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汪世显家族墓被发现,经过发掘,出土了一个玻璃茶盏

 历史解密坊 2021-01-07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而饮茶自然也少不了茶具。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茶具层出不穷,也都有其独特之处,但您知道在历朝历代的茶具中,最令人惊艳的是什么样的茶具吗?其实,在没有看到莲花形玻璃托盏之前,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是五花八门的,但看过莲花形玻璃托盏之后,它就成了公认的最美茶具。究竟莲花形玻璃托盏是一件怎样的茶具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2年8月,甘肃省定西市一连多日暴雨,导致漳河水位升高,使得漳河岸边的彰县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几天之后,漳河的洪水逐渐退去,当地村民去田里忙活时发现,两岸山坡都被洪水冲塌了不少,并且还有大量的砖石和棺木裸露出来。于是,当地村民都怀疑是古墓,便急忙将情况汇报给县里文物部门。后来,考古专家们经过考察和发掘,确定山坡上是一片规模庞大的元代古墓群,并在后期的考古发掘中确定,该古墓群系元代汪世显的家族墓。

史料记载,汪世显是金朝和蒙古国的大臣,一生战功卓著,在甘肃一带有着极高的地位,死后还被元世祖封为陇西郡公。汪世显家族在陇西颇具影响,因此汪世显家族墓的发现,对研究其家族变迁有着极高价值。从1972-2011年,考古专家们探明汪世显家族墓有墓穴270多座,其中已经发掘的有29座,出土了700多件珍贵的文物,如陶器,瓷器,丝织品,木器漆和金银玉器等。

在多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1999年发掘的10号墓。10号墓规模不大,一开始考古专家们在墓穴中,只清理出来几件瓷碟和一件金戒指,看起来也十分普通。紧接着,专家们在墓穴西侧的拐角处,又找到一件茶杯和茶托,但是都沾满了淤泥,完全看不清真实面貌,因此就被专家们放在“二类文物”的箱子里,最后也是按照“二类文物”的标准送到博物馆保存。

让专家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件“二类文物”经过一番清洗之后,竟然惊艳了所有人,还十分贴切的印证了周敦颐的那句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洗之后发现,它原来是一件带茶托的玻璃茶盏,其中盏为七瓣莲花形,托为八瓣莲花形,造型极为精美。不过最令人惊艳的是它的颜色,为当时罕见的普蓝色,并且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熠熠生辉,堪称是世间独一无二的茶盏。

一段时间之后,专家们将这件莲花形玻璃托盏,从“二类文物”升级为“国宝级文物”,但让专家们感到疑惑的是,元代为何会有蓝色玻璃呢?因为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出土的玻璃,或者琉璃器皿大都是淡白色,或者淡绿色,所以普蓝色玻璃并非是本土的,故此专家们推测它或许是舶来品。

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和考察,发现普蓝色的玻璃器皿在中亚伊斯兰地区十分流行,因此确定它和绸之路有着密切的联系。甘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中亚地区很多商品也都在此进行贸易和交换,或许其中就有普蓝色玻璃原材料,以及相关的制作技术。当普蓝色玻璃传入国内后,工匠们便精雕细琢地完成了这件莲花形玻璃托盏,然后又将它送给了汪世显家族,最终成为随葬品。

由此可见,莲花形玻璃托盏也算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不仅以一抹独特的蓝色让所有的茶具在它面前失去了“颜色”,同时也体现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魅力。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对外开放的转型期,而历史和文化又是重要方面,因此莲花形玻璃托盏也算是我们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参考资料:

《汪世显家族墓出土文物研究》 作者:俄军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玻璃器史话》 作者:安家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