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都与长安,延续千年的渊源

 真友书屋 2021-01-12

很多史书上都写着,自794 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开始, 京都开启了长达1 000 多年的漫长首都时光。

京都成为首都之前,正是日本的奈良时代。那是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时代。一批批遣唐使来到中国,然后再回到日本,带来了中国先进的制度、文化和生活理念。日本人从此学会了像中国人那样写史,还用汉字写出了《万叶集》。

在文化迅速成熟的同时,树大根深的复杂政治势力也日渐形成,引得日本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这让桓武天皇有了离开奈良的想法。他要远离掣肘的政治势力,重新开始一个新的时代。

△ 桓武天皇

桓武天皇第一次迁都并不是如今的京都,而是距其不远的另一个地区——长冈京。784 年,桓武天皇开始营建新都。然而事情的发展颇有些戏剧性,在第二年也就是785 年,主持营造长冈京的藤原种继被两支利箭射杀。天皇大为光火,严加惩处了这件事的相关人员,其中包括皇太子早良亲王。

△ 长冈京朝堂院复原图

早良亲王含恨死去。诡异的是,此后宫内接二连三发生横死事件,与此同时,日本各地旱灾与瘟疫不断,人们都说这一切是早良亲王的冤魂作祟。793 年的一场大水彻底击毁了桓武天皇继续留在长冈京的想法,他认为此地已经不适合久留,于是便选择了另一处新址建都。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京都。

但是,那时它还不叫京都。也许是因为接二连三的诡异事件,桓武天皇为这座新都城起名为「平安京」,包含了美好的期许。迁都后,这座新都安安稳稳地当了1 000 多年的首都,成为如今日本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的影子   

跟那时日本的典章制度和文化艺术对中国亦步亦趋一样, 平安京的营建也是如此。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日本第一次模仿中国营建新都。除了未能完工的长冈京外,位于如今奈良县的藤原京与平城京也都是模仿当时中国的首都而建的。对平安京来说,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模仿对象了,因此丝毫不奇怪地,它体现了太多的中国元素。

从布局上来看,平安京几乎是长安城的翻版。它南北长5 312 米,东西宽4 570 米,面积超过24 平方千米,这个规模在日本历史上是空前的。和长安城一样,这座平地而起的新都平安京也是规整的矩形,城内由横平竖直的道路分割成棋盘状。和长安城的里坊制一样,平安京的布局被称为「条坊制」,以东西南北道路所围成的范围称为「町」,四町为一「保」,四保为一「坊」。据推测,当时平安京的坊可能也和长安城一样有坊墙。

平安宫又称「大内里」,位于全城北部正中,宫城正门——朱雀门正对着全城的中轴线朱雀大路,沿着朱雀大路两侧对称分布着东市和西市、东寺和西寺。这种布局恰恰让我们想起长安城的太极宫、朱雀门、朱雀大街、东西两市、兴善寺、玄都观等的布局。

虽然围绕平安京四周的城墙最终并未建成,但是在朱雀大路南端则建有「罗城门」。正如长安城朱雀大街南端的明德门一样,罗城门也是一座壮丽的城门,面阔七间,进深两间,门楼为二重阁楼,上面安置着从唐代时期的中国运来的兜跋毗沙门。

△ 京都罗城门复原图

△ 长安城明德门

平安京不仅模仿了长安城的布局,甚至建筑样式和功能也多有模仿。

平安宫又称「大内里」,其中有一组处理国政的建筑群名为「朝堂院」。朝堂院的正殿名叫大极殿,不仅仅是名字与长安太极宫的主殿太极殿近似,就连功能也一样——同样是举行盛大典礼和朝会的场所。

△ 朝堂院

大极殿虽然名字模仿自长安的太极殿,可是建筑法式则明显有模仿大明宫含元殿的痕迹。正如含元殿位于高大的殿基之上,殿基两侧有龙尾道一样,平安宫大极殿也位于一座大坛之上,坛前两侧有阶梯可供人拾级而上。这座大坛被称作「龙尾坛」,有的文献也称之为「龙尾道」。

△ 大极殿

朝堂院北面偏东的是被称为「内里」的建筑群,其正殿名为「紫宸殿」,这个名字也来自大明宫。与大明宫紫宸殿相同,平安宫内的这座紫宸殿也是君王临朝听政和群臣入内朝见之所。

