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读懂曹操崛起的逻辑和思路了吗?成功是需要有不断的试错机会的

 老易说史 2022-03-18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有些人对他的认知是正面的,也有很多人对他的认知是负面的。可能由于《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巨大民间影响力,在更多的老百姓心目中,曹操的历史形象更偏负面。比如一提到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好人之妻”、“奸诈多变”等评价就会随之而来。但是,客观地来说,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他的政治能力和历史功绩从来很少被客观公正地对待和认知过。

曹操之所以会被历史和人们误解,是因为很多人其实并不十分了解中国的历史政治逻辑,所以在看待曹操这个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把曹操放到一个主观而又肤浅的政治历史层面上来讨论。比如曹操篡汉、比如曹操反复、比如曹操奸诈……这种不明就里的历史观很容易使得我们看问题往往只能看得到现象而看不清本质,看得到热闹而不看不清门道。

01、曹操登场前的历史背景

先来说说三国之前的历史主要逻辑吧。周天子分封诸侯,扩展了华夏民族的势力范围,在开拓和融合的过程中奠定了华夏的文明优势,而后孕育了动荡而激越的春秋战国,几百年的争鸣终于角逐出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将丰厚的文明成果融汇贯通起来,成了华夏子孙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制度财富。巍峨的秦汉在吸收前人的成果时,一下吃得太饱,难免有点莽撞、迷惘和无畏,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试错,终于提炼出了华夏文明中浓度更高的核心(中央集权),并绽放了那个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蓬勃的生机和绚丽。如果说,秦汉及以前的历史是一曲伟大的交响曲,那么汉末三国则是回味悠长的尾声与回响。由西周至西晋,历史完成了一个“共治”(王权和相权共治)的轮回,帝国的生死周期更稳定、也更成熟,但历史也就因此变得更单调了。周而复始,锐气依稀。

如果历史是一篇文章,由一段一段的话组成,三国就是第一段话最后那个句号的起笔。当所有人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时候,只有曹操是以无比的勇气和天纵的英才在试图改写这个句号,还有诸葛亮以超出阶级限制以古朴的情怀和无双的智慧在尝试把这个句号画得更圆满。这个句号,它的名字就叫做“天下共治”

再来简单说说东汉王朝为什么会突然走到三国分裂的局面。皇权和富豪的心理其实是相似的,无非是保护好自己的既得财富,并尽可能地占有更多财富。但是,保护财富需要保镖,侵占财富需要保镖,你得需要有人帮你干活。这些人原本是可以通过给工资、给位置来雇佣的,但欲壑难填,有些人在一个公司干久了,总容易感觉这个公司、这个岗位就是他家的。所以,董事长和总经理最后你死我活的例子屡见不鲜。东汉王朝由于是一个草创公司,所以它的权力结构十分的复杂,所有人都想在风口下起飞,而东汉皇室不由自主地想捂紧自己的口袋。皇室、士族、宦官、军阀、外戚、寒门围绕权力的皇冠展开了“联合绞杀、相互倾轧”的精彩权力游戏。皇权利用外戚、宦官联合镇压了豪族门阀,但由于自身的逐渐衰落,又引发不休不止的戚宦之争。但权力的游戏永远是死也不认输的,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士族集团一直像一只受伤的狼一样,一边养伤,一边死死地盯着那块肉。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大将军何进和大宦官蹇硕所代表的戚宦之争进一步激发,蛰伏已久的袁绍精心布局,任意妄为的董卓横行霸道,身弱体残的天子任人摆布……三国的乱局就是这样开始的。

从上述两点来看,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并且是一个皇权失去唯我独尊能力的乱世。这个乱世的幕后操控者正是想要夺回政治话语权的士族集团。此时的曹操并没有一鸣惊人,但是乱世出英雄,乱世就是为英雄准备的舞台。这其实就是曹操的机遇问题,只是很多机遇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抓得住的。

02、曹操出生的那片神奇土地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十分推崇所谓的营销学,觉得那玩意太神奇。其实只要我们把历史学透,那都不是事。比如历史和生活喜欢给一些成功人士披上神秘的外衣,这就是一种经久不衰的营销逻辑。我们对于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可信不可信,因它的可信和不可信都是偶然的,就跟我们买彩票一样的,买了的有中的,也有不中的,买和中没有必然的逻辑。我们要做到的是你不信,就坚决不要买;你买了,就要坚决要相信。闲话少说,我们先来看曹操身上的神秘外衣吧!

