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德丽 | 走马黄河之函谷一关

 RAO9588 2021-01-08

诗意记录生活   真情温暖人心

走马黄河之函谷一关

张德丽

到函谷关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太阳偏西。

离开风陵渡时,并没有返回潼关上高速,而是听从了饭馆老板的建议,走山西芮城348省道,57公里后到达大禹渡。

大禹渡又名神柏峪,是人类早期活动的兴盛之地,其古遗址属龙山文化。传说,公元前2100年间,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受舜之命率众治水,随山刊木,踏勘水势来到此处,在这里栽下一棵柏树作为确定高山大川观察水势的标志,在柏树下得到圣水观音点化,悟得疏而导之的治水良策,遂把治水大军屯住在这里,并由此乘舟上凿龙门,下开三门,连续治水13年,三过家门无遐一顾,终取得治水成功。后人为大禹的精神和功德所深深敬仰,就把这里称为“大禹渡”。从古至今,万里黄河两岸唯一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仅此一处(不过,近年青铜峡新建了一个大禹文化园)。

从景区门前的导览图与简介可知,景区面积不小,景观也不少,什么望岳亭、风动亭、神泉水、待济亭、迎曦亭等,游人说还有黄河之上的玻璃桥等。然值得看的遗迹也就有两处,一是有着4000多年树龄的大禹手植柏树,一是清道光四年立的石碑《神柏峪重建禹王庙碑》。大禹的治水功绩与立国同辉,数千年来,国人对之敬仰有加,不容置疑。但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探访。

不过,令我们感到新奇的,却是建在大禹渡上的电灌站。历史上巧妙利用黄河之水浇灌农田,是沿河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青铜峡的唐俫渠即是如此。大禹渡电灌站亦如此。大禹渡电灌站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分两级扬水,提水为八个流量,总扬程为214米。

最初并不知道我们费了很大力气爬上的一个书写着“大禹渡”大标语碑的前面,就是电灌站的沉沙池。我们只是想从大标语牌基座的高台上观望一眼大禹渡就走。这一望不要紧,望到了围墙外直径1米多粗的抽水管道。我们从未见过如此粗壮的管道,一下子被震撼了。另一个震撼却是眼前的沉沙池,这是电灌站一级站和二级站之间的两厢四万立方米的沉沙池。池中之水一改黄河浑浊的容颜,而是清澈洁净,以为是涓涓小河。这是因为经过百米之下的一级站移动式泵车抽水,使泥沙排入黄河,清水抽上来聚集到了沉砂池,然后通过管道浇灌良田。据说受益面积有28.6万亩之多,令人赞叹。

离开大禹渡向东,一路在平原与丘陵上高低盘桓。村庄边与地畔靠立着收割下来的芝麻杆,细细长长的,一捆捆,一片片,看样子这里盛产芝麻。据说芮城有一种吃食,叫麻片,以其甜、香、酥、脆而久负盛名,始于明末清初,有 300 年历史。此外还有“一滴香”小磨香油很著名,看此情景,一定是真的。

稍带的风景一闪而过,函谷关的迫近,才是令人激动的。我们很快进入灵宝县境,过了函谷关大桥就到了黄河右岸的函谷关。

即便是多云天气,下午4时,阳光还是从厚厚的云层投射出些许光亮。

徜徉在函谷关偌大的景区,最先入眼的是涧河。河面宽阔,河水清澈,波光粼粼,像一道天堑横在两道土原之间,夹裹着狭长的沟谷。茂密的林木花草,摇曳着绿荫。沟谷的西面是高原,它的名字叫稠桑原。

所谓“原”,是黄土高原上一种独特的地貌,是由于水流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台状高地,这种地形顶部非常平坦,且面积非常大,但四周往往因为河流冲刷而形成峭壁陡立的模样。而在这一区域,这种“原”往往是决定地形交通的最主要的因素。

稠桑原北侧紧靠着黄河,峭壁绝立;东临绝涧,难以逾越;南侧连接秦岭,原上松柏密布,桑林丛生,根本无法通行。只有原的中央,有一条裂缝,宽度不过数米,可以穿原而去,这条裂缝就是号称“丸泥可塞”的天下险要函谷道。

