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玄德玄同 2021-01-08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急性带状疱疹治愈后,仍有持续性的伴有皮肤节段变化的疼痛。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一个月的后遗症,是困扰中、老年人的顽固性痛症之一,目前仍是世界级的疼痛难题。多发生在胸部,其次是颌面部,腰腿部,其持续时间短则12年,长者甚至超过10年,患者长期遭受疼痛的折磨而苦不堪言,不仅情绪低落,生活质量低下,而且工作和社交能力降低甚至丧失。

发病机制

是周围神经损伤的结果,与中枢神经信号处理变化有关系。皮肤的传入神经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中起作用,病毒使其造成损伤,周围神经元发放电预值降低,周围神经元对刺激反应升高.轴突脱髓鞘,中枢神经系统感受伤害的通路发生重要的变化,使得传入神经阻滞.这些变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信号传递神经元的活动异常增高。

疼痛特点

大部分患者主诉下列几种不同类型的疼痛和感觉异常:钻痛,刺痛,闪痛,烧灼痛,电击样疼痛,异常性疼痛,对重复刺激逐渐增强的疼痛,感觉过敏以及难以忍受的搔痒。

1. 钝痛:皮肤瘢痕处有持续性的,皮肤感觉在该神经支配区几乎完全消失,未出现细长性疼痛;皮肤的残留部有痛,温觉的完全或不完全的缺失。

2.异痛症(allodynia)PHN的部位,在接受日常生活中一些非疼痛刺激如,触觉,温觉降低的轻微的接触刺激就能诱发疼痛.PHN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症状之一.PHN使得伤害感受器应急性亢进。

3.带状疱疹后搔痒(post-herpeticitch, PHI):是HZ后的搔痒往往是HZ后的唯一症状。

治疗

建议采取三阶梯治疗方案:①药物治疗;②无创局部治疗;③微创局部治疗。

1.药物治疗

1)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是有效的钠离子通道阻滞剂,起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提取,增强涉及疼痛的感觉的脊神经元的抑制程度,不仅可以改善抑制状态,由于药物本身抑制疼痛的机制,疗效可达50%。使用剂量:12.5~25.0mg/天,睡前服用,可逐周增加剂量,增至50mg。副作用有精神错乱,尿潴留,体位性低血压以及心律失常。

2)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加巴喷丁(Gabapentin,加巴喷丁主要机制是减少谷胺酸能神经的传导,与电压依赖性该离子通道相结合,阻止钙离子内流。

3)麻醉性镇痛药:可以用来减轻疼痛.但是效果不佳。

4)局部麻醉药的涂抹:5%利多卡因软膏或凝胶或贴剂,用于治疗皮肤较为局限的神经源性疼痛,对异痛症效果较好。

2.无创局部治疗:超激光,超声电导药物透皮吸收治疗;

3.微创局部治疗

1)神经阻滞:根据皮损神经感觉支配区选择性神经阻滞,可即刻缓解原皮损区域的剧烈疼痛,但效果短暂,需重复多次治疗。

硬膜外腔阻滞术:单次或连续阻滞、穿刺部位视病变部位而定,药物为2%利多卡因或0.25%丁卡因注射液,药液中可加入激素类药物,有的加入2-3mg吗啡等。

2.) 刺血拔罐:不通则痛,利用三棱针挑刺局部皮肤,负压拔罐引流出黑紫色淤血,一周一次。创伤小,镇痛作用明显。

3) 交感神经阻滞或射频治疗 射频针穿刺到达椎骨旁边的神经节,专门阻断火烧火燎样的痛与皮肤超敏痛。机理是利用可探温度作用于神经节,神经干,神经根等部位,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是一种物理性神经破坏性阻滞疗法.已经由阻滞三叉神经发展到治疗所有神经痛.

4) 注射多分子活性氧调整神经 将三个氧原子结合而形成的三氧分子注射到受损的神经根旁边,发挥局部消炎、镇痛、营养神经作用。

5) 脊神经根射频消融 多种方法未能缓解疼痛的神经用射频高温毁损,阻止该神经传导之痛。

4. 心理治疗:加强病理因素治疗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心理干预,打断疼痛-抑郁-疼痛-严重抑郁的恶性循环,防止自杀倾向的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