品,药品标签不完整或不清晰,需特殊方法运输、保存和使用的药品等。

7、通过药剂部门审核后,患者需挂号就诊,由接收单位的医师审核处方并开具输液治疗单,医师有义务根据药品说明书和诊疗常规的行业规范等标准对原医院的病历和处方进行用药合理性用药配伍、用法用量和滴速等方面的审核,并评估患者目前的病情是否适合在该医疗机构进行静脉输液。需做皮试的药物,若病历资料中未注明,一律应重新做好皮试方能输注。对于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处方,接收医院的医师需进行修改。患者不同意修改的,医疗机构可拒绝接收其外带输液。对于病情不适合在该医疗机构进行静脉输液的,如病情较重或在传染期内的传染病患者等,医疗机构可拒绝接收其外带输液。

8、医患双方共同签署患者自带药品输液知情同意书

医师应充分向患者告知静脉输液治疗相对口服药和肌内注射而言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并且由于个人携带和保存等因素会进一步增加自带药品输注的风险。在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理解并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输注。

9、护士应严格按照本院医师处方或输液治疗单进行输注,做“三查八对”工作,并再次检查药品质量。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输注。输注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对症处理。

10、一且发生输液反应,在及时救治处理的同时,应详细记录救治处置流程,注意妥善留存相关药品以及输液器具。注意区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医疗损害事件,详细告知患者处理流程与注意事项,对于存在医疗争议的,应告知患者对药品和输液器具检验和鉴定的权利与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后续处理工作。

参考文献和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的药品应当与诊疗范围相适应,并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调配。”

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临床使用的药品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审核同意,核医学科可以购用、调剂本专业所需的放射性药品。其他科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药品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药品

作者:樊荣,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管理硕士,现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主任;匡莉萍,北京市第二医院;丁欣刚,北京市丰台区卫生局。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