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真正厉害的人,都敢做“无用”之事

 林的小雨 2023-06-16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图片

曾经的你
写毛主席的文章多了,我们常在后台收到这样一类问题:

为什么毛主席这么厉害?

他身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他做对了什么,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

其实,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大家想迫切了解的,是这个核心困惑: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厉害的人?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空很泛,但其实反映了人们存在的普遍焦虑:

读过一些书,见了一些人,感觉学到了不少,但似乎没啥效果,就放弃了,转而寻求新的解决之道,觉得不行,就又放弃了。

同时,还陷入一种误区,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厉害的人,肯定是他们掌握了某种灵丹妙药、制胜绝招,所以才能变得很厉害。

于是,就这样陷入一个负面循环,反复折腾,自己却还是没啥进步。

曾几何时,我便是如此。

为此看似耗费了大量精力,真正的收获却寥寥。

在深入了解了毛主席的故事后,我才逐渐意识到,想要变成真正厉害的人,其核心关键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

行动。

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当然,这行动绝不是盲目的,除了要有一定的想法认知做指导,还要敢于做些“无用”之事。

注意,这里的“无用”,不是真的指一无是处,而是指那些短期内看起来可能收效甚微,甚至在旁人觉得没啥实际效果,长期来看却大有裨益的事情。

毛主席,就是一个敢做“无用”之事的高手。

青年时期,他曾做过许多在外人看来“无用”的事情,短期内,并没有立刻兑换成现实的利益,但却随着时间的积累沉淀,推移发展,愈到后来,愈体现出其宝贵的价值。

为其建立不朽功勋,实现中国革命胜利,同时还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青年时期的毛主席,都做过哪些“无用”之事呢?

图片


1

青年毛泽东,曾做过许多在旁人看来“无用”之事。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3件,分别是:

退学自修;游学乞食;组建社团。

我们一件一件来看。

第一件,退学自修。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受到湖北军政府代表演讲的鼓舞,毛泽东从湘乡驻省中学退学,投入长沙革命军,当了一名列兵。

或许,在那时的他看来,投笔从戎,就是支持革命的最好方式。

不过,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宣告独立了。

和许多人一样,毛泽东觉得革命已经成功,无须参军,便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

他在军队待了半年,现在,又到了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上。

毛泽东在报纸上浏览着招生广告,像警察学校、法律管理学校、商业中专,甚至还有一所肥皂学校,都曾在他考虑范围之内,但觉得不很合适,便作罢。

思来想去,他选择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1913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考入这所学校。

没想到,他在这所学校待了半年,就又离开了。

理由很简单:

毛泽东认为校规太过刻板,课程有限,满足不了自己的求知欲,在学校读书不如自学,所以退学了。

他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每天清晨,图书馆刚开门,毛泽东就已“恭候多时”,直到晚上闭馆,才离开。

中午饿了,便买一块饼或包子充饥,旁的时间,就趴在桌上如饥似渴的阅读,“像牛进菜园一样”,手里捧一本,旁边还堆着一大摞:

像现代西方历史、地理、小说、中国诗歌和希腊神话,像亚当·斯密、赫伯特·斯宾塞、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达尔文、卢梭、孟德斯鸠的主要著作,他都有所涉及,并有所思考。

他还曾在图书馆看到一张世界地图,第一次了解到世界之大,中国之大,自我之渺小。

图片

因为种种原因,毛泽东退学在图书馆自修,只有半年。

这半年时光,对于旁人来看,更像是不务正业,“虚度光阴”,但对于毛泽东来说,却收获满满。

第二件,游学乞食。

这件事,发生在退学自修之后。

毛泽东考进了湖南一师。

认真上课之余,毛泽东常携二三好友,游学乞食。

这也叫打秋风,指的是:

穷知识分子靠作诗写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糊口吃饭的钱,如同乞丐一般。

遑论什么尊严了。

但毛泽东似乎并不介意。

1917年暑期,他和好友萧子升,一人一把雨伞,一个挎包,带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笔墨纸砚,就外出游学打秋风了。

他和好友身无分文,却在一个月时间内,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湖南长沙、宁乡、安化、益阳等地,一路上结交了各色人等,如农民、船工、财主、县长等,还写了许多笔记。

类似的经历,他还和蔡和森尝试过,在洞庭湖畔游历,历时半个多月。

在一些朋友看来,毛泽东这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或多或少,有些揶揄开玩笑的味道在里头。

但毛泽东不以为意。

在他看来,游学其实是在磨炼自己的脸皮,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是他制定的庞大自修计划中的一部分。

图片

没错,虽然之前在图书馆的半年自修被迫停止了,但毛泽东并未就此放弃,相反,在湖南一师的5年时光,又接续了起来。

除了游学乞食,毛泽东还将一些体育锻炼项目纳入自修计划。

比如登山,还有大家熟知的游泳。

为了体会《尚书》里所说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境界,他甚至趁着夏夜,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一个人爬到岳麓山顶,又回来。

在常人看来,这种行为完全是不可理解的,也不敢去尝试,但毛泽东却乐在其中,早早就体现出了一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气神。

不少人称他为“毛奇”,恰如其分。

图片

第三件,组建社团。

在毛泽东行将从湖南一师毕业的时候,他聚集一些志趣相投的同学,做了一件事:

组建社团。

名字叫新民学会。

组建社团的逻辑,类似今天在互联网做线上社群,比如2022年底,我们栩然团队,发起了修远读书会,时隔半年,已有4438人加入了。

其宗旨很明确,就是希望聚集一批爱读书的朋友,互相学习探讨,共同成长进步。

毕竟,一个人走得可能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图片

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新民学会不能依托线上实时交流互动,一般只能在线下进行,远程交流则以书信为主。

看起来不很方便,但却丝毫不影响这个社群的质量、参与度、活跃度。

可见,决定一个社群好坏的,跟技术关系可能不大,关键在于:

这个社群里,有没有一群共同努力向上的人。

幸运的是,我们组建的修远读书会如此,毛主席当年和朋友们组建的新民学会,亦如此。

以上3件事,贯穿了毛泽东的青年时期。

看似“无用”,实则让他产生了积极正向的改变,为他后来的种种发展,打下来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有哪些改变呢?