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东起弘农涧西岸的函古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至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仅容一车通行。谷岸坡度40至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名“函谷关”。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

就整个秦国的地势来讲,南方是秦岭山脉,北方是贺兰山,山脉东面恰恰是黄河几字形的右侧河流,而函谷关正好位于几字形的右侧转折方向。如果要想对秦国采取任何制衡或者是包围的军事行动,只能走函谷关。因为北侧需要经过少数民族匈奴的领地,南侧需要翻越十分险峻的秦岭山脉,所以南北两侧十分不切实际。如果顺着黄河一路向北,沿渭河逆流而上,要面对滔滔河水,对于水军的挑战太大,一旦秦国军队在河的两岸设伏,那来犯者可能便有来无回了。所以走函谷关进行正面上的交锋虽然是下策,但却是唯一进攻整个秦国的出路。

秦国凭此抗衡六国数百年,最终得以统一天下。所以,函谷关习惯上被称作“秦函谷关”。函谷关之于秦国的重要意义,绝非任何险要地势可以匹敌。如果没有函谷关,秦国不可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更不用说在短时间之内成为春秋战国的霸主,进而统领天下建立秦朝。

我们来到关城。

关城遗址建筑已无存。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现在的关城为1992年修建的复古建筑,是依据成都青阳宫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砖雕上“函谷关东城门”图像修建的。关楼南北长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座西向东,为双门双楼悬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叫“丹凤楼”,也有人称“双凤楼”。它承袭了秦汉的建筑风格,上部城楼都是木质结构,下层砖石垒砌。

关城看上去威武宏大,附近有战国武器库——竖井式箭库,是1986年发现的。箭库深11米,直径0.9米,箭为铁杆、铜簇,每三十枚为一束,虽已锈迹斑斑,但足以为战争的佐证。

也许,从现代战争的角度看函谷关,似乎不值一提,也没那么险峻。但在冷兵器时代,此关“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喻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泥丸而东封函谷”。

东去洛阳,西达长安,这里是必经的咽喉之地。“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

是的,与潼关一样,这里自古是兵家的必争之地。2000多年的历史里,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6次之多,而潼关则多达45次。这里常驻重兵,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曾有这样的说法,谁拥有了函谷关,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站在新修复的关城上,面对雄伟壮观的关城楼和厚重的城门洞,耳边似乎传来战马的嘶鸣和炮火的轰然声。    

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可见函谷关的战略影响。

公元前206年,楚怀王、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听从张良建议选择秦国兵力较弱的线路进攻,从陕西的商洛经武关提前进入关中。而项羽自恃兵力强大,一路走大道,等他攻打到函谷关时,听说刘邦已入关中,大怒,命大将黥布强行攻关,并把关楼烧毁。然后,演出了千古绝唱“鸿门宴”。

安史之乱时,唐军主帅哥舒翰被迫放弃守城计划,与叛军会战于函谷关西原地区,遭到惨败。1944年,侵华日军在函古关遇到了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的有力抗击,遭受重创,被歼灭2000余人。

天险在军事防御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军事战争中,如果防守一方能够合理地利用天然屏障,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凭借着少量的军事力量,对大规模的军事侵略进行有效的抗争,无论是秦朝凭借函谷关来防御六个国家的联合侵略,还是唐王朝凭借潼关来防范安史之乱,都给我们上了一课。

但后来,函谷之险消失了。为什么呢?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黄河下切,河道加深,黄河水位随之降低,使得原来的河道裸露出来,行人可以直接从河滩上经过了。二是稠桑原上的森林消失,人们也可以直接从原顶经过了。这样一来,函谷关就失去了作用。

既然函谷关失去了作用,那就必须另找一个地方来代替函谷关的作用,所以,潼关就出现了。关于潼关,另文有叙。

函谷关除了军事上的意义外,还有其文化上的价值。

在函谷关景区的中轴线上,一尊老子的金色塑像庄严肃穆地伫立着。塑像的身后,是被称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圣宫。太初圣宫始建于西周,原名太初观,唐玄宗李隆基御赐天宝观,宋改为太初圣宫,是为了纪念老子当年在此著写五千言《道德经》而修建的。