△ 内里

在朝堂院的西侧,有一个名为「丰乐院」的建筑群,这也被认为是模仿大明宫麟德殿的结果。和麟德殿位于大明宫内西侧一样,丰乐院也位于平安宫内偏西的位置。它的功能也和麟德殿一样,是平安时代宫中举行各种宴会的主要场所。据记载,在丰乐院举行的节日盛会除十一月稻谷新熟后的「丰明节会」之外,还有正月七日的「白马节会」,正月十五、十六日的「踏歌节会」,正月十七日的「大射」等,在这些盛会上,天皇往往照例主持,气氛极尽欢腾。

除了主要建筑及其功能模仿长安外,平安时代初期日本连接待外国使臣的制度也模仿自中国。例如日本朝廷对渤海使节的接待方式就仿效自中国朝廷对日本遣唐使的接待:渤海使节来到平安京后,首先要向日本太政官(相当于唐尚书省兼中书省、门下省)递交文书,然后到朝堂院朝拜并呈奉启函、信物。正如中国皇帝常常在麟德殿接待日本遣唐使等外国使臣一样,日本天皇也在丰乐院接待渤海使节。倘若遇到「白马节会」「踏歌节会」等盛会,渤海使节也会参与其间。

如果说平安京的布置规格几乎是长安城的复刻,那么它的地名则兼具了长安、洛阳两京的元素,宫内的许多殿舍、朱门的命名,以至于城内的坊名都直接借自长安和洛阳。除了前面所述来自长安的朱雀大路、大极殿外,还有栖凤楼、翔鸾楼、建春门等宫内建筑名和永宁、崇仁等坊名借自长安,而仁寿殿、应天门、铜驼坊、丰财坊则来自洛阳。

由于平安京西侧紧邻桂川,历史上洪水泛滥、沼泽遍地,而东侧的鸭川则洪水泛滥少了许多,因此右京一直不如左京繁荣。在漫长的时光中,平安京的市区渐渐向东转移, 右京彻底荒废,左京「洛阳」竟成了京都的代称。日本人常常将京都内外称为「洛中洛外」,大将大名进京称为「上洛」, 京都的郊区有洛东、洛西等称呼,时至今日依然留下了洛北高中、洛巴士等名称。这一切都让造访京都的中国人产生了浓浓的亲切感。

   渐行渐远   

794 年,日本迁都平安京,此时中国已是安史之乱之后, 大唐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已经过去,中日联系最密切的时代也即将结束。此后除了804 年、838 年日本还派过两次遣唐使外,便再也没有遣唐使从日本来到中国了。

894 年,也就是迁都平安京整整100 年后,日本政府决定停派遣唐使,从此,日本不再对中国亦步亦趋,开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国风时代」。

那么,平安京呢?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开始重新整修京都的城市格局。

由于此时的京都市区已经偏东,丰臣秀吉便接受了这一现状,沿着当时城市的边缘修建了名为「御土居」的土垒作为京都的防御工事。这样一来,京都市区的范围由此奠定。

京都市区的发展重心一直向东,跨越了鸭川,在鸭川的东边形成了一片繁华的街市。原本作为城东护城河的鸭川, 逐渐变成了城内优美的风景名胜。时至今日,我们所熟悉的祇园、花见小路等繁华之地都位于鸭川的东侧,原本属于平安京城外。

而原来平安京之内,原本属于右京的地区则一直不太繁华,后来甚至变得荒芜。曾经的平安宫如今也变为一片民宅,后来建设的御所被移在偏东的地方。那条本来宽阔的朱雀大路,如今也已经变成了一条名为「千本通」的小路。

平安京时代遗留下来的路网也发生了改变。当初平安京平行的两条道路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大约为120 米,横平竖直的棋盘道路将城市分割成边长约120 米的正方形。

由于人们都只愿意临街建设住宅,导致正方形的最中间往往变成空地,造成浪费。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丰臣秀吉下令增加南北道路,将原来的正方形分割成更小的长方形,这样一来路网加密,土地也就利用得更充分了。由于这件事发生在天正十八年(1590),因此这一建设在历史上被称作「天正地割」。

而中国的长安呢?自唐朝灭亡之后,长安城也是屡经变迁,城市布局已经和唐代的长安城大大不同了。不过相同的地方是,今天的西安也保留了唐长安城奠定的横平竖直的道路格局。这也是两座城市曾经的渊源在今天的体现。

△ 御土居遗址

安守军/ tex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