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全景透析与2021年备考实操策略

 木香草堂 2021-01-12
豆党锋

2020年的10套作文试题,依托具体的写作情境,坚持“四层四翼”的命题原则,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之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學”的核心功能,硬核回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命题,从而使试题呈现出“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推动高考改革平稳落地”的显著特点。

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全景透析与2021年备考实操策略

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全景透析

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依托具体情境

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巧设情境是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试题的显著特征,考题以此来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目标。

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依托个人体验情境,要求考生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选择一位感触最深的人物来写读后感,至于考生对哪一位人物感触最深,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道题考查了考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与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依托社会生活情境,引导考生树立奉献意识、责任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

新课标全国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依托学科认知情境,贯彻“大语文”观,引导考生从生活中学习如何处理“我”与“他人”“世界”之间的关系。

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

(1)引导考生肩负时代使命

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引导考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青春奉献意识、家国天下意识等。上海卷“转折”虽说只给了两句话,但写作的指向却是引导考生对“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进行思考,当然,思考的结果不言而喻——人们不会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2)引导考生增强文化自信

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引导考生感受中华文化中包容、尊重、知人、用人等的强大力量。全国新高考卷“带你走近_________”,立足考生的文化积淀,引导考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文化的多彩之美。

(3)引导考生讲好中国故事

天津卷“中国面孔”,材料中的“中国面孔”有忧国忧民的大文豪,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有穿街走巷的外卖小哥,还有“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这一张张面孔上写着家国天下,写着责任担当,写着天下大同……他们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显然,未来更多的中国故事更需要“你”“我”继续向世界讲述。

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突出四层四翼

(1)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必备知识

无论是对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与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材料中有关文言词语的理解,还是对全国新高考卷“带你走近_________”题目的补充,都要求考生在写作前必须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才能完成写作。

关键能力

新課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与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分别要求考生写发言稿、演讲稿,充分考查了考生的逻辑说理能力;新课标全国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要求考生以“画好像”为核心概念由此及彼、由实到虚展开联想,充分考查了考生的联想与推理能力;上海卷“转折”与全国新高考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充分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学科素养

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与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新课标全国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分别要求考生写发言稿、读后感、演讲稿、一封信,充分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之学科素养;上海卷“转折”与浙江卷“落差或错位”、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分别要求考生思考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体与集体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考查了考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之学科素养;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与天津卷“中国面孔”试题材料涉及传统文化,引导考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考查了考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之学科素养;全国新高考卷“带你走近_________”,引导考生关注山川自然之美,充分考查了考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之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

全国新高考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和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都聚焦“新冠疫情”,把考生带入全球抗疫的伟大进程之中,引导考生从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性灾难,进而思考人类的明天,试题要求考生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导考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2)回答了高考“怎么考”的问题

基础性

纵观10套作文试题,试题材料的选取可谓贴近考生实际,如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试题材料来源于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试题材料来源于抗疫生活。同时,在审题立意方法上,大多数试题考生只要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就可准确审题,如上海卷立意的关键词是“转折”与“无能为力”、天津卷立意的关键词是“中国面孔”等。另外,新课标全国卷与新课标全国卷等在写作要求中直接给出了写作主题。

综合性

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以发言稿为写作形式,以读后感为写作核心,同时兼顾对比较权衡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考查;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试题内涵既以史为鉴,回归传统,审视个体自身,又观照当下,关注人类,着眼个体与人类的长足发展,对考生的中外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同时又将其与演讲稿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试题的综合性。

应用性

《(2020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定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写作则是其应用性的集中体现。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与新课标全国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新课标全国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分别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采用发言稿、演讲稿、书信等特定的应用性文体来完成写作任务。

创新性

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将发言稿、读后感、比较权衡有机结合,同时试题虽取材于传统文化,但引导考生观照的是当下,可谓“旧瓶装新酒”,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推动高考改革平稳落地

稳字当头,守正创新

(1)稳字当头

2020年的10套作文试题基本上延续了2019年的命题理念,也保持了2019年试题的难度及风格。如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要求写演讲稿,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要求写发言稿;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要求写演讲稿,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继续要求写演讲稿;2019年上海卷与浙江卷思辨性较强,2020年上海卷与浙江卷继续考查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2)守正创新

全国新高考卷“带你走近_________”,要求写一篇主持词,直接对接《(2020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全国卷“读书交流会发言稿”落实了《(2020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整本书阅读之教育改革之理念。这些试题均逐步将《(2020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及新高考理念落到实处,体现了命题的守正创新。


2021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展望与备考实操策略

继续落实立德树人

具体表现为:继续鼓励考生关注社会焦点事件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典型事件、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参与的国际重大事件等,引导考生树立家国认同、国际理解意识,增强考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及关注人类发展的格局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人类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备考实操策略:紧扣“核心价值”备考,引导考生关注官方媒体时事新闻、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如关注《人民日报》《新闻周刊》《新闻1+1 》《焦点访谈》,阅读《史记》《乡土中国》《杜甫传》等。然后要求考生挖掘这些社会热点背后的时代性话题,加强时评写作训练,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等。


继续关注综合素养

具体表现为:继续打击套作,鼓励考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教材,综合考查考生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四大语文学科素养”。

备考实操策略: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备考,注重“双基”训练。所谓“双基”就是考生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和基本表达、写作能力。从目前的命题趋势来看,各套试题均在“淡化”审题,而着重考查考生的“双基”能力。考生可从几个方面提升“双基”能力。紧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四大语文学科素养”做系列化、读写一体化的训练; 征订一本专业的作文辅导刊物;开辟每周一期的墙上语文园地;开展课前10分钟朗诵或课前3分钟演讲;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及读书交流会。


继续推进教育改革

具体表现为:继续贯彻反押题的命题理念,让试题既能引导教学,又能有效防止宿构。

备考实操策略: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及《(2020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备考,着重突出试题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具体操作是,作文训练不是围绕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做“复制性训练”,而是要在上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2020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做一些合理性的、前瞻性的、创新性的“变通性训练”。同时可以有所侧重地去训练某个热点试题类型,如任务驱动型作文,但又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热点试题类型,应对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基础性题型做全面训练,并对有可能出现的“融合性”新题型进行大胆预测。


继续服务选拔人才

具体表现为:试题会继续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但写什么与不写什么,在这取舍之间来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备考实操策略:紧扣“关键能力”备考,注重提升文章的内在思维品质。具体操作是,以“四大语文学科素养”中的思维品质发展与提升为纲,做系统化的思维训练,如对哲学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思维训练,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個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考生多写时评文,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与联想思维;考生可参与《奇葩说》话题的讨论,以锻炼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创新思维。


继续强化情境设置

具体表现为:情境是高考试题所要考查的内容及能力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未来的命题中,试题所设置的情境会更贴近考生、贴近现实,也更复杂,当然,写作指令也会越来越多,以突出语文的工具性,有可能会将更多的应用文如辩论词、倡议书、自荐书、解说词等融入写作指令中。

备考实操策略:紧扣“情境设置”备考,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具体操作是,考生要反思自我、观察生活、加强学科认知,日常要特意地去创设一些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更要依托这些情境与问题对实用类文体进行写作训练,如介绍信、序言、贺词、欢迎词、开幕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