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2020年度复盘:这一年,对于「成长」有了新的理解

 小猫倩倩 2021-01-08

喵~半个月木有更新长文啦。按照惯例,喵会在每年年初的时候写一篇年度复盘,顺便规划一下新的一年该如何过~

1

重新定义“成长”


我从2017年开始写公众号,也是那时候和大家相识的。起初的那两年,我把衡量自己的“成长”的标准设定为一年读了多少本书、上过什么网课、年初的计划完成了多少,类似于这些具体的事件。
 
去年年初的时候我给定下了4个目标——开写作训练营、拓展理财规划师咨询业务、整理上一年度学习成果、写一本书,但如今一年过去了,其中3/4的目标都没有实现。
 
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开始发现是否完成这些目标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这是我对于“成长”的新的理解——不在于具体的“成就”,而在于心智的改变。
 
以前我每年都会整理“我今年做过的最厉害的事是什么”:比如2017年,我认为自己做的最厉害的事是从零开始知乎账号写到了10万关注;2018年是鼓足勇气从国家电网辞职创业;2019年是签下了第一个大客户,后来它为我们公司提供了80%营收来源。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我好像2020年什么都没做(大概拿到北大MBA的offer勉强算一个?)。
 
但是我自己是有感受到成长的,这个成长在于,我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和一年前不一样了。
 

比如说,以前我看到某些“我看不上的人”收入比我高,我会酸、心里不平衡。但是现在完全不会了。我相信他们必然有某些过人之处,而且在这些方面比我厉害,只是我以前不知道罢了。成长之一,平常心。
 
比如说,以前看到某些“风口”,总觉得自己如果不去追一下就可能落后了,总是因此感到焦虑。但是现在不会了,我知道自己的基本盘在哪里,什么是我收入的“命根”不能丢,什么是有余力可以尝试一下的。不会因为别人都说做一件事有好处就也跟风去做。成长之二,自知之明。
 
比如说,去年我时常会有“创业失败的话就回去上班吧”“要是公司开黄了我就重新做回自媒体博主”的想法。但是今年我想的是“无论以后发生什么,我都要把现在当前的业务当做跳板,积累尽可能多的资源,为以后铺路。”还有,看到一些行业内发展比较好的公司的近况,不会把它再当成资讯新闻看看就好,而是会研究它的商业模式有没有值得我借鉴的地方成长之三,经营意识。
 
比如说,以前我总会因为写手团的稿子写得不合我意又不能发火,只能暗搓搓生气。但现在我熟悉了写手团的小伙伴谁擅长写什么类型的稿子,谁守时谁会拖延,谁平日工作闲暇下班时间充裕,谁有时差可以利用晚上时间完成紧急任务。然后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来分配主稿任务。我省心,小伙伴也不用担心做的不好被我说。成长之四,管理能力又提升了一点点。
 
这些心智的改变,很难像读了几本书、学了几门课一样,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甚至很难在当下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觉得它们其实这些比完成具体的数量目标还要重要。因为思考方式影响的是决策方式,而决策的结果影响的是未来发展轨迹。


2

从“台前”到“幕后”

相识不久的小伙伴,对我的印象大抵还是写学习方法、个人成长领域的博主。事实上,从2年以前,“自媒体博主”就已经不再是我的主业了。
 
如果说一年前我还有动摇的话,我现在是坚定地要一直待在幕后了。
 
这个转变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是我发现,个人由于天赋和时间精力的上限,纯粹的自由职业很容易做到事业的天花板。而团队经营的天花板要高得多。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如果把写字当成工作的话,我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天赋可以消耗;而且为了保持阅读量和增长,必然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钻研选题,或多或少迎合读者偏好,还要有高频的更新。
 
现在的工作也累,但这是不同维度的累。全职做自媒体时候的累,是那种今天开工有饭吃,明天不开工不知道口粮在哪儿的累,每一份时间赚的都是当下的钱;一旦自己生病、有事无法工作,这个收入马上就没了。但是带团队做业务的累是那种在挖渠,挖通了就可以放手了的累,你知道这个辛苦是有终点的,疲累的时候也可以找人帮忙顶上,即使自己短时不参与系统也会自己运转,还是会产生收入的。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我渐渐体验到了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规划感”带来的快乐。这个和自己凭一己之力达成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快乐。即你想做一件事,然后你交给一群人,大家一起完成了,其实你并不是执行者,但是这个结果就是你想要的结果。就好像在操纵棋局一样。
 
