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自称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也就是当今著名作家余秋雨的家乡人。王阳明于1472年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少时就读私塾,以“读书学圣贤”为“第一等事”。21岁举浙江乡试,后随父到京师,苦读朱熹遗书。26岁因北方边报甚急,遂留心武事,学习兵法。28岁中进士,赐观政工部。不久授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因怒犯武宗,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以后曾先后担任过江西卢陵县知事、南京刑部、南京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正德十六年(1521年)因平定赣南、粤东北及闽西南之乱有功(期间首倡设置漳州府平和县),后升任兵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年)总督两广军务,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次年回师途中在福建南安病逝。
王阳明之名流传至今,倒不在于其丰功伟绩,甚至被美誉为明朝“军神”名声,而在于其摒弃业已僵化的朱熹理学体系,将佛学禅宗和老庄道学理论融入儒学体系,继承和发挥了南宋陆九渊的“宇宙便是我心,吾心便是宇宙”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把“心”看成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认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这从本体上吸收了禅宗“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而变成“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的“心即理”论。根据佛学《成唯识论》的观点:唯识者,一切万法不离心故。唯识学首先提出了“阿赖耶识”的命题,梵文译成汉文即“藏识”,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经验、过去、现在、未来、六根六尘十八界全部都在藏识里,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那个“心”里。因此,王阳明强调做学问应在“明白自家本体”上用功夫,“不假外求”,即不必通过外界事物来获得知识,也不必盲目地尽信典籍。因而,他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不同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朱熹理学。在知行关系上,他不同意朱熹理学的“先知后行”的方法,主张“知行合一”,以“致良知”取代朱熹的“尊德性”教育方法等等。但无论如何,他发展了儒学“以人为本”的辩证思维,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思想的创新开辟了新的渠道!
在王阳明理论书信简集的《传习录》里说一个故事:有一天,王阳明的一个学生问他,你老人家说万物都在心中,但前面山里的花开花落,如果没有看到,那花又怎么会在心里呢?王阳明是这样回答的,我没有见花时,那花与心同归于寂,当我看花时,花与心同时都明明白白了,可知花不在心外。又有个学生问,你老人家说天地万物都离不开自己,但是某人死了以后,天地万物仍然存在啊!王阳明回答说,你问得好,但我反问你,某人死了以后,他的那个天地万物还在不在呢?王阳明一生纵横于朝廷内外,足迹遍布明朝十多个省州,三十七岁在贵州龙场悟道后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理论基础,并将朱熹理学那种尊重客观世界的“格物致知”,转变为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到极至的“心”学理论。特别是他五十六岁在山阴县天泉桥上阐发的王学“四句宗旨”,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心学”克服了中国传统儒学理学形而上学的偏差,为儒学注入了佛教禅学和老庄道学的思辨精华,从而整体提升了中国当时主导的东亚文化的领先地位。
用辩证唯物主义比照“心学”,说明物质是否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前者是肯定的,后者是否定的。王阳明关注的是“以人为本”的他的世界,这种世界,也就是属于人的意义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天地万物,其存在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王阳明“心学”所关注是人的意义世界,天地万物与不同个体往往构成了不同意义关系,换言之,对于不同的主体,天地万物常常呈现不同的意义。从实际上看,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自己认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当他生命走向终结时,属于他的意义世界也即同时趋于终结,不属于他的客观存在也与其“心”永寂冥冥无期。如果他活着的时候,尽管尚有千山万水的风情美景,但也由于人的局限性,人的意义世界也具有相对性。更多的客观世界与人的心“同寂”而未醒,因而,“心”量的开发与客观世界的开发一样,同样具有十分开阔的内容和前景,也将赋予人的“意义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人要与时俱进,完全不必受众人、别人或者古人种种前置的、死的、过时的、掺杂的框框和条条限制,而应努力去创新和突破,开辟其“心”中尚寂的新的意义世界。当然,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言,不论你怎样“大胆地闯”或者非常“超人”的发挥,过程还必须受制于客观世界的科学规律,否则,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但换从“以人为本”角度而言,如果没有孜孜不倦、不怕失败的尝试,何来“致良知”而对“无相周天”的“了了便知一切”呢?从人的意义世界而言,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其人生价值意义是同样可取的。
