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你的孩子在丧葬场合笑了,你作何反应?

 亲妈学堂 2021-01-11

前些日子,小区里一位老人去世,因为农村停灵七天的习俗,楼道里和楼门前灵堂里摆满了花圈花篮。

我家五岁的女儿见到这么多鲜花,像是看到迪士尼乐园一样兴奋,蹦着跳着拉着我看:“妈妈!好多花啊!好漂亮呀!怎么这么好看啊!像仙境一样!”

……人家办丧事,你说特别好看……虽然符合现实,但是……嗯……有点不合时宜。

当时的我异常尴尬,看看没人注意我们,拉着孩子的手赶紧逃离现场。

(图片来源网络)

“生死观”是最近被讨论的热门话题。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缅怀逝去的亲人,是我们在行色匆匆的生活里静下心来思考死亡的短暂时刻。

“死亡”从一个禁忌话题到逐渐被大众热议,是社会的进步。跟这些年逐渐被重视的性教育一样,很多家长都认可“死亡教育是人生必修课”这个理念。

但在家长自己还未完全理清思路、全然无法预知孩子反应的情形下,在每天真实的生活中,想要坦诚、开放地与孩子谈论死亡,很难。

(图片来源网络)

勇敢面对死亡的真实,过最有意义的人生”是生死观教育的理想境界,这个过程涉及家长和孩子的语言表述方式,也关乎家长自己的死亡观,还牵扯到亲子之间如何接纳对方的负面情绪。

所有的教育都是细水长流的浸入式交流,用一些话语技巧在潜移默化里让孩子正确看待生死,是我们家长留给孩子最好的精神财富。

1

对孩子不知情的笑声不要呵斥

把孩子的笑当成治愈伤痛的契机

记得在前些年祖父去世的时候,家里面年纪尚小的孩子会因为大闹而笑出来,这时家里的大人出来呵斥道:“爷爷都去世了,你们还笑。”

还有更过分的大人,直接吓唬孩子:“再笑!再笑让鬼来抓你!”当时,小小的他们就愣在那里,睁着眼睛看着棺材,半天没有动静。眼看着一会儿哭天抢地、一会儿气急败坏的大人,孩子接收到的除了恐惧就是困惑。

回到开头那个场景,因为之前未曾对孩子进行过死亡教育,也没带孩子去过丧葬场合,我理解孩子兴奋的反应。带着孩子到了一个适合我俩单独谈话的地方,我们母女之间尝试了一次简短的“死亡教育”。

米妈

这么多花的确很漂亮,妈妈也觉得好看(先用同理心和孩子取得共识);不过你刚看见的花是用来寄托哀思的(死亡观话题引导)。

小米

“寄托哀思”啥意思?

米妈

就是我们楼里有人去世了……

小米

去世就是死了?

米妈

对的,去世是“死”的温和说法(不回避“死”字)。“寄托哀思”就是活着的人用一些东西表达他们对死去的人很想念。比如花圈、花篮、烧纸钱,都是寄托哀思。

小米

好看的花给自己爱的人对吗?去世的人能看见花吗?

米妈

对的。不过刚才咱们没在自己家,也许邻居家里刚有人去世心情不好,你笑嘻嘻地显得不太礼貌。下次我们遇到这种场合,安安静静不说话好吗?(适当加入一些礼仪解释

转眼我们走到了女儿的幼儿园门口,这次谈话告一段落。

下午接她时,她又问了我父亲去世的事情,也问了我当时的心情,我都如实告诉她:妈妈很难过,但还是记住了姥爷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就这样,和孩子谈论生老病死成为我们日常谈话的内容,很多时候说起家里的老人我们都会笑,说自己有些地方跟他们真的是太像了。

2018年12月5日,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葬礼上,同样是庄严肃穆,但葬礼却并不全是悲伤。小布什宣读悼词的过程中,全场人笑了哭、哭了又笑。他回顾了老布什一生中很多有趣的细节,告诉大家“在泪眼之间,让我们享受这份能够认识你和爱你的福分……在悲痛中,让我们微笑……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会因为逝者为我们的付出而悲痛,更应该因为他们曾带给我们幸福和美好而微笑。因此,不必感慨他们的逝去有多伤感,我们应该做的是铭记他们活着的时候曾为我们带来快乐的瞬间。

我们可以把他们生前有趣的事情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明白,尽管他们不在了,但他们曾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幸福会一直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是多么幸运,才遇到了他们,拥有了那么多的快乐和幸福。

2

死亡教育归根结底是勇气教育

让死亡成为我们正常谈话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很多人都是自己或者周围有人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走了”、“永别”来代替死亡,或者干脆禁止谈论“死”的任何话题。

(图片来源网络)

就连面对孩子的问题,比如“他们怎么了?”、“死是什么?”、“死之后去了哪呢?”,我们都会用善意的谎言告诉孩子“死就像是睡着了”、“死之后我们就去了天上”等类似的话,尽量用生活中正常的行为来比喻死亡。