当然也有难处。在职场工作也好,自由职业也好,总能找到和自己工作内容类似的人,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现在基本所有问题都得自己解决。
 

其二是任何一个自媒体博主都要面对的,影响力带来的心理压力。
 
我们平时去买东西,再好的商品,都一定会有对它不满意的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来说,给予商家好评或者差评是他们应有的权利。如果把自己的影响力来当成这个“商品”来变现,就要相应地承担自己被评价的压力,包括观点被曲解,甚至恶意的人身攻击。
 
事实上,就算你看到一些恶意的语言说服自己“不在意”,还是会留下一些不开心的感觉。并且你很难真正意义上“一丁点都不在乎”,因为听取读者的建议和评价也是你的工作。
 
但不把它当做主业就没有这个压力啦~
 
我现在保留之前的账号偶尔写写文章,更多是为了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者测试某些新功能方便后期规模化。
 

3

这一年,我们团队都做了些什么

我们主营业务是做公关服务。如果不太好理解的话,把它当成广告投放就行。区别只在于,小公司投广告往往是要立竿见影的回报的,比如投了个广告就要让人点进去买东西;而大公司要宣传的不只是具体出售的商品,更多是“心智”。
 
我们所说的心智,就是人们对于某家公司、某个品牌、某个事件的“印象”。我们团队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客户需要让人们了解的“印象”,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出去。
 
让别人接受一个新的观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所有这些信息的载体都是一篇篇文章。我需要的是既能理解甲方需求,同时又懂读者喜欢看什么样的文章的作者。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开写作训练营,并且从中招募优秀的小伙伴加入写手团的缘由。
 
过去一年,我们和大客户的合作从一年前的3个子公司拓展到7个子公司,业务范围也变得更精细了。年营收比2019年提升了130%。但因为单个项目的利润减少,我的个人收入相比前一年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我们其实并没有在客户拓展上做些什么,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客户订单,然后靠着老客户转介绍。我和合伙人性格上都属于不太擅长做商务的类型,就只是想尽职尽责做好每一次的案子。
 
我自己也知道,这样持续下去只能“小而美”,很难做到更大规模。可又不想止步于此。
 
希望新的一年,自己可以迈出“主动”拓客和拓展业务线的第一步。
 

4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近几年来,感触最深的事莫过于“变化”了。
 
我从国网辞职之后,每年都会和关系要好的前同事聚个餐,有时候他们也会跟我讲老东家的一些近况。听他们说,我走之后不到一年,公司的大领导、主任都换了,我原先待的部门成员进行了重组,有些在这个岗位干了七八年的老员工调去了其他部门。工作内容都不一样,只能重新学。
 
我自己这边的业务也是充满了变数。比如,刚研究出一个平台推荐的规律,想着终于可以不费力地完成任务了,然后规则就改了,刚刚钻研出来的东西没用了;比如,做了很多次之后对某一种类型的项目可以实行自动化处理了,想着“太好了我终于可以做复读机了”,然后这个类型的项目就不下单了,或者换了要求比之前更高、更难对付的甲方。每一次终于取得了一些进展觉得可以松一口气、在舒适区待一会儿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变化告诉我“喂,好好工作,不要偷懒”。
 
你看,哪怕手里端着“铁饭碗”,也不是真的掌握一门技能可以一劳永逸。何况我们每天和变化多端的互联网打交道。
 
刚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做相同类型事情的竞争对手也不多,我们就有相对的主动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发觉这是一门好生意、能赚到钱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入场,别人也会有不同于我们的优势,相比之下我们原来的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等到大家实力差别不是很大的时候,有一方开始进行价格战,如果我们不想丢掉客户就只能被迫跟着降价,利润空间就越来越少。
 
破解的办法,我能想到的就是,除非能找到一个新的需求,在那个新的领域开拓出来一片还没什么竞争对手的新业务。
 
我打算2021年的上半年探索一下,看看能否找到这个新的增长点。
 

5

我的个人定位转变

过去一年,我最大的转变是从“我”到“我们”。
 
以前做所有的事出发点都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总觉得要努力,要上进,要读好多书上好多课,要优秀。人生好不容易走一遭,要过上理想的生活,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
 
前几天翻看了和几位好友2018年的聊天记录,发现那时候我们大多在谈兴趣爱好、书籍、天南海北的各种奇闻异事。现在好像谈话的内容只剩了工作。我们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聊遇到难搞的客户怎么解决,团队的骨干说要辞职怎么办,重要的项目因为突发事件做砸了怎么办。
 
