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入门10句话,说透了!

 朱峰一览 2021-01-08

学习书法,要透过纷繁的现象,抓住关键,抓住要害,掌握规律,以此为基点,观察思考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书筏》开明宗义第一条:

笔之执使在横画 ,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

1、笔之执始在横画:

执笔在指、使笔在腕,作横画时,起笔竖向,调锋后向右运动、这就是用笔的执、使 。

《书筏》还补充道:“横画之发笔仰”,这两点都直观的说明了笔法的执使,运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横画普遍的造型规律。

需要指出的是,汉字的横画数倍于其它笔画,《书筏》所谓的笔之执始在横画,不特指横画,而是以横画为例,说明所有笔画用笔的执、使规律。不可望文生义,简单的理解为仅指横画。

“横画之发笔仰”,重点指横画用笔,有向右上倾斜的角度,不可平直;文言中所说的“仰”,言外之意同时包含“俯”。

要结合经典书法中笔画造型的不同变化来理解,不可生搬硬套。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手札》

王羲之《兰亭序》

2、字之立体在竖画:

一个字之体势的正斜与否,主要取决于竖画的曲直度和倾斜度。

汉字横多竖少,所以,即使很短小的竖画,在字的结构造型上,也会表现的非常突出明显。因此,竖画是调整字的姿态的最主要的笔画。

《书筏》所说的“立体”的“立”,不仅仅指现代意义上“立体感”之意,而是指字的结构造型上,由竖画的曲直度和倾斜度形成体势的不同变化,以及由于字的体势的不同变化造成的不同观感。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

3、气之舒展在撇捺:

一个字的气势是否舒展,主要看撇捺写得是否放逸。这里所说的的“舒展”,不能以字面意义理解,而是突出,强调撇捺的放逸。

这也是书法造型的规律之一。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奉橘帖》

4、筋之融结在纽转:

行笔的转折处,或方折,或圆转,要有力量感,要有顿挫纽转,以显示出如肌体的关节处一样,筋,骨,肉之间的有机融结。

5、脉络之不断在牵丝:

字与字之间使人感觉脉络不断,取决于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牵丝。

一般来说,写在纸上的笔画称之为“脉”;不写出牵丝,但能看出来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呼应连接关系,称之为“气”;

脉络不断,就是指气脉不断,笔路,笔势相连。

牵丝可有可无,但笔画之间的气脉不可断,要笔路清晰,笔势相连。只有这样,字的结构才会气脉不散,造型鲜活。

6、骨肉之调停在饱满:

古书论关于书法中“筋、骨、血、肉”的比喻,比较复杂。

《书筏》中,“骨肉”的含义,“骨”是指笔画以及由笔画组成的字的架构;

“肉”是指笔画要写的粗细适度,富有弹性;“饱满”,既指笔画不可写的干硬无弹性,也指转折处的提按顿挫要下笔肯定,刻画准确。

这些用笔动作和所形成的笔画形态,不可两分,必须看作一个整体来理解。

王羲之手札 离

王羲之手札 报

7、趣之呈现在钩点:

书法的情趣,趣味,主要通过“钩”、“点”的形态变化表现出来。

观察经典书法,“钩”、“点”的变化,可以说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有书论说“点为字之眉目”,此言可以说一语中的,切中肇要。

王羲之《兰亭序》 感

王羲之手札 议

8.光之通明在分布:

房间的光照通明在门窗安排合理,字的结构也讲通透。

字要通透,在于分间布白的巧妙,合理。笔画,偏旁部首之间的布置安排,只有不使等均,字的造型才会通透而不滞闷,别致而有意趣。

王羲之手札 快

王羲之手札 故

王羲之手札 摧

9、行之茂密在流贯:

茂密,不能理解为繁茂,密实,而重点是指一行字中,字与字之间的笔势,气脉的连贯。“流”字,比喻字与字之间相互生发的呼应关系,不仅仅指写的流利,流畅。

10、形之错落在奇正:

形式上的错落,在于每个字形的奇正变化。

对“奇正”的理解,一是“似奇反正”,在不平正中求平正;二是字的造型相对平正,如下面的“张”字。

但需要明确的一点:古代经典书法中,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平平正正的字,仔细观察,绝对不是几何学意义上的水平线一般的平正。

汉字的书法造型,必有倾斜角度,只是倾斜角度的大小不同而已。这是书法造型雷打不动的规律之一。这一点,也是书法与写字最大的分野所在。

王羲之手札 荼

王羲之手札 悉

·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