话说桓帝时期,有黄星现于楚、宋分野之处,也就是今天的苏北地区。于是有一个叫殷馗的风水师说:“五十年后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殷馗的话在几十年后被印证了,因为他所说的地方就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他所说的人就是曹操。

这个殷馗就这么厉害,能预知未来吗?并不见得!他的准确语言,其实跟中国的疆域内文化和地理优势集中有关系。比如关中平原就被誉为中国的金角边;比如东北就被誉为中国的银角边;比如华北平原就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腹心之地;比如梁山泊就是一个绝佳的造反之地;比如金陵就被认为虽有龙兴之气但胭脂味太浓;比如湖南几千年默默无闻,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各种井喷式的人才爆发……这些其实是跟一个地方的位置和文化基因息息相关的,绝不是无缘无故的,比如湖南的爆发就离不开湖湘文化的默默润补。殷馗的成功逻辑类似于我们现在对一个书香门第预测,这户人家几十年后要出人才,结果这户人家果然出人才了。

“梁、沛之间”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首先,这个地方现在经济并不发达,也就是说最终的发展并不足够辉煌,但是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画。这块地方诞生了三个主导中国历史大方向的开国之君:刘邦起于沛县,主导开创了两汉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四百年后,曹操诞于谯县,又引发了建安风骨和魏晋晋风华;再过一千二百年后,在安徽的凤阳,朱元璋又在同一片土地上,用几乎同样的生命轨迹,谱写了传奇,并把封建帝制的金钢圈完善到了极致。更有趣的是这三位,都是纯种的汉人,历史上纯汉人开国的并不多。这就是那片土地上的神奇。

秦始皇有西戎血脉,李世民有鲜卑血统,赵匡胤虽然是纯种汉人,但并没有完全主导华夏大地,铁木真和康熙是纯游牧民族的代表。这么简单地梳理一下,大家就会很容易地发现,真正汉族政权引领时代的龙兴之地,是在今天安徽与江苏交界的那一小块地方,也就是沛县、谯县、凤阳这个边长两百公里的“金三角”。这个金三角出人才,不光含金量足,而且成材率高——刘邦和他的丰沛集团,朱元璋和他的拜把子兄弟们,曹操和曹家、夏侯家的争霸班底。这种自带体系的神奇宝地,只有后世的湖南可以媲美。

不要觉得苏北现在的经济不发达,如果有朋友是在这个三角区出生的,你绝对有底气对自己的家乡感到无比自豪的,因为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底蕴是值得自豪的。就像现在的湖南,经济照样不发达,但是湖湘文化里那种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文化因子一直在三湘大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湖南人被誉为东方的普鲁士,是那片土地和那种文化在支撑着他们的荣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大!

这其实是曹操能够崛起的气运问题。虽然不够辩证唯物主义,但也可以提醒大家,没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

03、曹操爷爷种下的那颗树

公元155年,曹操出生了!改变历史的时刻到了!

曹操其实很多时候也像刘邦一样,很流氓!但他刘邦又不一样,刘邦是一边耍流氓一边编故事,曹操就比较务实,纯粹凭实力和个性耍流氓,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唯物主义”文艺青年,只是有点愤世嫉俗而已。也就是说,刘邦是偏于混社会的,而曹操是偏于干实事的。

曹操的务实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堵住了历史虚幻主义的嘴,淡化了中国帝王的神话色彩。你像刘邦就喜欢宣传自己是“龙的传人”、汉武帝就宣扬自己是“太阳神之子”,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君权神授”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皇帝是很容易和“神”、“龙”挂钩的。但曹操之后的皇帝就不好意思这么干了,因为曹操是一步一步干成时代的霸主的,并没有什么“天命所归”的包装。后世的皇帝即便出于需要,需要整出点天意来,也基本上是“天地变色”上做文章,收敛了很多。就像一个吹了无数遍的牛皮,突然被曹操拆穿了,后面的人也就不好意思吹得太厉害了。

当然,客观地讲,曹操不能过分包装自己,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出身有问题。毕竟往佛像上贴金,首先还得这尊佛像宝相庄严,往一个市井小民身上去贴金装,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曹操的局限性在于他在名义上是一个太监的后代。出身,这玩意就是一张一生下来就贴在你身上的标签。大多数人都会根据这个标签来确定对待你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毫无道理可言的,却又杀伤力巨大。曹操的父亲曹嵩因为认了大宦官曹腾做干爹而直步青云,后来承袭了曹腾的费亭侯,最终还靠着买官当到了三公中的太尉(花了一亿万【虚数】,顶级贪官)。曹操祖上给他留下的黑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他像后世“秦桧的后代”、“和绅的后代”一样受尽歧视,也像《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一样,一方面所向披靡,一方面身不由己。

