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木香草堂 2021-01-11

陈喜梅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课堂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在此试图以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为依据,针对广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体会与思考,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1.如何体现算法多样化?从众多的算法中需不需要强调一般的计算方法?

现在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听一些计算课,就会发现教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以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得出多种计算方法以后,教师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而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往往不是一般通用的方法。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师不禁要问: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得出一般的具有通用性的方法?

2.如何体现开放?用了开放题是否就意味着开放?

近些年来,数学开放题及其教学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及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学者对其涵义、类型及教育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数学开放题与那种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个切入口。为此,许多教师认为教材中的习题选材落后、呈现方式单一、条件充分、答案唯一,就极力从生活中设计和引进开放题,有的甚至把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也运用于课堂。但教师们也非常困惑:是否只要用了开放题就意味着教学的开放,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中小学界习惯于“跟着口号走”,现在有许多学校掀起了搞有关“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热潮。从我省教研系统所报的课题来看,仅小学数学学科,就有28个课题是搞这一课题的,占了总数的60%。但仔细阅读这些课题申报表,就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含义等并无多大的了解,就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小学阶段,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它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小学数学中哪些内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呢?

4.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以及问题情境有什么关系?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么原则?需注意哪些问题?

二、课改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教师应认真处理好以下的几点关系:

1.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有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改革的经验。其中,既有反映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律、至今仍有生命力的精华。譬如:注意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教师系统传授教材内容,精心处理重点、难点;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师生共同参与,取代了教师的填鸭式、满堂灌、单向传授;精心组织练习,小步快进,当堂反馈校正,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课内……但是,对照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我们也明显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习惯于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问题出发,注意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知识的发现横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乏对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的尊重与关怀;未注意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动手实验,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紧密联系,未充分重视学生小组学习、生生合作互动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创新的同时,我们还应十分重视对于前人科学成果的继承,如何在继承、反思我国传统教学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充分挖掘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土特产”。在这里强调重视继承前人优良的教育传统,决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既要研究国内外小学数学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也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分析批判以往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中失败的教训,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大胆的尝试,要敢于超越传统,综合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有机协调的系统。重教轻学,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之,重学轻教,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或轻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上课只是一味地灌输和注入固然不妥,但我们必须承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只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单纯地从知识的传授者、组织管理者转向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离开了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离开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怎么能上出好课呢?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不仅考虑到教师怎样教,而且考虑到学生怎样学,能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能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不回避问题,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加强提问的启发性,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

3.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知识,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了课堂,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课堂上,他们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因此,学生的课堂学习远不只是学习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学会数学思考,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发展个性等。他们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课堂教学,要把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群体工作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的培养也作为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削弱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的培养,而是要求把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具体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数学能力与数学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一个数学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表现出良好的数学能力。因此,我们说数学知识和技能是数学能力的基础。

4.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创设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对于教学目标而言,都只是手段而已。任何手段的运用都必须服务于目的,坚持有效性原则。如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放像机、和计算机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它能集图、声、色、文于一体,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等。但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教学手段毕竟是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它受到学校的电教设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制约。况且,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代表传统的教学思想;相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二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绝不排斥其它教具、学具的使用;相反,各种教学手段的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注重实效。

5.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材写的一课时,两课时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只是一种参考,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具有针对性,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教师在设计一节课具体的课时,实际上就从事着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6.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面对的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统一性的正确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更多的结果,而不是不要结果。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过程,即如果没有求异的思维过程和多样化的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具有统一性的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必须重结果,又重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必要的体验,并不是不要结果。

7.处理好“数学味”与“应用味”的关系

“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一方面,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知识和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教师就必须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所以教师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可以使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应用意识和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但要防止由一个极端走想另一个极端,处处强调实用,造成牵强附会,以致于一些教学情景简单化和庸俗化。因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是说所有数学知识的教学都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即使是应用题教学,其中的应用题也只能是实际问题的模拟,毕竟不是实际问题。

8.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在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相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所产生的明显的弊端就是:教师逐渐丧失了教学研究的主动性,致使一些先进的理论未能转化为教学实践,一些好的经验未能及时地进行提炼和总结。从而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带来不利。因此,无论是从学生成长还是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角度,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加以推广和应用,从而使众多教师从大量的重复的、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的研究在战略上要从大处着眼,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育看教育,使自己的研究不致于坐井观天,甚至迷失方向;在战术上必须从小处着手,甚至从一节课、一个细小的问题开始研究。

三、课改中的基本任务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一是改革旧的教学观念;二是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教学观的更新:

1、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从教学角度来看,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新的教学观要求不仅要重结论,而更要重过程,要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学不仅要关注课程,更要关注人。

关注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应是:一是关注每一位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五个优化:即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优化教师队伍。

(二)学生观的更新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应成为学习的主体,要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

(三)师生观的更新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为此,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展现个人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

(四)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才能带来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求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

(五)、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要改革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总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对于课程教材改革来说,课堂教学改革显得更为迫切和艰辛。因为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