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1-01-09

赏析 / 严勇 、音频 / 张佳

译文

天地没有仁慈、仁爱,以万物作为刍狗,用完即弃。圣人同样没有仁慈、仁爱,以百姓为刍狗,标榜崇尚,使之忙忙碌碌,却一样用完即弃。

赏析

这是王弼《道德经》通行本里的一句话。
但事实上不是老子说的,而是到了汉代,由道家加进去的一句话,是道家对于儒家思想的一种排斥与攻击。
天地不仁,可以理解,因为天地没有感情。老百姓是生还是死,是贫穷还是富有,老天都不会管,任其自生自灭,只是看着而已。
可是圣人,不一样。他是人,是人就有感情。
有感情,有仁慈,有仁爱,本应让老百姓过的更好才对。
可是,出了这么多圣人,为什么老百姓还是这么辛苦呢?
孔子在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地位得到空前提升。
西汉王莽建立新朝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继续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国家太学到乡村小学,必须尊孔,使孔子通过国家强制手段成为中国的圣人。
可是,道家却认为圣人的出现,并没有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因而,圣人也是徒有虚名的。
道家主张,圣人无名。可是许多圣人,却汲汲于功名。
所以,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如同"不尚贤"一样,老子反对用荣誉名号、高官厚禄等东西来进行标榜、崇尚。
因为标榜、崇尚的结果,往往是使百姓在名利的诱惑下争相主观施为,甚至做伪、做表面文章。
圣人们表面上用心良苦,提供了一副"仁义"药方,希望医治社会之弊。
但老子不仅深懂医理,而且精通药性。
老子认为,上上策应是保持老百姓的身心健康。
而保持老百姓身心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所以,在圣人统治下的老百姓,在各种标榜诱惑中迷失了本心,像刍狗一样,忙忙碌碌,最终用完即弃。
细细思考,老百姓如要不沦落为刍狗,就应该回归本心,清净无为,不争而顺其自然。
否则,在圣人统治下,反被标榜各种荣誉名号、高官厚禄,失去本心。
道家的这句“圣人不仁”,真令人警醒啊。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