做人,你不能在张家吃饭在李家睡觉,你享受了权力,也就要承担起责任。欲戴皇冠,必受其重,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你老曹家上了宦官的船,享受了其地位所带来的资源和利益,也必须要承受其背后的耻辱和制约。你在身体和事实上都已经出轨了,还不允许你的对象鄙视你的人品和道德,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但是,曹操承接他们这个家族的因果后,还是利远大于弊的。这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干爷爷是一个非常不一般的大宦官,为曹家种下了一个参天大树,所以曹嵩和曹操父子才能大树底下好乘凉。本来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和士族集团就是死敌,曹腾得宠于顺帝,掌权三十多年,历事四帝,但他宠而不骄,从来不搞私人报复。还能十分有气度对士族集团以德报怨。比如曹腾就先后无私地举荐了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凉州三明的张奂等众多士族人才。又比如东汉晚期的名臣种皓因为阶级矛盾,多次向曹腾开炮过,要是换作其他人,估计种皓死十次也不够看的。但是曹腾并没有趁机报复,反而经常实事求是地在皇帝面前为其美言。以至于后来位列三公的种皓也不得不由衷地感慨,我墙都不服就服曹腾,他说:“今身为公,乃曹常侍力焉”。曹腾死时,当时社会全面陷入哀思——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这也充分证明了曹腾是一个有德行、有人品的人。

这种人品积淀成了曹操家生机勃勃的源头。比如曹嵩就继承了他干爹的宝贵财富和社会资源,顺利进入了官场,并从司隶校尉干到了太尉。但前面也说了,像曹嵩这种人即便官越当越大,钱也来越多,但在别人就是很难看上眼,特别是那些贵族门阀、世家大族。因为任何社会,有一种高贵和卑贱都是刻在骨子里的,一只牲口穿上再贵的人衣,人也不会把它当人看;一个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也终究是一个人。

东汉后期,士族集团虽然被宦官和外戚压得抬不起头,但是人家骨子里是骄傲的,是看不起朝堂那些“残缺人”和大老粗的。你们虽然暂时得势,但也只是小人得志、无以为继,你们死了还能猖狂吗?你们那些没文化、没底蕴的儿子、干儿子还能猖狂吗?汉末的士族集团普遍的心态就是,既然你宦官集团把控了政治局面,那我就懒得跟你玩政治,等你玩不下去了我再来玩。平时关起门来,搞点内部文化评选活动,“三君”、“八杰”、“八俊”等各个版本的排行榜是层出不起,其乐融融。

所以,人和人之间,由于阶级、出身、底蕴和见识的不同,天生就是存在鄙视链的。曹嵩虽然位高权重、累有万金,但是很多时候腰杆子也直不起来。这时也更能体现曹腾的善有善报了。虽然士族集团看不上曹嵩,但是由于曹腾做了一辈子好人,结了很多善缘,所以大家也没有刻意为难他的接班人。就好比说,你对我有恩,你儿子调戏了我家闺女,一般情况下我也会息事宁人;要是你跟我有仇,你儿子哪怕是偷看我闺女一眼,我也会骂你儿子是臭流氓。

因果报应虽然会迟到,但从不会消失。而且这种因果报应是有遗传性。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福报,进而给曹操的成长铺了路。(因果遗传是全面性的,曹嵩身份上的黑点也遗传给了曹操)如果没有曹嵩的铺路,曹操就不会年纪轻轻就见识到很多大人物和大场面,就没法结识那些决定未来时局的官二代们。所以说,有时候,出身比努力重要,见识比学历重要,人脉比能力重要。

曹操成功的基础就是因为他爷爷种下了一棵善意的树,进而为曹操的拼搏遮下一片荫。这是曹操的福气问题。

04、曹操闯下的那些祸

曹操从来不是省油的灯,有了富家子弟的命,也得了富家子弟的病。少不更事的时候,经常跟着老大哥袁绍在京城里作威作福,反正偷鸡摸狗的事情没少干,甚至人家结婚时,他和袁绍还把人家的新娘子给偷出来了。活脱脱的一个纨绔子弟的形象。

