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饼店老大昌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1-01-07
SH
老大昌,
是老上海夏天的一盒冰糕,

也是冬天小心翼翼拎在手心的

一盒奶油蛋糕。

老大昌,诞生于1937年的上海,是旧时许多上海人熟悉的西饼屋。“老大昌”这几个字,用上海话的侬软念出来,才是最有腔调,那是一座城市井街角余留的温存。

1979年,一只12寸的圆蛋糕九块八,我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六块,可照样生意好得要排队。

——老大昌食品厂厂长黄国毅

老大昌的故事,最早是从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路口这里开始。不过后来,随着淮海路商业街的商业结构转型调整,老大昌在2002年时一度离开了淮海路。这一别,就是12年。期间这家老字号一度在上海滩上几乎销声匿迹,害得老食客遍寻不着。直至2014年的夏天,老大昌再次回到淮海路,盖起时髦的玻璃屋,除了传统招牌西点掼奶油、冰糕等,停产十多年的咖喱牛肉饺也重出江湖。

历久弥新的老牌子

老大昌,这个上世纪的“网红店”如今已经是上海的老品牌了。1980年店房翻建后,店面从三开间扩大为四开间,营业面积由150多平方米增加到250多平方米,还增加了二楼餐厅。

在淮海中路、成都南路路口,华亭伊势丹原址对面的这个转角,是如今老大昌所在。1993年起,老大昌就雄踞于此,一楼卖西式点心,二楼、三楼开设了老大昌酒楼,专营江南风味,楼上楼下均是门庭若市。

老大昌食品厂厂长黄国毅回忆,在他1979年入行时,老大昌生意红火,掼奶油、冰糕、西番尼等招牌产品个个热卖,上海毛脚女婿上门最“扎台型”的礼品就是老大昌的奶油蛋糕,十块八角一只,在当年堪称“奢侈品”,逢年过节,厂里上上下下两三百个员工都要加班。

不过后来,随着淮海路商业街的商业结构转型调整,老大昌在2002年时一度离开了淮海路。这一别,就是12年。期间这家老字号一度在上海滩上几乎销声匿迹,害得老食客遍寻不着。直至2014年的夏天,老大昌再次回到淮海路。

2002年时,在老大昌搬离淮海中路成都南路路口之前,老大昌的经营已现疲态。当时老大昌与外资企业开办了合资公司,既投产了新产品,又一下子扩张开设了十几家连锁店。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落后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了失败。老大昌中止了合资,在离开淮海路后,分店也一家家关停,不得不蜗居在浦东齐河路上的一个小门面里,只留下10多个老员工,依靠手工制作西点的传统工艺,延续传承几十年的西点配方,苦苦支撑着这个曾红遍上海滩的老字号。

直到2010年,才终于等来了契机,食客们的怀念,迎来了老大昌再一次旗鼓。2010年在瑞金二路、南昌路开出新店时,根本不用做广告,食客们就都回来了。如今的老大昌已经有了数十家分店。

2016年,老大昌品牌鲜肉月饼应上海餐饮烹饪协会邀请,与沪上其他18家知名餐饮企业推送的35个品种的鲜肉月饼共同参与了“2016中秋月饼评优交流会”,最终被授予“金牌鲜肉月饼”荣誉称号。

老大昌招牌点心

冰糕

老上海冰糕,是不得不提的招牌点心。冰糕界于冰淇淋和蛋糕之间,用奶香四溢的掼奶油加上核桃仁制作而成,买回家要立刻放进冰箱,是上海滩最早的冰淇淋之一。以至于很多老上海对后来出现的哈根达斯冰淇淋蛋糕颇不以为然。冰糕没有粘腻感,吃起来好像微甜的雪化在舌尖上。

看似简单的食物,做法其实讲究,鲜牛奶要在冰箱里放到半冰半水时才拿出来打,多一分太硬,少一分不酥。冰糕里的核桃一定要用炒的,一斤核桃半斤糖,炒成焦糖色,混在奶糕里,时常给舌头一个脆脆的惊艳邂逅。比网红冰淇淋的口感还要好。

咖喱牛肉饺

咖喱牛肉饺要用上好的牛肉,剁碎了炒熟,然后和咖喱、香料、黄油搅拌后,包入酥皮后烤制。小小的一只,里面咖喱肉馅填得十足,咖喱味浓郁,还有一点点微辣。现烤现吃,绝对美味的享受。

吃完咸的再来点甜的,曾经险些在上海滩近乎绝迹的“哈斗”,也是识货的老底子上海人最爱。

哈斗

外型上有点像手指奶油泡芙,个头十足大,因为烤发的缘故,咬下去很是酥软的。夏天时好蘸着凉牛奶吃,又是一种滋味。

张爱玲的老大昌情缘

上海女作家张爱玲和老大昌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情缘。

张爱玲曾经在《谈吃与画饼充饥》里描绘过“老大昌”,她经常光顾的老大昌在她就读的中学附近,兆丰公园对面,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地带,里面有一种小面包,张爱玲这样描述它:“特别小,半球型,上面略有酥皮,下面底上嵌着一半半寸宽的十字托子,这十字大概面和得较硬,里面搀了点乳酪,微咸,与不大甜的面包同吃,微妙可口。”她还写到过一种肉馅煎饼,叫匹若叽,“老金黄色,疲软作布袋形。”

张爱玲

以前淮海路茂名路口的老大昌,不记得里面有张爱玲描述过的十字小面包与匹若叽,倒是经常看到有人排队买白脱蛋糕、朗姆蛋糕。那里还有卖一种界于冰淇淋和蛋糕之间的“冰糕”,买回家如果不吃要立刻放冰箱,否则要化掉的。此前有饭店开设“张爱玲筵”时,一道改良过的“老大昌”冰糕便是食单上的一例甜点。

上海人对西式面包糕点的依赖,恐怕是租界时代留下的习惯,有些人哪怕住的是蜗居斗室,也有拿咸棍面包、牛油蛋糕当早饭的习惯,还有的人三天不碰西点就难过。和中式点心相比,西点更精致,更干净,模样也更漂亮,仿佛是一朵面粉浇铸出来的花,馥郁而热烘烘。蛋筒、哈斗、椰丝球、蝴蝶酥、咖喱饺……这些点心都如它们的名称一样富有想象力,能在当年很多面包房、食品店里被买到,现在很多小孩子,或者新上海人,恐怕连听都不见得听说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