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笔记:太湖边某农家乐就餐有感

 df7086 2021-01-07

梁东方

怎么过节,出游和吃喝、在出游中吃喝,自然还是不少人的选择重点。

在这个假期里,苏州各个景点都是人山人海,各个景点的饭馆也都生意兴隆。在阳澄湖,门口有巨大免费停车场的饭店因为可以停车而人气鼎盛,诺大的院子和无数的包间都客满,到处都是围桌吃饭的人,到处都是杯盏交错碗碟之间餐巾纸点缀着的景象。而奥特莱斯后面的餐饮区更是排开了浩大的户外就餐场景,像是乡村中有无数个婚礼同时举行,露天吃喜酒的吃喝阵排列满了整条街道!想一想,他们来此购物需要排队进店,购物完毕再来吃饭又要陷入这样的无妄之阵,这其间究竟还有多少休闲乃至审美的满足呢……

如果将吃喝作为要的旅游项目,那当别论;如果将吃喝只是作为一种本能需要,将重点还是放在旅行本身的话,在这样的意义上旅行的时候,怎么解决吃饭的问题,我自己的经验和习惯都是自带食物,包括直接采购食物,而不去景区的饭店吃饭。如果恰好有快餐店,那就吃份饭。一来景区饭店不是当地生活中老百姓吃饭的地方,从菜品到价格都是针对旅游者的,这种另眼相看让人不便。二是去饭店点菜吃饭,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旅行中的时间是很宝贵的。

我一向以为这只是我个人的个性化选择,后来在欧洲、在德国的时候发现,到了饭点儿国外旅行者席地而坐,全家人一人一个饭盒的景象比比皆是;他们也是在出行之前就已经将盒饭做好了带在包里的。关键这不是在温饱没有完全解决的时代里的自带干粮,而是在相对富裕之后科学理性的选择。

但是有时候和别人一起旅行,甚至和家人一起旅行,这个问题就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了,就还是要去饭店。然而在针对旅游者的饭店吃饭,能留下比较愉快的印象的并不多有。

在风景区、旅游区,所有的饭店都主要针对游客。他们期望游客很多,进来吃饭消费的很多。但理想的饭馆从来都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游客如流水,翻桌很快;另一种情况则是每一桌食客都点了很多菜,点了很多很贵的菜。如果一家饭店能兼顾这两种情况,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利润最大化,就基本与不同的食客的内在需要相符合,有的人不想大吃,只想吃短平快的饭;有的人则一定要大吃,用大量时间来吃饭以实现自己的旅游目的,或者说是实现自己的旅游目的之一。

但是这两种理想状态其实很少一起发生。比如这并非标准景点的太湖大道边的农家乐里,就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它们一般都是针对游客而开,不是当地人吃饭的地方。游客也就是食客走进来吃饭的选择,虽然还会是两种,但是饭店却只愿意提供后一种。因为游客有限,形不成不断翻桌的人流,进来吃饭的更有限,如果点的不多,点的不贵,虽然绝对利润率不低,但是他们利润的绝对值就少了。

所以看你只点了两个28元的菜,便立刻带答不理了。上菜背对着顾客,往桌子上一墩,掉头就走。好不容易上了菜,却迟迟不上米饭。忍不住去问,依旧是不理,不理是不理,但是过了一下还是给端了一盘米饭过来。原来此地惯例,米饭是不用另外付钱的,需要多少自取多少即可。

吃过饭过去付款的时候,前台也是老大的不高兴,扔出一句56就不再吭声、不再看,好像你很对不起她。

不过,她们并没有因此而像我们在新闻里所知道的某些地方那样乱要价,他们没有宰客,更没有狮子大张口,突然说碗筷也要钱,还有桌子使用费、椅子使用费……然后报出一个天价来,不交钱别想出门!报了警经过漫长的等待也不过是接受调解,最后人家给警察面子,在那个天价上打个小小的折扣。

这大约是南方相对文明的地域文化中的自我限制。因为没有挣到更多的钱,所以对你没好气,但也仅仅是没好气而已;他们任性的情绪发泄表示了对你的不欢迎,而你也体会到了这种不善,以后绝对不再来便罢。

这其实也是很多这样的饭店最终倒闭的原因之一:期望每一单都是大客户,希望每一个食客都是大吃大喝之人,老想让人点贵菜,点一大桌子菜,一旦没有这样便立刻表现出不快,慢待顾客。这样不仅脱离实际,不理性,而且等于是拒绝了数量众多的普通消费者。因为你表现出来的不快除了引起顾客的不快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作用。而他们以后不再来也就是了。

毕竟多数人来这里不是为了吃喝,而是为了观赏风景。固然其中有些人就是要边吃边喝地享受外面刚刚看过甚至还没有看过的风景,但是他们之中有很多是不愿意在吃喝问题上花费更多,花费更多的钱和时间的。

农家乐多是当地农户开办,这其中的道理他们实际上感同身受,自己都有亲身的体验。但是一旦身份转换,便只从一味要快速谋取更大利益的经营者角度考虑问题了。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一再证明,旅行之中只要有条件,就还是自带食物好啊。它可以让商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不直接粘带到自己身上,可以将旅行中的“麻烦”减少到最小化的程度,从而使千里迢迢之所遇的风景更加纯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