人在心性不定的时候,多少都会干出一点荒唐事。所以曹操年轻时候的瞎胡闹对于他来说其实没有什么负面影响。相反,经常和袁绍这种富贵人家的孩子一起玩游戏的经历成了他这一辈子最重要筹码。因为一个人能接触到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他以后的生活圈子,他的生活圈子决定了成就上限。

因为有了干爷爷和父亲的积累,曹操从小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可以选择自己的兴趣,可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比如曹操爱好广泛,喜欢兵法、诗歌、书法、音乐,但这些无一不是烧钱的行当?另外,曹操还特别注重自身武艺的发展,从古至今,穷文富武贵艺术,没钱就更别瞎想了。

曹操这种全面发展后来是救了曹操很多次命的。据传,曹操后来在去扬州募兵的时候遇上了兵变叛乱,提着剑砍死好几十人冲出的大营——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这就是艺多不压身的道理,曹操要是没有那身功夫和才华,也许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后来也不可能得到荀彧那样的颍川贵族的支持。但还是那句老话,凡事都是成本的,有了金刚钻才能揽得了瓷器活。

曹操在京城那些少不更事的时光,成了他这一辈子最华丽的地毯。如果他和袁绍之间没有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和友情,他可能一辈子都入不了士族集团的法眼,虽然袁绍也并没有把他当自己人看,但是曹操多少是有机会出现在士族集团的视线里了

曹操成年后经司马防(司马懿他爹)举孝廉推荐当上洛阳北都尉,相当于现在一个公安分局的局长吧。很有想法的曹操那年少气盛的劲又上来了,也还算干了一点好事,比较著名的就是棒杀了大太监骞硕的叔叔。但此时的蹇硕还是小黄门,还没掌管西园军,否则曹操这个篓子又捅大了。此时的曹操就是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凭着一腔热血快意恩仇着。

只是,他并不知道他的父亲和家人默默地为他擦了多少屁股。生活一直都是这样的,大多数父母总是尽所有力量把自由飞翔的感觉给了孩子,把束手束脚的艰难默默承受。后来他爹曹嵩也觉得这样不停地为他兜底也不是个事,也没个头。于是把他调到了顿丘去当县令,就当是避避风头吧,还可以眼不见为净。

躲过风头之后,曹嵩又把曹操调回京当议郎。但曹操依然还在“闯祸"的路上走得正欢。曹操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出身,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洗清自己身上的“宦官”痕迹。所以,他交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士族翘楚,他打击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宦官亲属。他回京干议郎的时候,又干了这么一件事大逆不道的事——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

这是在干啥呢?这是在为反革命窦武击鼓鸣冤。地上的祸不惹了,他就去捅天上的篓子,曹操还真是不让人省心啦,典型的不知轻重,哪里有雷往哪里踩!要知道,在党锢之祸八年后,士族集团扔出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去做试探,结果曹鸾不仅被弄死,还使得党锢的范围被扩大了五族,又刮起了超大规模的腥风血雨!年轻气盛的曹操不会知道自己这种鲁莽的行为后果有多严重。要不是曹操他爹和他爷爷在宦官圈子里的根子超级深厚,曹操早就该离开历史舞台了。

你看看只比曹操大几岁的袁绍,人家成熟多了。党锢之祸后,家族地位稳步提升,在士族集团的威望也日渐浓厚,士族集团不会骂他是叛徒;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也不嫌弃他脚踏两只船。所以,人生很多时候并非“非黑即白”的逻辑,曹操这种为了讨好士族集团,不断地去攻击宦官集团的行为其实在政治上是很幼稚的。虽然最终曹操依旧啥事都没有,还因为这事渐渐融入了士族圈子,相当于交了投名状。但也可以看出,年轻时的曹操真的没有什么城府,干事很冲动。

曹操这种“傻劲”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呢?一直持续到了“天下共讨董卓”的时候。那个时候,天下大乱、风雨飘摇,再也没有人给他擦屁股了,他每做一件错事都要自己去承担责任。原本他以为还有老大哥袁绍会帮他,结果老大哥袁绍只是把他当枪使,压根就不关心他的死活。汴水之战,曹操打光了所有的家底,袁绍选择了袖手旁观,战后甚至连一点象征性的补偿和安慰也没给曹操。曹操痛定思痛,才开始慢慢地成熟起来了。回到老家,然后东山再起。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看出,曹操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成功的,他不断地犯错、闯祸。但是每次闯祸之后他都能安然无恙,重头再来。这才是曹操成功背后最宝贵的东西——曹操拥有比常人更多的试错机会。

