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1977年高考

 宣城历史文化 2021-01-11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Gaokao Jiyi—
我的1977年高考
/刘/顺/道/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改革开放前的重大事件,是党中央和邓小平作出的重大决策。得民心,顺民意。功在当代,泽润千秋。它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激活了亿万人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我有幸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首次高考,并成功跨入大学校门,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七七级)大学生,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虽然高考已过去40多年了,但对高考的记忆仍日久弥新。
文革期间,大学招生不是考试,而是推荐;且招生数量少,绝大部分青年无缘跨入大学校门。1970年,我在南陵县东河公社(现以并入南陵县弋江镇)东河中学读书,教师是芜湖市第五中学下放的中学老师。当时每个公社都要求办中学,但那时“读书无用论”的谬论又泛滥流行,虽然中学就在家门口,有很多农村青少年仍然不上学,因为不上学可以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而有收入。
1974年元月,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是回乡知青,但不是下放知青。回乡知青和下放知青在待遇上不一样,除了原来的户口、居住在城乡不一样外,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下放知青在农村插队算工龄,而回乡知青则不算工龄。我回乡后,被选为生产队会计,其职责主要有两项:一是每天记工分(记分员),二是负责生产队的生产经营核算和收效分配。我由于长期在校读书,回乡务农时,虽然年龄已有21岁,但体力和技术不行,所以每天的工分为8.5分,而整劳力每天为10分。
1975年我成为整劳力,每天可以挣10分工。那时生产队干部每年选举一次,我被选为生产队队长。负责全队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民公社体制是三级(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以生产队为单位来进行,队长是最难干的差事。1976年我任东河公社黄城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兼民兵营长,成为在编集体干部。当年我们大队意向性的分到一个推荐上大学(含中专)的指标,全大队有上海、芜湖和县城50多个下放知青和近20位回乡知青,这么多人竞争一个上学的名额,所以非常激烈,因我是大队干部,参与决定推荐上报人选,为体现风格,便主动放弃申报。上大学似乎此生与我无缘了。
但时隔一年以后,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犹如春天的惊雷,响彻云霄,人们奔走相告。同时也激活了我的大学梦,我决定参加高考。虽然在高考消息发布之前,社会上已有小道消息,说大学招生要恢复考试,但我身处农村基层,没有得到任何有关考试的消息。这与家住城市而有小道消息的人比起来,在复习迎考上要稍微迟一些。
决定参加高考后,接着就开始复习。在正式开始复习前,首先要决定考文科还是考理科。我在高中学习阶段,各科成绩比较平均,所以决定考理科。有句顺口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理科地位之重要。接着,我把我所读的高中课本全部找齐,按照考试要求开始复习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开始,白天参加劳动或按照大队干部的分工,到包片的生产队了解情况,晚上复习。11月上旬,当复习物理和化学时,感到很生疏,因为回乡务农已4年,平日用不上它,好多知识已忘了。觉得考理科成功的把握性很小。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改考文科。好在政治、语文、数学这三门课不管考文科还是考理科都必须考,故浪费的时间不太多。只是复习物理化学的时间成了无用功。考文科要考历史、地理,历史我比较喜欢,平时看了很多课外书,是我的强项,复习比较顺利。地理稍微花了一点时间,但总体上也比较顺利。
大约到了11月中旬,我向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启才请假,公开了参加高考的决定,并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复习迎考。
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我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是以我的高中课本为主,力求巩固和提高已学的高中知识。我的中学老师是文革前的中学教师,他们是下放到东河公社支援农村教育事业的,他们的知识和教学水平都很高。我们身处农村,受外界干扰较小,因而高中阶段我们学得比较扎实。在以课本为主的基础上增加和补充一些新内容,特别是政治,因为已经粉碎了“四人帮”,因而需要更新和补充新内容。
二是回到母校——东河中学,和过去的中学同学(已成为东河中学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共同复习,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复习效率。芜湖第五中学教师68年下放,从72年起,分期分批陆续上调回芜湖。到1977年11月中旬时,留下的芜湖老教师已经不及原来的一半,填补他们空缺的是原来比较优秀的小学教师、老三届高中下放学生以及与我一道高中毕业的回乡学生。这后两部分人和我一样都参加高考。我们多人在一起互相启发,互相猜题;互相交流复习心得,收获颇丰。
三是专程赴芜湖,请教我原中学时期的班主任,时已回师大附中任教的刘桂芳老师。刘老师既是我们的班主任,又是我们政治课老师。她的爱人黄德渊老师在师大教党史。政治课的内容变化最大,她们给予我指点和帮助。同时,我写了两篇作文,黄老师请了师大中文系老师进行评点和指教。这次芜湖之行,收获很大。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到芜湖,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第一次乘坐市内公交车。