所谓太初,在道教中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气或最初形成的状态。据史书记载,当年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象,精通易经。早先就曾在终南山结草为楼,夜观天象,是为楼观台。其精思志道,不求闻达,周朝廷闻之拜为大夫。后尹喜调任函谷关令。一天,尹喜登上一个土台,发现东方有一团紫气升起,知道有圣人要从函谷关经过,于是沐浴更衣,静静等候。不久果然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骑着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他就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因为看到周室衰微,朝政废弛,便决定经函谷关到西域隐居。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恳请其著书立说,老子很高兴地接受了尹喜的挽留,著就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经》,“紫气东来”的成语就源于此。后人为了纪念此事而修建了瞻紫楼,又名望气台。

老子过了函谷关,一路向西,来到秦岭脚下的楼观台,高岗筑台授经,将《道德经》传于尹喜,且传道授法,尹喜行其旨。后老子在西楼观羽化。老子选择这个南依秦岭、北瞰渭水的风水宝地,让这个乱世中圣人的心找到了归宿。于是,这部流芳百世的《道德经》便成就了函谷关和楼观台,使它们成了鼎鼎有名的道教圣地。

太初宫主殿之上有“鸡鸣台”,又叫田文台。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的食客学鸡叫的高埠。

战国四君子中名气最大的孟尝君,门下养有食客三千人。秦昭襄王为了成就霸业,请孟尝君来做丞相。秦国的大臣因怕孟尝君的到来而影响了自己的地位,就千方百计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本想重用孟尝君的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只好将孟尝君暂时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秦王的弟弟泾阳君,在齐国作人质时和孟尝君是好朋友,见孟尝君有难,便出面去求秦王的宠妃燕姬。燕姬对孟尝君献上的玉璧不屑一顾,只想要白狐裘。可是白狐裘只有一件,孟尝君入关时已经将它献给了秦王。孟尝君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位门客自告奋勇,学狗叫瞒过看库人,从狗洞进入王宫库房,盗出白狐裘,献给了燕姬。得到白狐裘后的燕姬,趁着夜宴的机会,劝说秦王放了孟尝君。秦王经不起燕妃的软磨硬缠,便下令放了孟尝君。

得到过关文书的孟尝君,害怕秦王反悔,率领一帮人急奔函谷关。赶到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的法律,“鸡鸣开关,日落闭关”,孟尝君一时没了主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突然传来一阵嘹亮的鸡鸣,引得关内外的鸡全都叫了起来。原来是孟尝君门下的一位食客,跑到高台处学鸡叫,守关人员不辨真伪,听到鸡鸣便迷迷糊糊爬起来开了关门,验了过关文书,放孟尝君一行出了关。秦王果然反悔,派兵来追,但是为时已晚,孟尝君一行泛起的灰尘,已经落下许久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离开秦国,逃回了齐国。后人据此在高台上建了鸡鸣台,以示纪念。

而“公孙白马”的故事也发生在函谷关。当时赵国一带的马,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死亡。为了严防瘟疫传入秦国,秦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到: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讲: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楞了,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公孙龙常以雄辩名士自居,娓娓道来:“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譬如说要马,给黄马,给黑马都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关吏被公孙龙这一通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如坠云里雾中,茫然中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唐玄宗改元也与函谷关有关。李隆基登基后,就想着炼丹成仙,有许多方士道人奉献丹药,全家升迁。有个叫田同秀的参军,早朝时,说他梦见太上老君在函谷关丹凤楼会见了他,告诉他在著经的地方埋有一个桃符,谁能得到它,谁就能得天下。玄宗听后,马上命田同秀带人到函谷关掘地三尺,果然挖出一个桃符,上面刻着一个“木”字,众臣解释为四十八。即老子可保佑玄宗坐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随即改开元年为天宝年号,立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

如此众多的传说故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动听美妙,给函谷关披上了神秘而斑斓的外衣,而历代文人墨客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100余篇诗作,又给函谷关以瑰丽而深沉的内涵。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们走出了景区。售票口关闭,然仍有不少游客趁着门卫下班不设防的当儿,走入景区,去感受黄昏幽静的名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