05、梳理和总结曹操的崛起逻辑

通过上述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成功与崛起是需要很多支撑的。首先要有机遇,你得恰逢其时,曹操要是没碰到那个乱世,他也成了一代枭雄。其次,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有底蕴有基因的,说得玄一点就是人家风水好,说得实在点就是人家的成长环境好。然后,你开着成功的跑车十分拉风,但千万要记得是谁帮你铺了脚下的路。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一个家庭、一个团队几十年前就种下了一颗种子;最后,你要想成功,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你有多么渴望成功,而是取决于你能承受多少次错误和失败,你得不断地在错误和失败之中去调整自己。

曹操并不像袁绍那样天生就有大局观,但是他很敏锐,他总是不断地利用自己对时局的判断去规划,并一往无前,勇猛精进地实践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天赋!是可遇不可求的。他出身宦官家庭,却一直努力去讨好士族集团,因为他觉得宦官集团干不过士族集团;他不被士族集团真心接纳,失望之余,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决定推翻这座政治大山……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这一年的曹操三十岁了,他的最大天赋展和优势也终于有了展示的舞台:非凡的军事才能。曹嵩疏通关系让曹操出任骑都尉,本也只是希望他沾点军功、积累一点资历,但是曹操却一鸣惊人、表现亮眼,因战功升到了济南相。在济南,曹操又展现出了治世之才,反贪反腐、三令五申就把济南国治理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这种才能和表现使得曹操最终成为一些士族心中的考量对象,强大自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曹操不断地输出,最终吸引了以荀彧为代表的士族集团的输入,从而纵横于那个烽烟四起的乱世,成为了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霸主。

通过对曹操这些分析,我希望大家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明白几个并不复杂的道理:

1、理想很多时候是试出来的。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做演讲的时候都喜欢说:“我从小就立志当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人,很多时候对于人生理想的定位并没有回过头时那么清晰、那么精准,也就是说很多人并不知道以后会干什么!而且,人生的目标也是会随着环境和经历的改变而改变的。大多数人的理想都通过不断尝试而得出来的,犹如我们找对象一样,没有几个人能一步到位地找到心仪又合适的对象,即使有,也只是运气,而谈不上经验。大多数人都是找了这个不合适,又找另一个,这样找到合适的,准确性才大。现在的试婚、试用期其实都是这一思路的延伸,但这个问题也有其制约性的,你试得太多了,各种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所以大家要把握一个度。

2、成功永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都是成年人,不要再以简单的对错逻辑去看待成功与失败。曹操的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吗?任何人追求理想、通往成功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无数的人无怨无悔地为你搭建通往理想的梯子。所谓追求理想,其实就是不断地在生活中去试错,然后头破血流地找准自己认定的目标,在不断地磕碰与迭代中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算法和人生剧本。很多人说,可以隐忍和等待,然后找准时机再闪电出击,才是成功之道!但是,有多少人能保证自己一击必中?历史上很少有人能以超高命中率一步到位地成功。曹操的崛起也是在一次次小范围内的试错中调整过来的。经过现实的不断打脸,他逐渐缩小了自己的选择范围,最后才锁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就像湖南那个伟人当初也想走改良主义路线救国最后却只能走革命救国路线一样。第一次做生意就想赚大钱的人都是运气特别好的人,但往往赚得不长久。

3、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所以我们每做一件事之前,成本核算工作远远比收益预估重要得多。人与人之间由于基础的不对等,永远不会有对等的关系和相同的逻辑。像曹操这样不断地闯祸,平常人犯一次就死无葬身之地了,谈何成功?穷人为什么老是玩不过富人?不是因为富人天生就比穷人聪明,而是富人输了无数次还可以重新再来,穷人输一次就彻底完蛋了。很多朋友问我该不该去创业,我的回答永远是,不在于你能赚多少,首先考虑清楚你有多少资本,你能承受多少次亏损。所以我从不在赞成拿着全部家当去下赌注的行为。成本的风险控制理论中,就有一条叫: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凡喜欢梭哈的人,不是天生的赌徒,就是被逼走投无路了,而这两种人都是我所不希望大家去尝试的。

综上所述,曹操崛起的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大势与细节、个性与选择、天赋与机遇、资本与环境……每一个方面都足以影响最终的结果。所以,我们在生活和工作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一定的评估能力,不要见风就是雨,不要以偏概全,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我们永远只是看到冰山一角,见得越多,我们就会越谨慎而不退缩、精致而不麻木、进取而不莽撞、坚定而不顽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