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夺门之变当晚,于谦知道吗?如果知道,那又为何没有阻止他们呢?

 历史龙元阁 2021-01-08

明朝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以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为首的一股小分队,趁着夜色而顺利潜入南宫(皇宫的那边),并进入一所略显破旧的宅院之中。众人进入宅院后,对着一位衣衫褴褛但很有精神的中年男子低首下拜,并同声喊道:“臣等恭迎太上皇复位!”

原来,这位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便是正统年间,因土木堡之变而被蒙古瓦剌部俘虏,且最终沦为太上皇的正统皇帝朱祁镇。在这三人的拥护下,朱祁镇离开南宫并进入奉天殿。而当石亨敲响晨钟并迎来百官觐见之后,朱祁镇也正式宣布自己复位了!

史料将朱祁镇的这次复位行动称之为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因为这种行为中华上下五千年仅此一例,所以后世对于此事也是非常的看重。

说到这里,或许会有朋友想,笔者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可跟标题中提到的于谦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朋友确实有这种疑惑,还请不要着急,可以接着往下看(有想知道标题所说问题答案的朋友,可直接下滑至最后)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三十一日,明英宗朱祁镇亲率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讨伐蒙古瓦剌部,但因为太监王振的蛊惑和本人在智商上的缺陷,所以朱祁镇非但没能取胜,反而还兵败被俘。

在朱祁镇兵败被俘后,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决反对南迁,并说出了南迁的劣势。因而,当时还在监国的郕(chéng)王朱祁钰便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并由他统筹全局以抵挡瓦剌部的攻城。

于谦在升任兵部尚书后不负重托,最终成功防守了瓦剌部的进攻。因为于谦对郕王朱祁钰有大功,所以朱祁钰在继位登基(明代宗)后,便将于谦引为股肱之臣,对于他的恩赐和爱戴也是千古罕见。夺门之变前夕,于谦的官职为内阁辅臣加太子少保及兵部尚书。因而,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如果要发动夺门之变,则有很大可能会惊动于谦,毕竟当时北京城内的所有士卒调动都离不开于谦的同意。

那么,问题便来了:夺门之变当晚,于谦是否真的知道徐有贞等人的行动,如果知道,那又为何不阻止他们呢?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个人的看法是,夺门之变当晚,于谦肯定是知道的,但之所以不阻止,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国本未定,大势所趋

明代宗朱祁钰登基称帝后,虽然做过不少于国于民都有好处的事情,但这依然难以掩盖他贪心的本质。朱祁钰能登基称帝,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正统皇帝朱祁镇还在瓦剌手中,所以他登基是为了保证国本不失,毕竟当时朱祁镇亲立的太子朱见深才不过两岁而已。

朱祁钰除了有贪心的本质外,更重要的是他太过仁慈。可能会有朋友说,他囚禁长兄那么多年,而且还一度想要借瓦剌之手杀死长兄,这样的人也能称之为仁慈吗?

关于这点,笔者的看法是,如果将我们放在朱祁钰的位置上,恐怕会做的比他更残忍。原因是,朱祁钰生在皇家,而且已经染指了长兄的皇位,那假如日后长兄朱祁镇复位,对于这个染指过自己皇位的兄弟,他会怎么做呢?

我们要知道,当时煽动明代宗朱祁钰杀死已经是太上皇的朱祁镇之人,可丝毫不在少数,但朱祁钰依然没有这样做。可假如说,朱祁钰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大家觉得还会有夺门之变这样的事情吗?

扯远了,抱歉。标题中之所以说国本未定,大势所趋,主要是因为明代宗朱祁钰根本没有子嗣可以传承,而且夺门之变的时候他已经病危许久,因而皇帝之位早晚都要轮到朱祁镇这一支血脉上。如果是这样,那么于谦又为什么要阻挡呢?

其二,于谦之忠,不在朱姓而在大明

于谦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的进士,所以他可以称之为四朝元老。早在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年间,于谦便曾做过一件可以证明自己的事情。史料记载,朱棣有一次问于谦,现如今天下大定盛世已开,可为何还有人说我得位不正呢?

于谦当着朱棣的面毫不迟疑地说道,太祖将皇位传给建文帝是无法改变的,因而您得位不正也是无法改变的。暴躁的朱棣当场便要杀死于谦,但还是强忍着问道,如果是这样,那你为何要做我的官?

于谦丝毫没有慌张地答道,我中的进士是大明的进士,我做的官员是大明的官员!

听完于谦的回答,朱棣发现自己哑口无言,便只得放过于谦。从这个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于谦的忠心是对明朝而非朱姓皇族。而如果要忠于明朝,那恭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则是最佳选择。原因在于,明代宗已经病入膏肓且未立太子,届时他一旦龙御归天,那新的争斗必然会立刻上演。

与其这样,还不如让朱祁镇复位,毕竟皇位于情于理都属于他这一脉。而于谦之所以没有去与石亨徐有贞等人同流,主要还是因为他乃明代宗一手提拔上来的,如果他也去恭迎朱祁镇,那天下人会如何看待他,如何看待明代宗呢?

这里多说一句,《明史》曾记载,夺门之变当晚,于谦之子于冕便已知晓了部分内幕并告诉于谦,但于谦只是说道:“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最后,关于“夺门之变当晚于谦知道吗,如果知道,那又为何没有阻止他们”这两个问题,笔者个人的看法是,于谦知道。而之所以没有阻止,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国本未定大势所趋,即明代宗朱祁钰无子且未立太子,所以皇位迟早还要回到朱祁镇手中;第二个是于谦之忠不在朱姓而在大明,即于谦知道朱祁镇复位是对明朝最好的选择,因而他才决定对夺门之变视而不见。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万历野获编》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