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怀伟人(9) 乞丐游学见世面

 闹市孤猴 2021-01-13

毛泽东当乞丐游学传奇经历


                      毛泽东13岁辍学 《盛世危言》激起他恢复学业的愿望

  1906年,毛泽东刚满13岁,就辍学在家,帮助父亲料理农活。然而,繁重的田间劳动并没有磨灭少年毛泽东的读书意志。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便悄悄从床上爬起来,关闭窗户,点上油灯,偷偷阅读他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在浩瀚的书海里,其中有一本书深深地吸引着毛泽东,并令他终身难忘,这就是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这也是他阅读的第一本讨论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阅后深受启发。

  他说:“《盛世危言》激起了我恢复学业的愿望。同时,对地里的劳动也感到厌倦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口角,最后我从家里出走。”争得了读书的自由。

  《盛世危言》是毛泽东的表兄文咏昌从湘棠阁那里借来的。毛泽东深爱这本书,特从表兄处借阅。至今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展室里,还能看到毛泽东当年的还书便条。这张便条是用毛笔写的:

  “咏昌先生: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抱歉之至,尚希原谅。泽东敬白。正月十一日。”

  这张便条现已成了珍贵文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少年毛泽东读书生活的一个缩影,和向表兄道歉的虔诚的态度。

  毛泽东学生时代当乞丐的传奇经历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在学生时代,勤奋地读书,这是一般人多少能办到的事,毛泽东与众不同的地方,便是不但勤于学习,而且讲究实践;不但善于读“死”的书本,而且善于读活的书本,即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不但要读有字书,而且要读无字书。这一方面是深受杨昌济的熏陶;另一方面也是受了顾炎武、颜习斋、王船山等的影响;后来则是受了《新青年》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在他有明确的为了改造中国的行动目标。他在当时已经领悟:知而不行,等于不知,只有实践才能产生真知,才能考察自己所知的究竟正确与否:如果不经过刻苦的锻炼,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预计到自己的将来,好比一艘远洋的航船,定将遇到无数险恶的风浪;光有一些书本知识,怎能应付这种命运?正如他在《讲堂录》中记下的:“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最注重的是当代的现实,用他笔记中的话即是,要“通今,读史必重近世”。

  青年毛泽东还极看重游学的作用。他在《讲堂录》上这样写道:

  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即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游者岂徒观览山水而已哉。当识得其名人巨子贤士大夫,所谓友天下之善士也。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这样一种观念:不游历名山大川,孤陋寡闻,是写不出大文章的。颜习斋和严复都强调要读无字之书,尤其颜习斋最反对闭门读死书的书呆子。这都对青年毛泽东有深刻的影响。1915年9月6日,毛泽东致萧子升的信中,谈到博学、通识之重要,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1917年暑假将要来临的时候,他同在楚怡小学当教员的好朋友萧子升商量,怎样度过漫长的假期。他们定出的度假计划是十分奇特的:去当叫化子(湖南方言:乞丐)!身上一个钱不带,去作长途旅行,靠着乞讨解决吃和住的问题。这样,从社会的最底层来看社会,来看人情世态,必定能够看到许多平日看不到的东西。旧时有穷苦的读书人或失业塾师,到处给大户商号送对联或恭维话,作游学先生,以解饥困,社会上叫作“打秋风”。这是穷秀才一种解决旅途生计的办法:每到一处,遇上商店或者住户,就写一副对联送去,接受一点馈赠。

      结果,1个多月“乞讨生活”的游学,没有花一文钱。他们走过许多市镇,经过更多的冷僻农村,一路了解农民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风俗人情。萧子升放不下架子,向人问路,都要先整整衣服,干咳两声,然后开腔;还只愿进大户人家。毛泽东却态度谦和,谈话亲切,愿意进小户人家,尤其热心于访贫问苦,同什么人都谈得来。这次“游学”,他们漫游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5个县,是一次大丰收,使毛泽东获得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据一师老同学的回忆,他曾将此次游历中一些有意义而有兴趣之事,写寄湖南通俗报发表。

  他们在旅途中写的“游学”笔记,第一师范同学好友争相传阅,称赞他们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这8个字,后来就一直成为朋友们对毛泽东的一种亲昵的赞誉。

  1920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出:要改造中国,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还要了解中国的现状;不仅要了解中国古今的思想文化,还要了解中国古今的政治经济制度。“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的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况,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人民是毛泽东心中的“上帝”。他相信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主人。所以他极重视同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从他们那里,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读无字的书,使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更加丰富了,生活更加充实了,终于使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毛泽东忆自学生活:就像牛进了邻人的菜园

  “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进了邻人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大口大口地拼命吃。”

  除了老师传业、授道、解惑外,自学也很重要。毛泽东懂得书本知识很有限,为了扩大知识面,他非常注重自学。

  省立图书馆是毛泽东风雨无阻去自学的地方。图书馆因为地处城郊,位置比较偏僻,所以十分清静,再加上这里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毛泽东喜欢上这里自学。

  馆内的藏书让毛泽东着迷,那里收集有各种中外书籍和报纸杂志。毛泽东后来回忆这一段自学生活时,曾经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进了邻人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大口大口地拼命吃。”

  每天早晨,毛泽东总是第一个来到图书馆。他找到一本书,坐下来一看就是一个上午。中午图书馆休息,毛泽东就拿上一本自带的书,到外面买两个包子或烧饼,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门前的台阶上,一边吃午餐一边读书。等到下午开门,他又第一个进来,到了晚上闭馆时,最后一个走的,又是毛泽东。无论天气阴晴,毛泽东总是风雨无阻地准时来到图书馆度过一整天。

  一天,省立图书馆的两位工作人员接待了惟一的一位读者——毛泽东。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图书管理员老金来提醒毛泽东:“润之,你真是废寝忘食呀!该吃中饭了。”

  毛泽东抱歉地说:“哎哟!忘记你们要休息了。”他想了一下,又说:“老金,我真舍不得放手,让我中午抓紧看完,下午还你,好吗?”

  “好。”老金爽快地说。

  毛泽东见老金同意了,高兴地一边站起身来一边说:“你关门,我到走廊上看,不妨碍你们中午休息。”

  老金一把拉住正要离开的毛泽东,他说:“这样冰天雪地,走廊上北风呼呼,哪里看得书哟!这样好了,你吃过中饭来找我,我给你安排个地方。”

  毛泽东笑着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馒头,说:“我带着饭呢。”

  看着这两个馒头老金感叹地说:“你抓得真紧啊!”

  毛泽东叹了一口气说:“没有法子呀!时间,太宝贵了,人世间的好书又有这样多!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为了给毛泽东提供更好的读书环境,老金领着毛泽东来到了图书馆后面的一间小屋,这里大概是图书馆的客房,一般的读者是不能入内的。从此,毛泽东中午有了一个特别安静的读书空间,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每天的阅读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半年内读过的书,比以往10年读过的还要多。

  l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起自己的这段自学生活时说:“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很多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在图书馆里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斯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在认真学习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地理的同时,也穿插阅读了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毛泽东的渊博知识就是从那时逐渐积累起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