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图谝老城——一张绘制于民国的华县志插图引发的记忆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1-12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一张县志插图引发的记忆
作者 张发虎
朋友发来一张民国华县志的插图,仔细查看后发现,此图应绘制于民国早期。为什么说是早期的,在图中,未显示横穿华县的陇海铁路,因此判断,此图最晚绘制于一九三四年陇海铁路通车以前。端详着这张手绘图,使老夫的脑子慢慢有了点开化,岁月荏苒,一幕幕往事在脑海里浮现。

《重修华县县志稿》插图
先说图中的城墙吧!那外城墙即为明嘉靖三十四年,华州知州朱茹修的明城墙。我对北城墙、西城墙比较熟悉一点,它的西北拐角在老石灰窑那块,也就是今税务局家属院的南墙东边。小时记得北城墙已经坍塌,成为半截城墙,上面长满了狗屁眼刺,现在都叫野枸棘,我们小孩经常爬上去玩耍,摘野枸棘的红果吃。北城墙现在仅存棉绒厂东北角那一小段了。
西城墙就是沿新秦路东边一路南上到白杨村北边向东,我上小学时,西城墙已挖到文体路口北边那块。后来城墙越挖越快,农业社冬天麦地要进行冬善,需要大量粪土,生产队哪来那么多粪,只好组织劳力拉城墙土冬善。一九六八年华县武斗时,我砍柴从白杨村小路回来,城的西南拐角还有一小截没挖,看到有人正扛着机枪向上爬,准备占那个制高点。
再说东西城门,在我记忆中两座城门楼早已荡然无存。西门旧址在今老县城新华书店北侧,新华书店即修建在城墙根基上。旧时的西关街除了药王桥,地标性建筑就是西关邮电所和一天门了。西关邮电所是华县最早的邮电所,面南一间房为两层,下层平房,上层六根柱子盖个类似亭子的建筑,我们西关人叫六根柱子楼,旧址在老派出所东。一天门是个石条垒成的方形门洞,可过车马,地面为石条铺成。对面温家巷门楼也是两层,小时在温巷念书时,城门楼上也有一个班在那上课。

东关城门在今三管站位置。记得我幼年时,每年春节都要去东罗村老舅家走亲戚,当时我三四岁。那时的东门门楼已被拆毁,官道土路穿过城门的大豁口,成孤形穿过现在的东关村,弯向郭子仪牌楼(木制的)。出牌楼过了太平河为一个大下坡,即东关坡。那时候年龄小,觉得城墙高大雄伟,非常有气势。有一年,我戴个银锁牌,走到东关城门那块,我把银锁牌的一个铃铃弄丢了,此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时,华县城的内城墙,即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华州知州王赞襄修的小县城,我们城外的人把内城叫“衙门前”。内城也设有四座城门,东门在城内村村委会东一百米下坡处,东南为西寨村;南门在南街进修学校北七、八十米,南门外是一条大沟;北门在咸中老校门(三门巷)北。一九五八年,华县各生产队开办集体食堂,在我住的药王桥生产队食堂开张的第一天,早饭是大米稀饭加馒头。当时刚要开饭,西关街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因为西关街离我村食堂四十来米,我们一群小孩顾不得吃饭,向街上跑去看热闹。只见一个红色巨物开过来,没见过啊!不知道啥东西,后来才知道是履带拖拉机,我们就一路跟着履带拖拉机走。那时到县城只有一条两三米的土路,鲜有人家。过了一完小(城关小学)不久,车和路就在一条一百米的斜沟里走。到内城西门跟前,是几十米石条铺的上坡路,过了城门的残迹,又是二、三十米的石条铺的上坡路,当时看坡挺徒的,现在想有25——30度。整个进城门的坡是西北斜向东南方向,进了城一条不宽的街道有二百来米吧!拖拉机开进县政府后,我们就回家了。
明城墙内总体说来北部低,城内陆势造成北部积水,另一个可能是城墙排水设施不到位。我们这一带四十岁以上的人都记得,在城内西北角那时有一片很大的湿地,我们叫“大街涝池”,里边养鱼种莲菜。小时我们二、三个小孩一伙,去那里偷折莲籽吃,有时也去洗澡、抓鱼。唯一看不懂的是那条排水渠,本人实在记忆不起来了,看图判断,是从潘陈村那里开口引水,从西罗村排入晋公渠。
晋公渠在我儿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条渠发源于李庄和三溪中间的夹槽地带,那时候那一带地下水特丰盛,属于湿地,有不少的稻田和莲菜池,被称为“鱼米之乡”。水从那里流出后,直奔民间传说的一柏一石一眼桥(101眼桥)。晋公渠从杨巷村口折向东北后,沿大路北西关街口流向温巷北,至老兽医站掉头向北流去。

《重修华县县志稿》插图
晋公渠水流较大,可灌盖大片土地,街道的妇女经常成群结队的到这里洗衣服,小孩夏天到这里洗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气侯变化,地下水下降,水源消失,加上学大寨平整土地,晋公河也就寿终正寑,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记得小时候有天中午,我割草回家,沿河边小路走,看见河里有鱼,我就脱鞋下去捉,因水势太大,没有捉到鱼,我只好上来提起鞋和笼光脚往回走。大太阳下,路晒的白光白光的,有个行人走过来后说:“娃!脚烂了!”我回头一看,一串血印,我一下坐在地上起不来了。脚被河里瓷瓦划了个大口子,直淌血。后来还是让人捎话给我妈,把我背回去的。至今我的脚板下还有个长长的伤疤。
晋公河流到黄河村那块,折头向东穿村而过,这个村黄姓人家占多数,河又穿村而过,所以人称黄河村。村中那条东西大路,正是原来的河床。一直流到小黄河那里,折向东北方向流去,图中的竹园村,就是小黄河,老一代人叫竹园河。我外婆家就在晋公河拐弯的地方,晋公河从我外婆家山墙外流过。在外婆家的门前、山墙外河边栽了十好几棵枣树,粗的都有七、八十年树龄。我们幼年时常在外婆家打枣,好多枣掉到河里被水冲走了。那时听说,晋公河一直流到下庙车堡那入了渭河。
图中的张村即为现在的张场村,位置标的偏西了。潘村,陈村肯定就是现在的潘陈村了,西罗村位置未变。
看图谝华州,昔日的沧桑,今天的变迁,天地回转,物是人非。社会正大踏步的走向来来,而且是日新月异。越来越美丽的华州在等待着后人们用双手去创造,请乡党们励志前行,不忘初心,不负后人。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张发虎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