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的你,值得爱与被爱”,帮助青春期孩子做到自我认同

 亲妈学堂 2021-01-11

近日,热播剧《想见你》中黄雨萱和李子维穿越时空寻找真爱的故事,将青春期孩子的不同状态展现在大众面前,同时每个孩子的不同结局也成为了公众讨论的高潮。

像剧中的角色一样,生活中既有很多像李子维一样自信开朗、敢于展现真实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多像陈韵如般敏感沉默、常常戴着耳机一个人呆在角落的孩子。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像黄雨萱一样:在家里可以把弟弟教育的服服帖帖,把爸爸妈妈照顾的周周到到,在社会上也可以收获事业、友情、爱情。

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是,许多孩子在青春期时都具有陈韵如身上的特点:过于敏感、自卑、孤僻、无法从感情问题中走出......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没有学会如何认同自己。


一、青春期孩子群像:认同自己是件太难的事情

剧中的陈韵如是一名17岁的女高中生,她总是驼着背,顶着遮住眼睛的刘海,一个人带着耳机默默地走。跟别人说话时,也会控制不住的握紧拳头,眼神躲闪的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她最初的结局是因为得不到她心爱男生的爱而选择在小年夜自杀。


和她相似的男生叫莫俊杰,因为单耳失聪,他常常故意捂住耳朵躲在一旁,不愿意听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小时候的他因为带助听器而被周围的小朋友嘲笑为“怪物“,他也因此变得沉默寡言。长大之后,对于倾慕的女生,他也不敢去追,而是靠兄弟来助攻。他最初的结局是为了心爱的女生而坐牢,出狱后自杀。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两个剧中的角色,更是现实中千千万万个青春期孩子的缩影。在我们身边,许多青春期孩子常常因为自己外貌不出众、性格不够好、得不到异性的青睐以及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同而苦恼。

还记得2019年底北大女孩包丽自杀事件吗?这个在众人眼光里安静、勤奋、学习好的女孩,在PUA式的精神控制下出现了严重的自我认知问题,对自我的存在和价值都产生了深深的质疑,认为自己除了听命于男朋友没有丝毫存在的意义……

其实,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一位学生就曾给我讲过自己的真实经历:在高中时期,她因为男朋友讨厌自己胖而自卑,于是下定决心拼命减肥,最后男朋友还是跟她分了手,她也因此患上了轻度抑郁和厌食症。

她对我说:“少年时期的我们,太容易把一个人看的过于重要,总觉得对方就是全世界。他不喜欢我这件事,就足以把我的整个世界碾碎。但当时的我却未曾想过,自己在家人和朋友眼中也是多么重要。”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有太多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学会认同自己。

比如,当我们给孩子提出一些建议时,他们却冷言冷语地说“你别管我”或者干脆是“你行你来啊”;当孩子参与某个活动时,明明一直跟父母抱怨不想参加,却还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参与而不得不改变自己;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女儿明明已经很瘦了,却还是在节食或者偷偷地吃减肥药......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都有这样一种想法:别人认同我,我就认同我自己,别人不认同我,那我也不认同我自己。


看似是再平常不过的从众心理,却因为对自身不认同,才产生了太多浓重的自卑感。在没有外界的帮助和干预下,从众,无疑成为了投入成本最小、获得同龄人认可的最优选择。

二、对自我的不认同将影响孩子一生!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对自己如此不认同呢?主要原因大抵有两点:一是来自同龄人的“同辈压力”,二是家人和父母的打压。

“同辈压力”是指因害怕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进而做出顺应别人的选择。现在也包括同辈取得的成就所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压力会促使孩子变得更加优秀,但是也容易让他们被同辈压力左右。比如,在身体方面,一些容貌、肢体有缺憾的孩子很有可能因为遭到歧视而变得无法认同自我。
父母的打压往往在在不经意间,比如父母错误的鼓励方式。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样鼓励过孩子——“相信下次你会做得更好!”“下次你肯定会更棒的是吗?”其实,这是一种隐藏式“打压”,看似鼓励的潜台词却是“你还不够好”。

于是,我们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拼命地按照父母的标准打磨自己。毕竟在孩子眼里,没有比“父母看不上我”更令人沮丧的事情了。但是,只要没有拿到最厉害的第一名,父母们的夸奖永远都是“爸妈知道你努力了,加油!我们相信你下一次能做更好!可是,下一次,究竟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曾有数据表明: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个体的“自我认知”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它会持续消耗一个人,让其不断地否定自己、顺从别人,从而丧失对事物的判断力,变得偏执、敏感、犹豫、自卑而无法自拔。

