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吃中药后母乳喂养,婴儿核酸转阴,“过奶”给药靠谱吗?

 牛妈古法育儿 2021-01-07

秋冬以来,全国多地疫情抬头,零星病例频发,最近,在大连金普新区的一对年轻父母和年仅三个月大的女儿也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

确诊当晚,一家三口被转送到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因为孩子太小,无法对其像成人一样进行医治,于是专家们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母亲吃中药,母乳喂养婴儿,结果还真奏效了。

入院不久女婴就退烧了。元旦期间,专家组医生为女婴和她的妈妈又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女婴和她的妈妈体内都已经形成抗体,两人核酸检测第一次转为阴性。

新闻报出后,网友们纷纷点赞,很多人都感叹中医的神奇,不过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声:过奶喂药这个方法靠谱吗?

我们知道,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以及免疫活性物质,能够促进宝宝免疫系统的成熟,也有利于其自愈,那是不是孩子是靠自己的免疫力自愈的呢?

1

患儿通过吸吮乳汁来调理疾病,被很多人认为是不靠谱的神操作,但这一方法自古就有了,属于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叫做“酿乳”,俗称“过奶”,历代医书都有记载,民间也在广为使用。

据文献记载,名医华佗就用过这个方法。

东阳陈叔山小男二龄,得疾下痢,常先啼,日以羸困,以问先生。先生曰∶“其母怀躯,阳气内养,乳中虚冷,儿得母寒故也。治法宜治其母,儿自不时愈。”乃与以四物女菀丸十日即愈。

——《三国志 华佗传》

东阳县有个叫陈叔山的人,他两岁的小儿子得了腹泻病,吃完奶后就腹泻,一腹泻就啼哭,久治不愈,越来越瘦弱。华佗诊断后说:他的母亲怀孕时,阳气生养于体内,未能达到体表,因此乳汁气虚偏冷,孩子吃奶时也得到了母亲的寒气,所以喝完奶后就会腹泻。华佗认为,应该主要治疗其母,孩子就会慢慢好了。于是就给母亲开了“四物女菀丸”(即四物汤),十天后孩子的病就好了。

唐代大医孙思邈注云∶“四物汤为妇人要药,有活血通经之功。佗以此法治病,即所云∶‘子有病治其母也。’凡治儿病,药由母服,方取妇科,法自此始。”

后世医家用的就更多了,范围也更广。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宋代钱乙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元代曾世荣的《活幼心书》、明代薛己父子的《保婴撮要》、清代陈复正的《幼幼集成》等医书中都有相关论述。

2

通过母乳给药为什么能发挥治疗作用呢?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母亲服药后,多数西药,如如止痛药、镇静药、抗菌素类药物、抗甲状腺类药物均可代谢进入母乳,对小儿产生较大的影响。

那中药呢?有学者曾经做过试验,给乳母口服单味中药大黄煎剂后,用现代分析手段检测出乳汁含有大黄素,还有学者给乳母服用黄连素,也在乳汁中检测出了黄连素样物质。这些都初步证实了母亲服用的药物可进入母乳,这也是母乳期间忌药的原因所在。

但中医不仅认识到了其不利的方面,更看到了有利一面,于是产生了由母带药的“酿乳”治法。

3

“酿乳”的方式大体有三种:

一:如果孩子症状较轻,可只给母亲忌口就可以了。

“凡有微疾,不用仓忙,但令乳母,严戒油腻荤酒,能得乳汁请和,一二间不药而愈”

——《幼幼集成》

母亲忌口,就能让乳汁变得平和,孩子就能不药而愈。当然母亲除了忌口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用一些食疗方。

二:如果孩子的问题稍微严重一些,而且主要是由母乳引起的,比如母体的湿痰、热毒、火气等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导致疾病,就要以调制母亲为主,根据母亲的体质遣方用药。

华佗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大连的这对母子用的应该也是这种方式。

三:如果是以子病为主的,则采用母子同治疗法,也就是母亲孩子都喝药,这个药是依据孩子的病情遣方用药。

“酿乳”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胎寒、胎热、胎赤、胎怯、胎黄、百醉嗽(生后百日内有痰咳嗽)、吐泄、消化不良、湿疹、上感、荨麻疹等常见小儿疾病都可以用这一方法调理。

不过这个方法也有局限性,因为如果要靠患儿吸吮乳汁中的药物产生疗效,那么乳汁中药物的浓度就是个关键,但影响药物向乳汁移行的因素有很多,不好控,所以疗效也不稳定。

说到这里,还是要提醒大家,母乳期用药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千万不可擅自服药后哺乳。母亲患有严重疾病或必须服用某些特殊药物时,不宜采用酿乳法治疗。

4

那么介绍了这么半天“酿乳”,又跟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联呢?这也是我想强调的重点——药可以通过乳汁传给孩子,病也可以通过乳汁传给孩子。

母乳是母亲气血所化生,母亲体质的偏性就会通过母乳传给孩子。

“夫乳者 ,荣血之所化也……至于乳子之母 ,尤宜谨节。饮食下咽 ,乳汁便通 ,情欲动中 ,乳脉便应 ,病气到 ,乳汁必凝滞 ,儿得此乳 ,疾病立至 ,不吐则泻 ,不疮则热 ,或为口糜 ,或为惊搐 ,或为夜啼 ,或为腹痛……”

——《格致余论 .慈幼论》

“乳母者 ,儿之所依命者也 ,如母壮则乳多而子肥 ,母弱则乳少而子瘠 ,母安则子安 ,母病则子病。”

——《幼科发挥》

有人曾对婴儿泄泻病因做过调查,在 0岁~ 1岁哺乳儿中,母病及子占 42 %,超过任何病因而居本年龄组第一,可见乳母对乳儿影响之大。

所以在孩子多由乳母喂养的古代,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乳母的选择,认为乳母应该情志内守、冷暖调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才能安哺乳儿。

尤其在饮食上要忌生冷、肥厚油腻、辛辣香燥、煎炒烹炸等偏性较大的食物,要尽量吃得清淡平和才好。

现在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认为妈妈要下奶,奶里营养要多,就一定要吃高蛋白食物,于是天天炖猪蹄、鸡汤、鱼汤,妈妈自己都吃得受不了了,但为了孩子的营养咬着牙还要吃,但是这么吃下去,妈妈的乳汁就会变得特别浓厚,营养得不得了,但小孩子胃肠功能本来就不足,所以往往承受不了这么高营养的奶水,于是就会乳食积滞,出现种种病症。所以《幼幼集成》里才说“奶水清和,方为上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