“心学”并不是王阳明先生首创的,其远承的老师南宋陆九渊因不满意朱熹把理与心分一为二的哲学,认为它将造成士子只重诵读古人典籍而忽视经世致用、放弃主观能动的流弊,所以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陆九渊集》)。王阳明把“心学”由命题发展而成体系,在学术上以空疏简易反对朱熹的精微广博,以怀疑主动反动朱熹的学究呆板。朱熹主张治学须“泛观博览”,书无所不读,遍注群经,著作等身,王阳明对此表示反感而评论道:“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其危害是“玩物丧志”(《传习录》下)。但话说回来,心学理论主张“明本心”,反对向外求知,看来仅适合于具备“良知良能”的少数人,并不适合于芸芸众生,它可能会导致忽视实践和书本知识,而流于空泛,许多心学末流不读书,不究理,只会打坐,空谈性命,混同禅宗“狂禅”,这样说来,程朱理学比之陆王心学尚有可取之处。朱熹提倡的理学读书之道,把人们引向本本主义,造成士子盲从书本,盲从圣贤的风气,陆王心学的“明本心”主张,提倡“凡事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不能“随人脚跟,学人言语”(《陆九渊集》卷三五《语录》下),认为“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录准则”(王阳明《传习录》下),“虽其言之出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同上)心学者不迷信典籍经书,亦不盲从圣贤行为,陆九渊认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卷三四《语录》上)。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等观点,都有助于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因而,从稳定的需要而言,应多谈理学;从发展的取向而言,应力倡心学。中国与东亚每每需要变革之时,王学便往往卓见其功,明末的刘宗周、黄宗羲、王夫之等哲学思想无不打上“心”学王阳明的烙印,清末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都曾利用过王学的某些思想破除程朱理学教条,传入东亚之后的王阳明心学理论,更成为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精神动力!
蒋介石称王阳明的《传习录》乃其终生最爱的书,他曾自述:“当我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不论是在火车上、电车上或轮渡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且有许多人读了以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这个哲学的精义。”从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和经济腾飞后的现代韩国,凝集王阳明心学哲理的《传习录》,都被他们作为精神范本。日本的高濑武次朗著有《日本的阳明学》。他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与。”看来,王阳明的“心学”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喷喷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该好好用“心”来学一学了!
来自: 翁墨宸文学馆 > 《待分类》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历史上的今天:“心学始祖”陆九渊出生
历史上的今天:“心学始祖”陆九渊出生。陆九渊是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在程朱理学集大成之际,他以高度的学术...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 守仁开视野 - 心学联合论坛 – 携手心学复兴,共创天下同福!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 守仁开视野 - 心学联合论坛 – 携手心学复兴,共创天下同福!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充分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去恶为善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使之成为支配人的道德行为...
鹅湖之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
鹅湖之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鹅湖之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淳熙二年(1175),著名的学者吕祖谦为了调解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学术争执,出面邀请两派学者同往信州名胜鹅湖寺聚会论学...
心学之“心”,究竟是什么?
心学之“心”,究竟是什么?程朱理学之前的儒家,其实是朴素的事功学,程朱理学之前的道家,是朴实的哲学,唯有到了朱熹之后,才成功地...
【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
直到进入宋代,由于理学的逐渐兴盛,到了朱熹以后,几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最终...
明初理学向心学的倾斜
明初理学向心学的倾斜明初理学向心学的倾斜-心也、性也、命也,一也。”’王守仁从具于吾心的天命之性就是理,推出“心即理也”的命题,并认为天地万物、纲常伦理、六经学术等等都在心中,“心外无物,...
王明阳与知行合一
王明阳与知行合一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2014-09-09 22:35:22)转载▼。他在《答顾东桥书》中说:“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
心学思想的由来及其原理
心学思想的由来及其原理。说到心学的历史,那就得从儒家的根本问题说起了。为了更好地阐述理学的思想,朱熹甚至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
陆九渊与心学
陆九渊与心学。陆九渊“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陆九渊所创心学在王阳明时终集大成,史称“陆王心学”。陆九渊开创中国心学。陆九渊的心学...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