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国家家长为何不择校

 木香草堂 2021-01-10

2018-06-08 10:22:10



近期,“学区房”与“择校热”又成为很多国内媒体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持续升温的“学区房”价格也无形中增加了家长们的负担和焦虑。与国内一部分家长“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国外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

何以会有这天壤之别?因为择校,这一打着时代印记的教育现象,不是舶来品,也不是祖传秘方,而是教育资源匮乏之综合征的外化。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均衡地发展教育。为此,本期特别约请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作者,为我们介绍国外在“择校”和“学区房”方面的一些做法。

 美国

租房寄宿也能进公立学校

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公立和私立学校之分,从理论上讲谁都可以选择让自己的子女上公立或私立学校,但实际上由于私立学校学费昂贵,并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多数美国家庭仍然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就近上公立学校。在美国,“学区房”的概念只是针对公立学校而言。  

美国公立学校采取学区管理方式,学生入学基本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在该学区范围内居住并且拥有房产的所有权者。家长前往学区办公室帮助小孩入学登记时,提供水、电、瓦斯证明即可。二是如果没有在学区内置业,也可以通过租房的办法来实现“就近入学”,只要注册时携带租房合约及证明在该处居住的各种账单即可。三是如果安排小孩在该学区内寄宿于他人家中,也可邀请该房屋拥有者作为小孩监护人,经过一定申请程序后办理入学手续。

由于美国对“就近入学”的政策十分宽松,所以转学手续也较为简单,居民们只要得到两个学区的准许,一般就可以实现跨学区就读。如果转学是因为孩子成绩或学习上的问题,原校辅导老师需提供相应证明。

在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美国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有了较大举动。尽管各地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体上的共同特点是:将标准化考试引入中学,并对各校在英语、数学等基本科目的成绩进行考核排序,然后根据考核结果采取必要改进措施。

但也有人指出,美国家庭实际上是通过选择居住地来间接实现择校的,那些十分在意子女上什么学校的中产阶级家庭早在租赁房屋、置办房产时就考虑到学区的因素了,或者干脆选择让孩子上私立学校。

文/安琪 发自美国纽约

 德国

不存在“重点小学”的概念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国家的家长形成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择校线路图,从小学开始“千军万马”就在挤重点学校的“独木桥”。而在德国,学制4年的小学是不存在“重点”这一概念的。德国人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多数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很少出现跨区择校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学教育水平比较均衡。

在德国,教育事业属各联邦州的管辖范围,因此各州的学校体制和规定都有所不同。但在大部分联邦州,公立小学都实行分片区就近招生的原则。这样的规定可以避免出现某些学校人满为患、另一些学校招生不足的问题,合理利用资源,同时方便家长接送。大一点的孩子自己上学放学也不用跑远路。即便是在可以自由择校的北威州、汉堡等地,家长们也不一定能把孩子送到自己眼中“理想”的小学。如果某个学校报名的人太多,校方仍然可以按照就近原则招生并佐以择优录取或抽签等办法。

如果家长对指定学校不满意怎么办?首先,家长可以向政府提出异议,陈述理由,力求达成妥协。如果不行,还可以到行政法院打官司。再有一种选择就是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数量很少,家长还得掏腰包交学费。而德国的公立学校不收学费,政府还替学生缴纳部分书本费。

由于德国小学不分重点和非重点,也禁止排名,因此,“口碑”好不好在不少家长眼里就非常重要。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口碑好”的学校,也会想出一些“招数”。举柏林一位母亲的例子,为了让孩子上“理想”的学校,这位妈妈向市政府住所登记部门谎称自己搬到一个朋友家住,从而让孩子“合法”进入“理想”学校的招生片区内。但是,这样的行为也有风险。一旦被人告发,教育部门查实后会对家长处以罚金并且让孩子立即转校。

据明斯特大学对大约1000个柏林家庭的调查,大多数家长们都很重视为孩子选择小学:班级有多大、师资状况如何、业余活动组织得怎么样都是家长们考虑的因素,当然还有自己的“感觉”,比如有的家长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移民背景学生比例高的小学。总的来说,德国家长教育理念比较成熟,不会“一窝蜂”做同一件事,他们大多会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做选择。

文/张淑 发自德国柏林

 日本

制度保障中小学未爆发“择校热”

在日本,较少出现为了孩子上学而购买“学区房”的现象,也未爆发中小学校“择校热”。究其原因,日本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杜绝了这些情况的出现。

实行按照学区划分就近入学制度。日本自“二战”结束后,中小学招生一直实行严格的学区制。日本1968年开始推行“通学区域制度”,该制度规定学生在通学区域内的公立中小学就近入学。换言之,就是以居住地址为依据来决定学区和就读学校,即家搬到哪儿,就可在哪儿就近入学。小孩入学时,学校不要求看家庭的房产证。所以,在日本很少有家长为了孩子上学专门在学校附近买房,若想上某所学校,在学校附近租房即可。另外,日本房价的高低与否,主要取决于房源所处的地段、房子本身的质量、交通便利与否等因素,不会因为拥有一所或几所“名校”而拉高了房价。

法律与政策保障为国民提供了均衡的教育资源。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与政策措施,保证全日本教育资源均衡。日本《教育基本法》第三条(教育机会均等)规定:“所有的国民都应当有按其能力享受教育的平等机会。”日本从大都市到偏远乡村,一般方圆6公里内都设置有中小学。实际上,日本中小学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基本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从城市到农村,中小学按照日本政府所出台的“学校设置标准”等相关法律进行建造与配置,从校舍、图书馆、运动场到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按照统一的“标配”进行建设与配备。所以,从教育教学的硬件上来说,日本学校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异。

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每年4月,作为国家或地方公务员的日本中小学教师,按照相关规定,他们中的部分要从原学校流动到另一所学校。教师定期流动,保障了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能够保持均衡,确保了“名师”能在各学校之间公正、公平地分配。此外,日本相关法律规定,教师任期满5年,就得调动到别的学校。因此,日本每年有1/4的教师需要变换学校。一个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工作期间可能会在7所学校任教。这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教师流动的义务性,使教师基本处于流动的常态。

 文/罗朝猛(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