我们应该在正常的讨论中,学会使用“死”这个字,而不是谈“死”色变。孩子问我们时,我们当然可以直接告诉他,“你所看到的就是死亡。”在说话的时候告诉孩子:“不仅是他们,每个人都会有死去的那一天,父母也一样。”

当孩子问“死是什么样子的”、“妈妈,爸爸,你们会死吗?”时,我们可以借助小狗小猫的去世,叶子的飘落,昆虫的死亡直接告诉他们,死亡就是不能自主呼吸,心脏停止跳动,我们再也无法像原来那样拥抱他们了。

(图片来源网络)

面对死亡,我们和孩子一样都需要勇气。当我们不再避讳死亡,而是和孩子认真讨论时,我们会因为明白死亡的真相而变得更加平和,死亡也不再仅仅是让人恐惧和悲伤的话题。

3

大人也会悲伤

不必在孩子面前刻意隐藏

“如果一代人的应对机制就是不讨论死亡,不讨论感受,关上心门继续生活,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会感到很艰难。”

当悲伤的时候,即使是在流泪大哭都不要刻意回避孩子,如果当孩子到来,大人立刻终止情感的释放,孩子还是会敏锐地感受到大人的躲避。这反而会造成误导,让孩子将死亡理解为一件令人厌恶的事。

当孩子在一旁倾听大人诉说悲伤时,孩子通常会去感受大人的感受,会问:“妈妈,你怎么了?”这时,请不要说:“妈妈没事。”

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吧,在表达方式上,尽可能地避免过激的反应,在表达完之后,应该再去对刚才的话进行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不会因为大人的哭泣而感到害怕,相反,父母这样做还会教会孩子同情心,让孩子明白当感到悲伤的时候可以向人述说。

在我们告诉孩子很想念逝者时,会让孩子感同身受,明白因为死亡而感到悲痛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需要埋藏在心底,既能教会孩子富有同理心,而且还可以情绪饱满地迎接未来。

而且我们也会因为孩子没有生离死别的天真世界,在经历了巨大伤痛后,稍有心情去感受温暖的阳光和海风。

4

孩子也不必时时开心

学会接纳和引导孩子的负面情绪

有的父母会觉得“小孩子就应该每天开开心心的,不应该让他知道太悲伤的事情。”不舍得让孩子不高兴,也不愿意接受孩子不高兴,是大多数父母的内心写照。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孩子也是人,只不过他们个子小了一点点,懂的也没有大人那么多。但相同的是,他们和大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而不是只会微笑的“塑料娃娃”。

所以,当孩子因为祭奠花圈美丽而感到开心的时候,我们不能强制告诉他要悲伤。

同样,当孩子因为失去亲人或者受到他人责备时,产生焦虑和哭闹时,更不能因为尴尬和要面子而镇压他们的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

给孩子适当的空间去释放消极情绪,平心静气的对孩子解释,孩子不高兴是正常的,我们应去接受他的负面情绪,并且帮助他们解除消极情绪,引导孩子释放消极情绪。

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明白,孩子可以接受喜悦,也同样可以接受悲伤。死亡是生命体的终结,这一天终究会来到。这并不是我们“舍不得孩子不高兴”能阻碍的了的。面对死亡时,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实话实说才是正确的选择。

有了以上的必要做法,面对那些在丧葬现场笑出声、让父母满头黑线的孩子,请试着这样做:

不要当场责备他,将孩子带离现场,找一个没有外人的地方,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你开心没有错,但是要看时间、场合,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当我们不确定该不该笑时,我们先保持安静,这是对逝者家属的尊重。”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在倾听孩子对死亡相关事件的看法时,不要一味否定,而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表达我们对孩子这个看法的态度,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赞同他刚才的做法,并且正向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因此,当我们在教会孩子如何有尊严,有幽默感和善良成长的同时,也应该告诉孩子死亡到来的必然性,教会孩子如何怀着勇敢和对未来承诺的喜悦去迎接死亡的到来。

各位家长们试着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死亡吧!每个人都有一死,它是一个人一生的句点。它理应庄重,却不宜过度悲伤。离别总是痛苦,比起过度悲痛,相信故去的亲人们更希望看到他的亲人和朋友继续幸福快乐地生活吧!


更多精彩回顾:

非暴力沟通:拿掉“父母光环”,你会和自己孩子好好说话吗?

催婚背后的焦虑,父母的“爱”怎样才不再是孩子的负担?

“过早缺失”和“过度呵护”的父母之爱,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老认为孩子太小不用减肥,等想减时就晚了!

缅怀张国荣:做最真实的哥哥,成就属于你的“芳华绝代”

复仇者联盟都要终结了,你还不进电影院吗?

埋怨娃是碎钞机?学会这几招,秒变存钱罐!

因为你不了解作画神器,让宝宝丧失探索新世界的机会!

吹吹吹!吹出健康肌肉!

一组数据带你看考研大军,三种类型的考研狗该如何择校?

亲测有效的方法,掌握任何一种都能让你轻松摆脱拖延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