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节目主持人不必非得播音腔

 光明在前dkytwa 2021-01-13

【摘 要】这篇文章对当今多媒体形式并存状态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形成的主持风格进行了探讨,分三点对作者论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说明。

【关键词】语言状态;播讲习惯;主持立场

我们身处一个追求速度和外延的时代。高速互联网下形态各异的媒体终端已经逐渐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多样化渠道,和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瓜分“江山”。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被动地接受着这种现实。新媒体不断涌入公众视线,大势不可挡,而作为传统媒体的灵魂——“人本资源”,尤其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时刻面临被选择被替换被遗忘的风险。

近年来,私家车群体的高调崛起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广播。虽然我们也要考虑5G技术的放开对音频产品的播放平台限制变小,再次对广播市场份额发起冲击,但传统媒体既然没有淡出江湖,就要采取一切手段力求站稳自己的地盘,并借势而行,争取新的战场。

今天我们来说说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新形势下应该是什么样的主持状态存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获得更多受众青睐的基础要素,包括精准的受众定位和选题确定,新闻素材的制作整合,独特的节目呈现形式等,但连接起这些所有环节的重中之重,在于主持人。主持人的积极状态可以带动节目中的其他参与个体,如评论员、观察员、当事人、记者,伴着渠道广泛的图表、音视频的大屏、触摸屏和虚拟技术支持的动态展现,达到把新闻讲透、讲深、讲全的效果。

如今,无论信息如何泛滥,大众还是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标志性声音对权威、独家、多元观点内容的个性化解读,在愈发“百态”林立的观点表达中,新闻主持人的态度把握和主持语态的调整,对一档节目的生存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受众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对传统播音腔的“审美疲劳”,此腔调一起,受众可能会自觉关闭感知通道。

那么,作为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应该何去何从呢?从进入科班院校开始,准播音员主持人接受的就是要“字正腔圆”“上声去声”等传统概念,如果有实践机会还好,如果脱离了一线采编播,没有实习的机会,这些选手如何“武装”登场,面对广大受众,的确是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新闻主持人不必非得播音腔。暂分三点分述:

一、贴近民生的语言状态

民生新闻是一种“态度”。这份“态度”体现在新闻选题上,体现在新闻素材的链接上,更体现在主持人的播报上。用通俗一点儿的话来说,就是主持人需要“说人话”——讲百姓能听懂的话,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照本宣科的习惯,掌握贴近民生的语言。这种状态是做新闻的一种底蕴、一种理念,如果不经历几年一线的历练,很少有主持人能做到这一点——不说大话套话,把受众的忧喜当成自家的大事,替民分忧,为民解困。

新闻节目是众多节目样态中特殊的存在,既要有党的新闻纪律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也要有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同时,还有技术上的六要素必须满足。一条新闻的宗旨、意志在主持人个性化和贴近性的话语、情态间生动体现和自然流露,在与受众或采访对象的交谈中,主持人要开诚布公、坦然作答、娓娓诉说、耐心倾听、真诚交流,把受众当作邻里乡亲、贴心朋友,这便是新闻主持人的民生语态。

二、生动鲜明的播讲习惯

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所能让受众联想到的现象与人物,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受众就会选择各自的利益角度去看待、描述,在理解消化的过程中受众会不自觉地进行变化性传播,再度传播或多或少地会偏离事实真相。作为党管理的新闻媒体,立足不变的一点,就是时刻提高警惕,严守新闻纪律,时刻保持清醒的态度,从记者到主持人到导播,都应该同频。在这里,除了节目素材要充分还原事件真相之外,另外一个操盘手,就是主持人。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精准把握,包括理清思路,在有限的时间段中用尽可能简单扼要的语言描述新闻真实内核。在具体的日常播出节目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新闻,这个时候,尊重专业,邀请权威人士解读,做生动细致的“课前准备”,就显得相当重要。主持人如果一味地照搬数据,卖弄字眼儿,那么受众就会不自觉地抵触接受来自主持人的信息,这样的播报方式给人一种照本宣科、教条应对的体验感,长此以往,这个主持人的新闻传播价值就无法体现了。所以,新闻主持人在对信息量大且需要不断扩充外延的新闻播报上,就更不能用播音腔。

三、权威精准的主持立场

新闻主持人的权威能量体现,往往不在于话语权的独自享用,而在于对新闻节奏的一种把握。新闻节目一般有两种方式——独播和对播。独播的节目,主持人灵活性相对大一些,可以根据事件要素控制语音语调、逻辑重音等,让处于伴随收听的受众将注意力集中在节目身上。刚要溜号,就在瞬间又被主持人的语音状态带回;对播的节目,比如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互成搭档,还配备有观察员、评论员、记者等,这种有对象感的节目,主持人就要用自己的独特立场把话语权交给最有分量的人,或是调动最能掌握话语权的人去争夺发言的“C位”,在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的交锋中,完成意见的林立、观点的凸显。在一些话题的播报和问题的解析中,主持人一定要摒弃播音腔,要从受众真正关心的角度出发,把自己想象成是这个新闻事件中的一员,拿出自己的“我尊重权威——我与权威进行的是平等对话——我可以接纳不同观点——我渴望权威态度”,这是基础交流的顺序体现,穿针引线地把话题阐明,让受众有充分思考和回应的时间,主持人驾控的无障碍沟通才能让节目的氛围宽松活跃,主持人丰富多元生动的表达、颇具张力的语音语调,甚至对多媒体手段的花样应用都可以为节目增光添色。必要时,主持人甚至可以出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让受众觉得真实可信。

如今,是一个倡导个性的时代。主持人,尤其是名主持人,绝对可以成为一档节目的代言人和窗口,甚至是一个地方媒体的标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作为党的喉舌,重要的宣传单位,我们广播电视人一定要在遵守新闻传播纪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摒弃传统守旧的播音腔,用独到、幽默、自然的语态将新闻传递,用扎实、精准、稳健的基本功结合不断丰盈起来的多方面知识架构去“揉面团”,达到“多效合一””N管齐下”,这样才可以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关注,才能在竞争的波浪中不被碾压,拥有自己不败的战场,进而开发出更值得坚守的高地。

   ☻   

本文内容来源:记者摇篮 2019年5期,作者:于悦(沈阳广播电视台),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