枯燥吗?我不觉得。
 
我还保留着以前的爱好,比如上瑜伽课,弹钢琴。但这些是闲暇时间的消遣,就像很多男生会在工作累的时候打一局游戏一样。但这是“放松”,不是“成就感”。
 
我现在的成就感很大程度来自于我的工作,来自于和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当一个很难的案子完成后得到客户的赞许,然后把这个夸奖告诉主笔的写手小伙伴;当一段时间忙碌的大传播之后终于迎来平静;当把稿费一笔一笔转给大家然后看汇总账单的时候,超级快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6

新一年的期待

相比于往年“务实”的年度复盘,罗列自己一年间做了什么事,这一次的复盘可以说是非常“务虚”了。
 
你看,我去年定的年度目标3/4都没有实现。但是实际上我做的事情,比起当时定下的“目标”来说,我认为是更有意义的。
 
去年在定目标的那个时间节点上,我受限于当时的那个见识,是想不到那么远的我当时更多还是以“个人”而非“团队”的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那时候也不具备经营思维,甚至都不认为我们的主营业务能做很久,就觉得只是暂时过渡一下。
 
甚至决定申请MBA也是定完目标过了几个月之后才发生的事。过去一年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经营思维”,就是在备考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以及结合自身情况的分析,才逐渐学习到的。
 
所以对于新的一年,我想多留一些“自由”的发挥空间。受限于现在的见识,我当前认为“应该做”的事,也许半年之后就不这么想了,索性不去规划具体的事务了。
 

我对自己新一年的期待,更多是偏向于个人特质的方面:
 
第一,  更坚强一些。
 
我时常会有畏难情绪。我心底里好像住了一只很怂、柔弱的小猫咪,她一碰到困难就会躲在小角落里瑟瑟发抖,说“呜呜呜我是可怜的小猫咪,我不会”。她觉得和陌生人说话好可怕呀要躲起来,于是我们这么久了都没有主动去拓展新的客户。她觉得探索一个新平台好难,一直都没有往前走。可是这些事情我不解决又没人可以解决。
 
我希望自己可以在2021年更坚强一点,那只角落里的小猫咪早日长成小老虎小豹子,也希望可以找到未来业务发展方向的答案。
 
第二,  走出现在的这个舒适区。
 
每个人的舒适区大小不一样。有的人觉得在体制内朝九晚五挺好的,“固定工资”和“安逸”是他们的舒适区;有的人觉得要做一个自己擅长的工作,这个“擅长”就是他们的舒适区。我离开央企,离开“靠写字谋生”,终于也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这个舒适区就是我现在的业务,当前的状态。虽然时常要面对一些小变化,但一年了都没发生类似于“拓展一个全新的业务类型”这种大的改变,包括我的个人收入没有增加,都说明我已经在这个瓶颈呆了一年了。
 
究其原因,我其实没有特别崇高的理想,诸如想要改变世界、改变行业这种。和许多人相比,我只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我就是觉得,做点有价值的事情,能带着大家一起赚钱,挺好的。
 
我时常在“渴望自由”和“认真工作”两种矛盾状态中切换,有时候觉得要踏踏实实把手里的事情做好,有时候又觉得去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坐班好烦啊我只想躺着(这也是我们团队大部分小伙伴都是兼职的主要原因,因为我自己就不想去上班,大家都远程办公,结果导向定个ddl完成任务就行,多好)。
 
我希望自己新的一年可以鼓足勇气迈出这个困住我的小圈子,不再满足于现在看起来“还可以”的收入和“还可以”的业务。
 
祝大家新的一年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呀~

我们下周四14:00见~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帮喵点个“在看”,可以动动小手让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了,不再按照时间顺序展示,而是根据互动量出现。为了防止喵粉们和小猫走丢,快来把【小猫倩倩】公众号“设为星标” 吧~(已经设置过的同学就不用重复操作啦)~

赶快跟着动图设置一下吧👇

如果想围观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话想和喵说,可以加这个微信号哦~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 | 考试之前,强烈建议你看下这篇~

02 | 总是止步不前?也许并不是你的能力出了问题

03 | (完结篇)记录考前焦虑是怎样被治愈的~

04 | 记一次神奇的心理咨询经历~

05 | 距离考研只剩一个月,我的身体“罢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