在剧中,陈韵如因为性格内向不惹人喜欢而压抑,莫俊杰因带着助听器受嘲笑而自闭,王诠胜更是因为性取向不被人接受而跳海自杀。这些在成年人眼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 成为了压垮这些年轻生命的巨石。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往往不够稳定,思想也不够成熟,面对生活上或者感情上的挫折,如果没有形成对自我的认同感,不仅在平日里会深受其困扰,还很有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报复”或者“自我毁灭”。自我认同度低的主要危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日常工作中:过度渴求完美,怀疑自我,无法享受当下。

提到艾玛·沃特森,许多人会不由自主的夸赞其“聪明漂亮、演技爆破、才华横溢、是被王子追求的人”,可是,就是这样的她,却每天活在惶恐之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说:“我努力取得的成绩并无法增强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无能,我生怕别人发现我是一个骗子,不配拥有这一切。”

心理学上将这种行为称为“冒牌者综合征”,主要表现就是“明明已经做的足够好了,但还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对自我的不认同,会让一个人疲于使自己变得优秀,且一直怀疑自己的能力,难以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

2、与人相处时:易形成社交恐惧症,渴望亲密关系但无法深入。

在真人秀《爸妈学前班》中,阿娇和赖弘国的举动一度让网友怀疑是假夫妻。当丈夫赖弘国想要搭着阿娇的肩时,阿娇总是下意识绷紧了身体走开。当各位夫妻讨论“是否每天赞美孩子3次以上”的话题时,赖弘国说:“我每天会赞美老婆五次以上。”而阿娇不仅没有幸福的微笑,反而秒变黑脸,还翻了个白眼。为什么她会这样呢?因为她从小曾被寄养在不同家庭,还一度不被自己的母亲信任。因此,她才对亲人的宠爱一度不信任,甚至无法接受。

她不愿意接近任何人,即使是她爱的人。

3、面对问题时:不断妥协,归罪于自己,变成“牺牲型人格”。

佟丽娅在很多人心中一直是女神般的存在,在今年的春节晚会上,她的出场惊艳四座,成为春晚一大亮点。可是,在日常交谈中我们也能发现她很不自信。面对自己的老公陈思成,她总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认为自己嫁给他是自己的幸运。


在她与陈思成结婚后,面对丈夫的多次出轨,许多网友直呼心疼,骂陈思成“渣男”,她的态度却是“回家就好。”陈思成在她的一次次妥协中满足了自我,而佟丽娅却成了那个“咎由自取”的婚姻失败者。面对任何问题时,自我认同度低的人首先做的往往是“归罪于自己”,通过压抑自己的来满足他人的意愿,独自承受痛苦。

所以,帮助孩子在青春期学会自我认同十分重要且必要,这不仅能在关键时刻避免孩子以极端方式处理事情,更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眼中的女人自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快乐且带有幸福感地去追逐梦想。

三、帮助青春期孩子正视自己,优秀的父母都这样做

(一)让孩子明白自己值得爱与被爱。

告诉孩子“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而是被爱的结果。真实的自己配得上被爱和很好的东西,就像性格内向的人有着沉静的美,不善言辞的人可能在音乐和美术方面更具有天赋,身材胖一点的人更让人感觉踏实、值得信赖,学习一般也不能掩盖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作为家长,只有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加以引导,才能让孩子相信自己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并敢于做真实的自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曾提出过“罗森塔尔效应”——通过家长不断的夸奖,孩子会不自觉地接受家长们的暗示,从而更加相信自己,并愿意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当孩子在学习中或者处理问题感到苦恼时,家长不应该泛泛而谈的鼓励一句“我相信你一定行。”更不能把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这样除了更加打击孩子自信心外,什么都做不到。

我们应该运用家长丰富的经验去跟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想想这是能力不足还是心理、身体状态不好导致的,然后再鼓励孩子,比如:“爸爸妈妈相信你是“种子选手”,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在长成大树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风风雨,但你要相信——失败并不会影响爸爸妈妈对你的爱,眼前的困境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跨过去了就好。”让孩子在解除困惑的同时,更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关注与爱,在这种积极的暗示下,孩子才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是值得爱与被爱的。
(二)多鼓励孩子去跟具有乐群气质的人做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要多鼓励孩子,还可以多让孩子去交具有乐群气质的朋友。剧中的黄雨萱、李子维,他们是有光的孩子,可以照亮、甚至可以拯救一个敏感自卑的孩子。

在科学文献中,乐群的基本特征是合作、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这种特质在人的一生中都比较稳定,并且在童年早期已经开始显现。乐群的人也都能够控制不良情绪,如愤怒和沮丧。

情绪管理虽然较为复杂,但是却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获得的。获得冲动控制与愤怒管理正强化的儿童在长大后,通常都会变成乐群的人。

青春期的行为都具有不可预知性,受人际关系影响很大,很多时候我们更多依靠的是朋友的引导因此,拥有一个乐群的朋友也能够让孩子受益匪浅,防止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即便孩子并非一个乐群的人。


