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等一等,让教育慢半拍

 昵称VXyCk 2021-01-07
等一等,让教育慢半拍

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人工智能与数字科技大幕已经逐渐掀开,带来前所未有的颠覆。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氛围,让我们的教育也陷入误区,步入了“快车道”。

很多家长在教育这件事上,往往无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恨不得一夜之间让多种技能加身,一味关心数据与排名,盲目焦虑,揠苗助长,甚至将孩子作为满足自我虚荣心的“工具”。孩子就像刹车失灵的汽车,方向盘握在急功近利的家长手里。

真正沉下心来做教育的人,必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未来的语境里探索教育方式的同时,必须回归教育的内核规律与本质。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慢下来”,等一等孩子,让他们慢慢来。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让人成为人”是一个无比深刻宏大的命题,教育本来就是一种“人在场”的教育。何谓真正优秀的教育?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正是一个缓慢发展、润物无声的过程。想要实现这种“真善美”的教育,便需要“小火慢炖”的滋养,需要“细水长流”的润泽。

“慢”才是“快”的基础。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张文质先生倡导“生命化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教育正是一种“慢活”与“细活”,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深耕细作;不是甘于人后,而是厚积薄发;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规律。这需要教育者怀抱平和心态,留足等待的时间与空间,在“快”与“慢”中找寻到平衡。

“慢”才是教育本质的内在诉求,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所在。西方启蒙教育学家卢梭提出过著名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说过一句非常有分量的话:“要使孩子在成为成人之前,先成为孩子”。

认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尤其应当重视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发掘培养。的确如此,孩子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表达方式,没有比企图简单粗暴地以“成人法则”来取而代之更不合理的事了。

教育者应当做的,是依存人的本性发展规律,引导他们自发地、自由地,在生活实践中体悟与获得知识和技能,逐渐成长为一个自由、博爱、有责任心的成年人。若是一味急追猛赶,就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若是越俎代庖,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诉求。

等一等,让教育慢半拍

启迪多元思维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社会处在大变革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几乎无法预测孩子们在未来的5年、10年或20年后会将面临怎样的社会竞争,将能够胜任何种工作。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发力来培养出符合未来需求的人才?

当代知名教育学家肯·罗宾逊提出了关于教育目标的“8C”胜任力,认为注重这八个领域能力的培养,将可以帮助孩子胜任参与未来式经济、文化、社会和个人挑战的能力:

  1. 好奇心(Curiosity)。在孩子成长最关键的岁月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一份伟大的礼物,将支撑孩子一生的学习。
  2. 创造力(Creativity)。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生而独特的素质。随着年轻人面临的挑战变得越来越复杂,创造力的思维和能力至关重要。
  3. 批判性(Criticism)。批判性思维是用理性来检验思想和信息,可以说是每一门学科的核心,也是教育之外应该被培养的一种习惯。而且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对各种信息观点进行分辨与提炼,更是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4. 沟通(Communication)。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让孩子学会清晰、连贯地交流思想对人际交往至关重要,也是提升个人幸福感、社交自信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5. 合作性(Collaboration)。现在社会教育的诉求往往植根于竞争,但其实合作对于提高孩子的成就、培养积极的公民意识以及提升社区的力量同样重要。
  6. 同情心(Compassion)。这个社会越发多元,同情心便尤为重要。如基于种族、文化或性取向的欺凌、社会排斥和偏见等都是由于同情心的缺失引发的,培养同情心是孩子应对未来各种道德实践挑战的需要。
  7. 沉着(Composure)。许多孩子在学校都经历过焦虑和抑郁,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探索自己的内心、了解情绪反应与行为动机,使他们有能力应对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
  8. 公民性(Citizenship)。建设民主社会依靠的是积极的公民,要引导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了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运作机制。

这些能力绝不是通过“短平快”的灌输与课程学习就能获得的,需要通过在日常运作中通过由内而外的激发与实践来实现。因此,我们理应召唤“慢”教育,让教育回归到关注人的本身,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慢车道上来,把我们的孩子培养为“多向度的人”,应对未来挑战更具信心。

正心正举 拨迷见智

“慢”教育需精耕细作,尊重成长规律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与可以流水线批发量产的工业生产不同,农业需要遵循时令与自然规律。

庄稼的成长取决于作物自己的生物属性与生长周期,从播种、施肥、除草、喷药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随心而动,还需要及时调整土壤、水分、阳光的营养补充,这是一个需要等待、沉潜的过程。

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人的身心发展轨迹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若这种身心发展节奏与外界节拍达成一致,彼此便能频率共振,释放美妙和声;反之,生命则会陷入失调紧张,难以绽放人生华光。

教育如种田,需要时间和空间的酝酿,需要耐心加持的深耕细作。放慢脚步,尊重生命成长规律,才能创造出真正好的教育,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等一等,让教育慢半拍

“慢”教育需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

教育需要做“选择题”。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育决不能是无视个体差异的“一锅端”,也决不能是一味追求速度的“一刀齐”。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向来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每个个体的智力、潜能、禀赋、爱好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回归实际,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差异,适应不同孩子的成长接受周期与心理准备阶段。

通过提供各方面陶冶品德、启迪智慧、培养才能的不同条件,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求知欲,使之将来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也说过:“教育就是促使人的心灵转向真、善、美的力。”有所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引导孩子在汲取理性认知的基础上,树立道德信念,追求美好梦想,达成孔子所言的由“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的求索心境,沉浸在知识的宇宙中自由遨游,在最为舒适的环境氛围中探索发现,在潜移默化的生命成长历程之中找寻到最真实的自我。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也将心弦和鸣,弹奏出一曲曲美妙天籁。

开启自在之门

教育关乎人类社会的未来,从来就没有一套“标准化答案”,也没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模式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我们绝不能偏离教育的本质轨道,不能违背教育的行进规则。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有一段话,非常感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教育中的等待是一种遵循规律的理性选择,是一种文化精髓的积淀,是一种人文气息的熏陶。“慢”教育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有舒缓连绵的节奏,怀揣一种“花苞心态”,静静等待每一朵花儿静默绽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