1977年的高考在报名时,就要填报志愿,确定是报考大学还是中专中技。招生的学校和具体的专业,公社教育干事处有详细的书面材料,可以查阅。东河公社会堂的外墙上张贴着很多学校的招生通告。其中就有安徽劳动大学招生通告。在回乡务农的那几年,我经常购买一些通俗易懂的政治性读物阅读,如《1848年欧洲革命》《劳动价值论》等,我对政治比较有兴趣。看到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招生,我就作为第一志愿填报了,安徽大学政治系作为第二志愿填报。报名填志愿时,我的母校——东河中学文革前参加过高考的老师给予了指导。
1977年12月9日,东河公社大约60多位考生在公社革委会(乡镇政府)门前集中,统一安排乘坐两辆带车厢的东方红大拖拉机前往南陵县城。大家有的站在车厢四周,有的在车厢中间席地而坐,虽然一路颠簸,一路尘土飞扬,但大家有说有笑,好不热闹。午饭前到达南陵县城。安顿好住宿后下午去看考场。考场设在四姑桥附近的南陵中学。我找到了自己的考场和座位,并核对了座位上的准考证号码。回到旅社后继续看书学习。
12月10日上午,我提前来到考点,只见到处都是考生,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群。那时考生大都独自赴考场,不像现在由父母或其他长辈陪同。当我走进教室后,暗自下决心:我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定要充分发挥潜能,一定要不慌乱、不急躁,考出自己真实的水平。
在连续两天的考试中,我全身心投入。每场考试都能坚持到最后,响铃了才交卷;考卷发到手后先通览全卷,然后采取先易后难方式进行答题,以免造成不会做的浪费很多时间,会做的没有时间;强化考前复习,头天晚上复习第二天上午考试的内容,中午短暂休息后复习下午考试的内容。临时抱佛脚有时很管用。政治很多内容平时复习到了,考得比较顺利。语文的作文题有两个:一是紧跟华主席,永唱东方红;二是叶剑英元帅的诗: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考前猜题中,对第二个作文题有所考虑,语文考试感觉不错。历史、地理我比较感兴趣,知识积累比较多,考得也比较顺利。只是数学考得很差,首先是看错了一道题,本应做对的却做错了;其次是数学知识不扎实,是我的弱项,考卷未做完就响铃了。
考完后,我非常懊恼,认为考砸了,上大学没有希望了,回家后抱头就睡。我母亲和大姐夫对我进行劝慰和开导,很快我就振作起来,忘掉考试,重新投入生产劳动和大队工作中。
大约是1978年元月上中旬的一天,我接到公社电话通知,说我进入了预选。在我认为不可能上大学的情况下突然听到这个好消息,那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我考多少分?预选的分数线是多少?我全不知道。当时考试分数是保密的。据后来看到的资料,安徽省进入高考的预选分数线是240分。我2012年才知道自己1977年高考成绩是252.25分(政治74.5、语文71、数学37.5、史地69.25)。
当时预选和录取比例大约是1:1.5,进入预选的不能全部录取,还要淘汰30%左右。预选后主要进行政审和体检。文革刚结束,那时政审非常严格,既要审查本人政治表现,又要审查家庭成分、历史和社会关系。我回乡务农后于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又成为农村集体干部,政审我应能顺利通过。我身体健康,体检也不会有问题。所以预选后我信心倍增,我的大学梦即将实现了!
1978年春节刚过,大约农历正月初五、六,公社来电话,要求大队(行政村)派人去公社取通知书。黄城大队小学校长王永辉去公社取入学通知书。我在大队部参加支委会。下午3点左右,王校长在距大队部好几百米就大声呼喊我的名字,说考取了,考取了。在场的大队干部和熟人都为我考取安徽劳动大学而高兴。当即我在大队代销店买了糖果,分发给在场的每个人,让大家与我共同分享快乐。

从后来看到的有关资料得知:1977年参加高考的有570万人,录取27万多人,录取率5%,是历届高考录取率最低的一年。我有幸参加高考,并成功录取,由此开启了我人生新的征程。我感谢党的英明决策,感谢伟大的时代!

(本文选自宣城市政协编《我的高考记忆》一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