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玫瑰]1956年12月,毛主席突然问随从人员:“你们相信命吗?

 新用户40828904 2023-04-21 发布于福建
[玫瑰]1956年12月,毛主席突然问随从人员:“你们相信命吗?”大家愣住了,不解毛主席为什么这样问?原来这要从几十年前,毛主席向密印寺方丈的一次问道结缘说起。

时间回溯到1917年。

当时24岁的毛泽东正值风华正茂,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

一次,毛泽东听说有两个青年“走遍中国徒步游”快走到西藏边境了,顿时心生向往。他一直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很想出去走走看看。可他没钱,当时来这儿上学也是因为学校免学费且食宿费低。

没钱?!那也要去,说走就走!

暑假时,毛泽东和同学萧子升剃光了头发,光着脚穿着草鞋一身短褂,各带一把雨伞、各背一个小包,只装了几件随身换洗衣服和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宝,形同乞丐,外出游学了。

两人身无分文,每到一地,靠卖字写文作诗换钱糊口,一路“化缘”的“游学先生”就这样“穷游”了。

“东家,来了两个“打秋风”的,写了几个字…”

乡里的土财主,“拿几个钱打发了”

从学校出发,徒步遍游湖南五县,历时一个多月,之后,二人来到了沩山密印寺,这也是他们在宁乡游学的最后一站。

寺院隐逸在峰峦叠嶂间,辽阔天地伏笔万千绿意,桑竹清溪,宛若世外桃源。

二人来到密印寺,法一小和尚接待了他们。

“施主远道而来,皆是有缘人。”

果然名不虚传,连十五岁的小和尚都很有悟性。

安排他们吃饭住宿后,二人提出他们是特意拜访老方丈而来的。

可“要饭”是容易受人鄙视的。

小和尚看到他们风尘仆仆,破衣烂衫,一身要饭的打扮不愿通报,最后,架不住二人一直坚持,就把两人签名的一张拜帖送给方丈。

只见拜帖名字处,毛泽东一个字要占两三格,而萧一升一个格能写两个字。

写字者,写志也。毛泽东的字豪迈奔放,磅礴大气,健笔凌云志纵横,笔下有气吞山河的气势,老方丈被感染、被打动了,眼前为之一亮。

过了一会儿,两人被带到方丈前。

方丈端详着来客,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腹有诗书气自华,虽衣着褴褛,难掩沉静儒雅,眉宇间英气逼人。

方丈睿智高深,慧眼识英雄,他一下就认出了毛泽东。

在毛泽东的诧异中,方丈道也只笑答“见字如见人”,一语充满禅机。

第二天一早黑云压城大雨将至,方丈陪同他俩四处参观,参观结束时,天空竟拨云见日,艳阳高照,碧空如洗。

方丈观此祥瑞天相,深知来人不俗,就热情挽留他们住了几天,邀请毛泽东,前往客堂畅谈论道,长谈三日两晚。

这位得道高僧到底与二人谈了什么?让毛主席时隔多年,还念念不忘。

他们从众生皆苦,普渡众生,聊到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的古今废兴事,让毛泽东问道领悟到普渡众生即“救民于水火之中”。

辞行时,方丈对萧子升说,“这位施主,天生慧根,贫僧愿渡有缘人,你可遁入空门,来这山门出家。”

放着大好锦绣前程不奔,来这儿听晨钟暮鼓,彼时志得意满的萧子升只听听,笑着直摇头。

一入红尘深似海,从此家国是梦中。

方丈见他不为所动,便叹息不语。“不入空门,难归国门”萧子升不悦,也不太在意。

他又看着毛泽东说:“若论未来宗教之兴,信仰之源,皆由你而为”预见他将来大有见地,成就惊世伟业。
 
游学归来后,他们各行其道。多年后,两人因为政见不同而相对流泪,继而分道扬镳,从此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无论当时少年得志的萧子升,还是晚年流落乌拉圭,最后客死异乡的萧子升,不知会不会记起当年这一幕。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第一次穷游时正值青年,他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满怀崇高理想,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的壮丽事业中,最终实现了开天辟地的建国伟业。

初出茅庐,胸怀天下!你是否为毛主席的豪迈情怀而热血沸腾? 是否有毛主席当年穷游的勇气?

故人不在,而风骨长存。致敬伟大领袖!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