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作家 • 散文】秋 语/书香流芳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1-01-12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书    香    流    芳

秋   语重庆

母亲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读书,是她一生的爱好。她最喜欢的宝物不是金银手镯,也不是绫罗绸缎,而是一件书香氤氲的书橱。

这是一件古香古色的红木书橱,上面雕刻的小鸟、花草栩栩如生,依旧能照出人影的“中国红”漆散发出幽幽的暗香。这件书橱的由来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出身书香门弟的曾外祖父赴四川阆中科考中得举人。亲戚、乡邻们纷纷赶来朝贺。曾外祖父欣喜不已!当着众人的面,亲手将红绸挂满书橱,以示对书橱的“嘉奖”。曾外祖父认为书橱陪伴他40年,今日能考取功名,书橱亦是“有功之臣”。从此,曾外祖父将书橱视为传家宝。他的爱女—一我的外婆出嫁时,红书橱成了最体面的嫁妆。再后来,有了我母亲,外婆吩咐家人将书橱搬进母亲的书房,它伴随母亲念完私塾、女子中学,最后又成了母亲的嫁妆。

母亲对红书橱备加珍爱。无论家搬到哪里,她总是把书橱搁放在她的床头,既便于取书,又可近距离地抚摸书橱,母亲对书橱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红书橱历经百年沧桑,依然光亮照人,这得益于几代主人对它精心的呵护。小时候,我常看到母亲用柔软的丝绸布沾着清茶轻轻擦拭书橱,直到一尘不染,她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应当好好爱惜。长大以后,母亲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别看这个书橱不会呼吸,它可是有生命的哟,两代主人一个个都走了,它却活到了今天,再过一百年哪,它就是老古董咯。

在母亲小时候,红书橱里有藏书上千卷,那些书都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几代人都曾经阅读过。只可惜,许多书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破损得面目全非。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书橱里仅剩下六十余本书了。且一半是古典小说,如《红搂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封神榜》……还有母亲儿时念过的《三字经》、《女儿经》、《弟子规》。这些书全是旧版印刷,竖行、繁体字、泛黄的纸张,无不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母亲告诉我,这些书是她少女时代的最爱。天天天坐在书房里,接受书香氤氲的熏染,年仅十六岁的母亲巳是满腹经文的书香小姐了。

母亲一辈子都喜欢看书,且记忆力特好。五十年代未,她在闲暇之余,重新阅读了《红楼梦》、《聊斋志异》、《封神榜》,并能八九不离十地讲出书里的故事。那时,家住重庆老城区,每当盛夏之夜,一条街都铺满了凉板、凉席,上面躺满了乘凉的邻居。母亲见人多、热闹,便挤进人堆里,向邻里们讲起了书里的故事,想不到,大家都爱听。从那以后,讲故事成了母亲的业余爱好,居然坚持了好多年。

我和弟弟上学后,母亲开始教我们念《三字经》。她拖着长调,摇头晃脑,活脱脱一个私塾老先生。见母亲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和弟弟都忍俊不禁地笑了。母亲却恼了:“你们别小看了这两本书,它是教育家孔子先生留给后人的传世之作,它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行事的道理,你们不但要读,还要懂得其中的含义,并要照着去做。”从此,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敬畏,再也不敢偷懒,认真地跟着母亲读完了《三字经》。书中那些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如一粒粒种子,从此植入了我幼小的心灵。

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对书橱里的古典小说萌生了阅读欲望。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开始读《红楼梦》。我只知道这是名著,是大人看的书,却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背着母亲偷偷阅读。书中无处不在的爱情描述,让懵懂中的我感到脸红心跳。其实,年仅十二岁的我怎么可能读懂《红楼梦》呢?既是成年后再次捧起这本书,也是雾里看花。然而,当花季少女遇见《红楼梦》无疑是一场美丽的邂逅。从此,打开了我心灵的一扇窗,初闻书香芬芳,领略到了阅读之快乐。

有一天,母亲发现我在看《红楼梦》,从我手里夺过书,郑重地说:“你还小,不能看这本书,等你长大了再看不迟。”当时,我对母亲的做法疑惑不解。长大后才明白,生于封建时代的母亲,对尚未成年的女儿看爱情书籍是绝对忌讳的。

上中学后,一批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红书橱里又多了两本书—《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母亲说这是两本上乘之作,特意为你买的,一定要认真阅读。母亲一直在引导我,读万卷书,做个书香女子。从此我迷上了红色经典,从学校的图书室陆续借回十几本长篇小说,如《红岩》、《苦菜花》、《红旗谱》、《三家巷》等。这些红色经典以不朽的文学艺术魅力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它们对我而言,如同一盏明灯,一直照耀着我的生命旅程。

文革期间,母亲担心“破四旧”会毁了红书橱和古典书籍,但又苦于书橱无处藏身,只得将它蒙上一块白布,再罩上漂亮的印花塑料布,以掩人耳目。然后又挑出十几本被定为“大毒草”的古典小说捆成包,辗转百里,送到乡下的远房亲戚家。这些书最后也难逃噩运。

1969年的初冬,我即将赴大巴山插队,想带走那捆书。万万没有想到,藏在亲戚家小阁楼的那捆书竟被可恶的耗子咬成碎片做了窝。望着一堆惨不忍睹的碎纸片,我欲哭无泪,母亲颤颤巍巍地捧起一把纸片,老泪纵横,她颤抖着将纸片抛出窗外,伤心地说:“这些书跟了我大半辈子,我却没有保护好它们”。这一幕,令我刻骨铭心。多年后,我特意从书店买回当年那些书的精装版,以弥补母亲的终身遗憾。

25岁那年,母亲因病故去。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我在红书橱里的一本旧书——《容斋随笔》里,看到了母亲写下的一段话:吾一生与书为伴,乐哉!足矣。愿吾儿继承习文之家风,勤勉、励志,做有用之才。这分明是母亲在冥冥之中留给儿女的遗嘱呀。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透过字里行间,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光阴荏苒,母亲的红书橱已伴随我度过了大半辈子。它就像一个百年神话,承载着一个家族的文化梦想,见证了四代人默默地孜孜不倦地传承一种人文精神一一将华夏历史文化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

秋语,女,重庆市沙坪坝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四川大巴山插队、教书。后来调到某央企工作,先后做过文秘、宣传干事、经济师。有上百篇散文、短篇小说散见市级、省级报刊和网络平台。已出版25万字的散文集《远山的红杜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