2

第一,毛泽东通过退学自修,构建完善了知识体系,加深了对事物的认知,让自己的思想更成熟,比别人看得更深更远。

选择退学自修,其实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的事情。

尤其在当时的年代,读书上学的机会本就不多,毛泽东却不落于唯学历论的窠臼,敢于独立思考,跳出束缚,选择去图书馆自修,勇气可嘉。

因为足够自律,好奇心旺盛,时间充足,又善于独立思考,毛泽东的半年图书馆自修时光很充实。

他的大脑,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来自四面八方先进知识的大洗礼,完善了知识体系,重塑了自我认知,掌握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自然比一般人看得更深更远,战略高度,也非常人所能企及。

这种行为,虽然看起来可能有些冲动,对于许多人来说,也不很可取,但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

如果你在某个环境下,比如学校、公司、体制内等,觉得成长空间有限,一时间又没办法立刻跳出,那么,并不是就此选择躺平摆烂,而是有意识地挤出时间,做些自己真正喜欢且擅长的事情,不断积累沉淀,待实力增强,再考虑跳出当前环境,寻求新的可能性。

第二,通过游学乞食,还有一系列的锻炼项目,接受了社会历练,培养了调查研究的好习惯,为日后革命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相比第一点,第二点其实更难做到。

毕竟,人性趋利避害,敢于放下脸皮,走出校门,早早接受社会毒打,是种逆人性的行为,会让许多人产生极度不爽,进而退回舒适区,不愿再走出半步。

现在社会上一些躺平族、啃老族,其实大多如此。

他们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失望,觉得一切都是社会的错,自己没有被温柔以待,情愿躲进软弱的壳中,不可自拔。

但社会就是现实且残酷的。

如果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承认这一点,不要总想着妄图立刻改变社会种种不公,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从改变自己做起,一点点积攒实力,扩大影响,进而有能力创造社会价值,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正解。

伟大如毛主席,其实也是这么一路走来的。

图片

第三,通过组建社团,聚集志同道合之人,让自己收获了更多资源机会,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为日后建党,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组建社团,听起来很容易,不就是拉一帮人,定个规矩,就OK了么。

其实并非如此,这些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社团,其实在于社团中的人,是否志趣相投,志同道合。

同时,还有后续的运营管理,交流互动,需要专人来维系和引导,不然,就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

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少所谓社团,其实就是一个徒有其名的空壳,与新民学会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想做好一个社团,其实毛主席组织新民学会的经历 十分值得参考,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了。

简单来说,青年毛泽东通过做些“无用”之事,至少产生了3个改变:

提升了事物认知;
看清了社会真相;
聚集了许多同志。

图片


3

通过了解毛主席青年时期的故事,我们知道了他身上的3点改变,同时,也认识到:

想成为真正厉害的人,要敢于做“无用”之事。

但这个观点,并不是一个教条,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为了做而做,而是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树立明确的目标。

基于这个目标,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可以用SWOT分析法进行。

也即:

S:优势(strengths);

W:劣势 (weaknesses);

O:机会 (opportunities);

T:威胁 (threats)。


图片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对自我清晰的认识,我们进一步倒推,现在需要做哪些事。

什么是短期看起来有用,长期发展毫无前途的事?

什么是短期看起来无用,长期发展大有裨益的事?

想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对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分类。

也就更有底气、把握去做那些看起来“无用”的事。

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有超强的执行力。

就像《增长的本质》里说得那样:

“把时间和信念投入到能够长期产生价值的事上,尽力学习最有效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标准,遵循第一性原理,永远探求真理。”


不积极主动,不切实行动,不坚持到底,再多惊为天人的构想,落不了地,也都只是空谈云云,浮云耳耳,没有意义。

比如说读书。

很多人觉得读书很重要,但真正读进去,有收获的人,实则寥寥。

其实,大多数人的卡点,就在于刚开始三分钟热情,却因为难以看到及时反馈,便选择了早早放弃。

其实挺可惜的。

组建读书会社团,是个不错的方式,就像毛主席当年组建新民学会一样,聚集志同道合之人,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还是那句话: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不断强化巩固相互督促的闭环,做到阶段性总结,不断调整完善,最终实现认知和能力提升进步。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概念,叫:

飞轮效应。

指的是: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我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推,但每一圈的努力都被沉淀下来,形成势能,最终,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图片

吉姆·柯林斯在《飞轮效应》中,进一步解释说:

“大赢家都是将飞轮从十圈推到上亿圈,而不是那些启动飞轮后只推动了十圈,然后就开始寻找新飞轮的公司。

当你推动飞轮转到十圈时,应继续推到一百圈,然后继续推进,奔向一千、一万、百万甚至千万圈,永远不要停下,除非你慎重地考虑并真正决定放弃这个飞轮。

不论是坚决地退出还是孜孜不倦地优化,永远都不要忽视你的飞轮。每一圈你都需要创新和固守,就像第一次推动飞轮时那样充满热情,永不停歇,永葆动力。”


这也是成为高手的必经之路。

以上,是我从毛主席青年时期经历中所衍生出的一些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愿每一位对美好生活抱有热望,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朋友:

与长期主义者同行,与伟大格局观者同行,做时间的朋友。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