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自然:读史“三悟”

 乡土大河南 2021-01-10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读史“三悟”



作者 |  申自然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国运昌矣!国学盛矣!每读国史,听讲学,拜讲坛,时有所得所悟,今将点滴所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或可商榷共鸣。

悟之一:有胆识者成大事

人们常习惯于以德才论人,而很多时候轻识甚至忽略了人的“见识”和“胆识”,而后者在人成功的道路上还常常起到关键作用。德才不佳而凭胆识最后取得成功者,当数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刘邦本一介布衣,又不爱农事,是一个靠招摇撞骗为生的小混混,连他的老父亲都不看好他。他的人品又很差,在与项羽的彭城大战失败后,为了自己能够尽快逃命,轻车快行,几次将一双儿女踹于车下,这种行为连车夫夏侯婴都看不过去;等到父亲做了俘虏,项羽以“烹”相要挟,可刘邦竟不为所动,居然要与项羽“分一杯羮”!他对读书人又十分轻蔑,常拿儒生之冠做便器……这样的人就是取得了所谓的“成功”,也照样为人所不齿。三国名士阮籍有句名言评价这段历史:“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刘邦生逢乱世,人们“苦秦已久”,各地反秦起义运动风起云涌,正是“乱世英雄起四方”之时。刘邦因时而动,毅然投身反秦洪流。他先是遣散手下几百名戍卒,又杀掉沛县县令以自代,公然高举义旗,自立山头——这在当时都是犯有杀头和诛族之罪的,非常人无此胆略和勇气。人们常说“爱拼才会赢”、“风险与收益并存”,在这里得到了应验,刘邦正是迈出了这极冒风险的一步,为他最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刘邦的见识和还体现在他的善于“识人”和“用人”上。每到关键时刻,他都常把那句“汝之奈何……”挂在嘴边,虚心听取谋士和部下的意见和建议。天下既定,连他自己也不敢独贪其功,吐露由衷之言:“论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又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原因啊!”

然而,江山初定,他也许出于自信心不足,或是自感“德不配位”,那种“见识”和“胆识”再次显现出来,开始疑忌“汉初三杰”,弄得几位一起打江山的铁哥儿们人人自危,如芒刺背;彭越、栾布、英布等一批功臣虎将也一个个被他残杀和残害……他的这些作为,固然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但其胆识和胆略也可见一斑。

当然,最冤枉的是韩信。韩信本无反意,但也无端被疑,显得忐忑不安,犹豫不决,最终也难逃厄运。韩信凭着自己的战神地位和本领,若也是有胆略之辈,丢掉幻想,掌握主动,及早联手起事,也未必不能撼动刘家江山,甚或取而代之!而历史不能假设,韩信等人毕竟无此做为,只能任刘邦玩弄于股掌之中,被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随意宰割,令人惋惜唏嘘!

悟之二:察人性者操胜券

河南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王立群认为,人性是由多方面组成的,是复杂的;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由多重因素所构成,有时还会相互交替和转化。项羽是一代枭雄,屠宫室、杀降卒、焚阿房,弑义帝,素有残暴之名。然而,在“鸿门宴”上,刘邦一行对项羽花言巧语,甚至不乏奉承之辞,布下迷魂阵,击中项羽软肋,终于使项羽暴露出耽于虚荣、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的一面,白白错失了除掉政敌的大好机会,让谋士范增的一片苦心付之东流。之后,刘邦的谋士陈平又抓住项羽刚愎自用和多疑轻信的弱点,略施小计,成功离间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从而使这个唯一的得力智囊远他而去,使自己完全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想不失败也就很难了。楚汉相争的最后结局,与其说归结于项羽政治上的幼稚和糊涂,倒不如更确切地说,是刘邦集团善打人性牌,在关键时刻能够洞察和利用人性脆弱的一面,从而化险为夷,由弱转强,转败为胜。

司马懿也是一个善于洞悉世局、洞察人性的厉害角色。

早年的司马懿就“慨然有忧天下之心”,有“雄豪之志”。曹操欲征召其入仕做官,司马懿看不起曹氏的阉宦家世,不想屈节于曹氏门下,但又怕曹操加害,只好以装病相辞。后来被朝廷任用,与曹操和谐共处,并屡献奇谋良策,曹操对他赞许有加。但曹操始终对司马懿有疑忌之心,告诫儿子们:“司马懿不是甘于为臣下之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

晚年的司马懿,身为皇室顾命大臣,被皇室倚重并多建奇功,但屡被曹爽集团疑忌和排挤,被逐步削夺实权,这让司马懿的手下人都看不下去,但司马懿却“忍常人所不能忍”,到后来干脆称病不朝。曹爽集团为探虚实,亲临病榻,而司马懿又做了一次精彩的装病表演,终于忽悠成功,给人的印象是“形如尸体,只有残余之气,不堪忧虑”,从而使曹爽集团彻底放松了对司马懿的戒备之心。

