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唐太宗在宁夏何地,接受百王归降?

 银川史记 2021-01-11

       唐朝建国后,由于东突厥的连年进扰,唐朝北边人民受害深重。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突厥首领颉利可汗领兵5万余骑南侵,分遣数千骑侵掠原州、灵州等地。由此,贺兰山下,黄河两岸,当时宁夏境内的原州、灵州一带,成了唐军与突厥血战的沙场。。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九月,唐太宗委派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统兵十多万,分兵六路从今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出发,出击正在今宁夏骚扰的东突厥部。李靖大破突厥兵。十二月,突利可汗首先归附唐廷,亲至长安觐见唐太宗。次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精骑奔袭突厥部连战皆胜,生俘颉利可汗,俘其众十万余,大获全胜。突厥部有的归唐,有的投奔薛延陀部,东突厥遂灭。

       唐军进攻东突厥部时,由东突厥分裂出的薛延陀、回纥、同罗、仆固、契苾等部族,皆归顺臣附于唐,其中薛延陀部最强。贞观十九年(645年),薛延陀乘唐军主力出征高丽之机,领兵大举南下,进入河套地区。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诏令江夏王李道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等分数路出击薛延陀,在回纥各部首领的密切配合下,在贺兰山北大败突厥薛延陀部,唐代诗人王维及卢弼曾写有“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夜半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等著名诗句,生动地反映了当年鏖战急的壮烈场面。公元649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命大将李道宗、薛万彻等配合回纥等部进击薛延陀部。次年,又命李勣为统帅,总领各路人马对薛延陀部发动总攻击,在贺兰山北大败薛延陀部,取得了这次战争的彻底胜利,威镇北疆。

  

       在这次归降唐王室的少数民族部族中,最主要的是回纥族。

        回纥(hé)亦作回鹘(hú),原和突厥同一种族。回纥喜乘高轮车,故北魏时称为高车族,后渐分化为回纥、铁勒等部族。回纥时有九个部落,号为九姓回纥,有兵五万,人口十万,活动于娑陵河(今内蒙古色楞格河)一带。薛延陀部反叛唐王朝,但回纥部不跟随其反唐,和唐军联合一起灭掉薛延陀。于是,回纥越过贺兰山,进入了黄河流域,占有了原为薛延陀部所占有的今宁夏平原一带地区,并归顺唐朝。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军和回纥部落联合打败突厥薛延陀部后,原归附薛延陀部的回纥、拔野古、斛薛等十一部族,越过贺兰山,进入了今宁夏银川、吴忠一带地区,并纷纷派遣使者朝贡唐朝,要求“归命天子,乞置汉官”,愿意臣服唐王朝,要尊唐王为“天可汗”。“可汗”是当时这些部族对首领的称呼,“天可汗”就是各部族共同的、至高无上、神圣的可汗。这些部族还提出,请求唐王朝派遣汉族官吏去管理他们,以表示他们归附大唐的诚心。唐太宗为了安抚这些北方少数民族部族,慨然应允,并诏令各部遣使到灵州会盟,李世民还亲自到灵州接受少数民族部族的归降。在赴灵州途中,唐太宗还书就一首气势磅礴的千古名诗《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已结冰。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峰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塞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揖,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是年八月十日,唐太宗离开长安,于九月十五日抵达灵州,受到了回纥、铁勒诸部族使节数千人的隆重欢迎。唐太宗为各部族使臣的真诚愿望所感动,当场挥毫写下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并勒之以石,记载唐太宗会见诸部、民族和好的盛况。

       自唐太宗灵州勒石后,西北地区突厥、回纥、铁勒等部族侵扰隋唐边境数10年的问题得以解决。突厥、回纥、铁勒等部族之间、各部族与唐王朝之间的关系日益融洽。宁夏以及今银川地区出现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人民休养生息,至唐高宗和武则天时,宁夏地区广设马牧监,灵州、陇右、金城、平凉、天水等地的牧监,多达48所,置八使以管其事。牧马数量由贞观年间的0.3万匹增至70.6万匹。当时可以用一缣(jian,一束细绢)易壮马一匹。又募民屯田以耕种,数年之间,积谷数百万,军粮丰足,“不烦和籴 (di)之费,无复转输之艰。”进入了农牧业发展的繁荣阶段。

       唐太宗在“朔方兵劲甲天下”的灵州勒石,对稳定唐代边疆、巩固西北国防、维护民族团结、开辟“贞观盛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