就像剧中的莫俊杰一样,他原本是一个自卑且敏感的男生,单耳失聪,跟奶奶一起生活,还因为带着助听器被同龄人嘲笑为“怪物”。直到他认识了李子维,这个像太阳一样的男孩,驱散了他内心的阴霾。曾让他感觉羞耻、自卑的助听器,在李子维眼中却是“那酷毙了!”自带温暖阳光磁场的李子维,就这样渐渐融化掉了莫俊杰心中厚厚的冰层,让他勇敢地接受、包容,并且学会爱这个真实的自己。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去接近什么样的人。科学家认为:“人是唯一能够接受暗示的动物。”让孩子多和开朗乐观的人做朋友,渐渐地,孩子也会被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

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但我们可以多引导孩子。比如,陪伴孩子去参加夏令营或者室外大型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结交到具有“乐群”气质的人。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可以选择小范围的社交区域,让孩子逐渐的锻炼社交能力,邀请其他孩子来家里玩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父母也要做良好的示范,如果家长能够主动地和身边的其他爸爸妈妈介绍一下自己,聊一聊孩子的教育方面的问题,或者参加一下小孩子的活动,不仅作为家长的你收获到了几份友谊,孩子也可能会交到新的朋友。

(三)告诉孩子对待感情要认真,但不可勉强别人爱自己。

“我可以跟在你身后,像影子追着光梦游,我可以等在这路口,不管你会不会经过……”就像歌曲《追光者》中的歌词一样,每个孩子在青春期或多或少多会遇到那样一个人“像是耀眼的星河”,让他们奋不顾身的去爱,但结果却往往是遍体鳞伤。

剧中的陈韵如便是如此。她因为不被倾慕的男孩子喜欢而选择自杀,对她而言,李子维是生命里的一束光,她想拼了命抓住那束光,但结果却丢失了自己。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恋爱对于青少年的自我理解和身份认同有着重要贡献。在青春期的恋爱中,和喜欢的人发生的矛盾、理解、伤害、幸福,都能促进一个人对“自己是谁“的探索。作为家长,当我们的孩子遭受情感挫折时,首先要教会孩子的是正确对待这份感情。一份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我们可以去爱别人,但却永远无法强迫别人爱自己。但即便这样,我们也应该拥有面对这份感情和热爱自己的勇气。

就像黄雨萱对陈韵如说的那样“你会那么想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有过太多期望。”这个世界本没有那么糟糕,只是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得到罢了。
泰戈尔曾说过:“当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与其强迫不爱你的人去爱你,不如珍惜那些对你好的人。一个人不应该在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爱情时就放弃接受爱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不妨让孩子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善意:那些默默关心自己却不求回报的人,那些萍水相逢却愿意帮助自己的人,那些毫无保留付出自己真心的人......都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当孩子明白世界上有那么多爱自己却不求回报的人的时候,便会看到自己的价值,明白自己不应该因为没有得到某一个人的爱而放弃接受来自世界各处的爱。

(四)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足够的爱。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诉说的渴望,孩子曾经都愿意与妈妈爸爸沟通交流,只可惜,真正愿意坐下来耐心且用心倾听孩子讲话的家长寥寥无几。孩子们听到最多的答复就是“我在忙,你安静一点。”“等一下”“自己玩”……

于是,他们便不再强求父母和自己说话,受到表扬不会和父母讲,被欺负了也不会和父母讲,他们在自己的内心里建起了一堵高墙,将自己和父母生生隔离开来。

而人与人之间一旦没有了交流,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也自然不会接受一个“不懂他”的人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倾听”也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不认同,认为自己的存在在别人心中是无足轻重的。


剧中王诠胜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描述让我深思了很久。他母亲说“诠胜没有什么朋友,也不怎么爱笑。”关于儿子,她知道的只有这些,更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跳海自杀。

美国心理治疗师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倾听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因为工作而忽略孩子,无论多忙,都应该陪孩子谈谈心或者玩点专属游戏。我和女儿小米就有一套专门的“秘密语言”,当女儿有小秘密或者不开心时,我们常常一起用这套语言来交流谈心,直至女儿重新充满力量,变得开心起来。

并且在和孩子交流时,我们可以多给予孩子正确的回应。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欣赏胡可妈妈的“我知道”句式。比如,当孩子因为害怕而不敢上台演讲时,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是妈妈知道你是一个优秀且勇敢的孩子,你应该把握这次机会去展示自己。正确的回应,应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肯定他的情绪,然后用温暖鼓励的语气,去引导建议孩子。

《想见你》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它是这么说的,“只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的见面才有意义。”对于孩子处于青春期的父母,我想说,“只有作为家长的我们主动地去看见孩子时,我们的爱才有意义。

推荐阅读

别再被人制造焦虑了。

线上上课,线下作业,你和你家孩子还好吗?

孙俪《安家》: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