韬光养晦是为了最后的总爆发。司马懿一手制造的“高平陵事变”,是“司马篡魏”的标志性事件。司马懿在事件中本无十分胜算。曹爽谋士桓范认为,有“皇帝”这张王牌在手,自有良策应对,但司马懿掌握了曹爽兄弟“驽马恋栈”、“满足富贵安逸”的心理,以“只要求交出兵权”相利诱,且“指洛水为誓”,这些谎言竟让曹爽兄弟信以为真,心存幻想,放弃斗争,苟且偷安,让谋士们气得七窍生烟,破口大骂……就这样,他们一步步落入司马懿的圈套,一帮党羽亲信引颈就戮,五千多亲友族人被株连,整个京城霎时处于腥风血雨之中。之后,曹氏皇室衰微,大权旁落,名存实亡,司马家族最终实现了以晋代魏的改朝换代。有人总结说,一场闹哄哄的三国大戏,笑到最后的,不是刘备、孙权和曹操,而是司马家族,司马懿是最后的大赢家。

悟之三:知人又自知者获善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先贤圣哲总结出来的经典名言,大概也是“明智”和“自知之明”两词的最早出处吧。

诚然,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易,自知难,知人又能自知更难。早在春秋时代的范蠡,在这方面做得可圈可点,深为后人所称道。

人们多知道范蠡在商业领域的成就和盛名,其实,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都有系统理论和独到之处,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当然,人们传颂更多的是他“助越灭吳”、功成身退的故事。

范蠡和文种是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股肱大臣,助越灭吳居功至伟。成功之后,范蠡认为,功高震主,对今后的治国理念也有不同,且对越王的为人也有清醒认识,深知越王工于心计,阴险狠毒,只可一起共患难,不可一起共安乐,长久共处必招灾祸,到了分道扬镳的时候了,因而及早引退,远遁江湖,并终成一代“商圣”。其间,他没忘记提醒老同事文种,给文种讲越王的为人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文种对所处环境的险恶认识不足,犹豫了一下,行动晚了一步,最终被越王“赐死”。

两千多年后,又出现了一位创人生辉煌、且能完身而退者,他就是晚清重臣曾国藩。

曾国藩靠创建湘军起家,屡立战功,最终平定太平天国,受到清廷高规格礼遇。然而,他深谙官场之道,深知树大招风、月满则亏之理,深知光鲜荣耀背后的阴暗和危机。他的弟弟曾国荃打下南京后,清廷原指望用太平天国国库的资产来弥补清廷国库,而曾国荃却报告“洪秀全圣库已无金银……”这明显是未报实情。

事实上,曾国荃每攻下一处,都是烧杀抢掠,残忍暴虐,有“曾剃头”之绰号。攻陷南京后,暴戾恣睢,更是纵容部下肆意烧杀抢掠,把一座历史古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他自己又总是战后返乡,将掠夺来的财富在老家广置田产,并且大加炫耀。因此,朝野上下要求处理曾国荃的呼声甚高,这当然对他哥哥曾国藩不是什么好事,曾国藩立马请示朝廷将弟弟开缺回籍,实则是让弟弟躲避追究,保护起来。他为了表明对朝廷的忠心,还借写“家书”以示人,主动裁减湘军以释疑……他的一番自保措施很见成效,让人钦佩他的激流勇退和高风亮节,从而享誉“中华第一完相”之美称。

不知人又不自知终酿大祸者,莫过于汉景帝时期的周亚夫。周亚夫是汉初名将周勃之后,父子二人事高祖、文帝、景帝三朝,战功赫赫,《史记》中有关于周亚夫严格治军和平定七国之乱事迹的记载。景帝时,周亚夫已位至丞相,景帝每遇大事必问计于周亚夫,这使得周亚夫飘飘然起来,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更不懂时务、人事变易之理,坚持恪守高祖“非刘不王、非功不封”遗训,在立储、封后、封降将等大事上屡拂景帝之意,最终惹恼景帝,被景帝借故迫害致死。愚忠惹禍,使人慨叹天道不彰,贤良悲情!

呜呼!“读史使人明智,鉴往可以知来”;循智保身,审时致位;明鉴可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诚如是,心则明矣,神则智矣!

                (全文完)



作者简介:
申自然,社旗县大冯营镇景庄人。祖辈崇文重教,家传耕读之风。1978年高考榜上有名,高校毕业后就职于南阳市教育局,现享退休生活。崇拜“三苏”,欣赏“王孟”,有若干文学作品见之于国家级省级书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