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论焚书,文人笔下记录的“书厄”事件,秦始皇玩的并不是最严重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1-01-14
再论焚书,文人笔下记录的“书厄”事件,秦始皇玩的并不是最严重

秦始皇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皇帝这个职业的开创者,本来就已经是历史上的最著名人士之一,最近又因《大秦赋》这部电视剧引发的余波,而更加出名,网络上关于他的评论,好坏都有,不管挺秦还是反秦,总归都能在争论中学到不少知识。

本文继续聊聊关于秦始皇引发的话题,选择的方向是焚书,秦始皇下达的这个指令一向被认为是对文化传承的严重摧残,也是攻击秦朝和秦始皇的有力武器之一,客观的说,不论古今,焚书也确实不是善政,不论目的为何。

不过,秦始皇的焚书,就结果而言,并没有达到对文化传承严重摧残的地步,他焚书的初衷,也并不是想和那几本书较劲,其目的是为了禁言,换成现代话语描述,焚书只是手段,最终是为了限制言论自由,至于书?焚不焚的,还真没所谓。

类似的手段,其实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屡见不鲜,并不是只有秦始皇搞过这个,他也不是焚书的开创者,在秦始皇之前和之后,都有过焚书的事例,只不过,秦始皇的这次比较有名罢了。本文也就秦始皇的焚书,以及历史上著名的其余焚书,做一个阐述。

一:秦始皇焚书,目的不在毁书,而是盯上了读书人和百姓的嘴巴‍

焚书的起因是当时担任博士的淳于越向秦始皇建议恢复分封制,理由是效仿商、周古制,认为这样能国祚长久,周朝毕竟有八百年嘛。而丞相李斯却强烈反对淳于越的谏言,认为不能以古论今,也不能允许他人私下讨论,并建议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在两人的争论中,认同了李斯的意见,于是,有了焚书。但焚书并不是以毁为主。首先,焚书限定了范围,其一是非秦国的史书,春秋至战国时期,秦国是被视为蛮夷之国的,各国史书对秦国的描述,大多是诋毁和讥讽,所以,要焚掉。

其二是《诗》《书》等百家语,读书人或百姓为什么能以古论今?依靠的就是这些古人记载言行和事例的古书,所以,李斯建议全焚掉,如果想学习相关的知识?李斯也说了办法:"以吏为师",秦朝的官吏会教什么知识和法规?法家和现行制度嘛。

但是,焚书并不等于毁灭,只不过是不允许民间传播,官方会完整地保存一套,不管是以前骂秦国的书,还是《诗》《书》等,都会有备份。因此,儒家大佬朱熹就比较客观地说过:"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

官方为何保存这些书?因为这些书还是有作用的,秦始皇只是怕民间借书中内容抨击朝政,并不等于他不知道知识的作用,也不懂得传承的重要,清朝文人刘大櫆就认为,秦始皇焚书,有愚民的意思,但他不会把自己也给愚了,书到底还是要留下。

而且,从李斯建议焚书时,提出的惩罚条款中,也可以看到,焚书只是次要,李斯提出:"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私下或公开谈论朝政、以古论今者,杀。而藏书者,仅仅是罚去修长城。

再论焚书,文人笔下记录的“书厄”事件,秦始皇玩的并不是最严重

由此可见,秦始皇和李斯也都知道,书是不可能全焚掉的,民间藏书者不知几何,哪能全部都找出烧掉?随便找个地方埋起来,就能瞒过官府。这两位朝政的制定者,是盯上全天下的读书人和老百姓的嘴巴了,焚书只是为了配合禁言而已。

重要的是,所有书籍在官府有完整备份,比民间保存的还完整,有朝一日,如果政策有变,还能重见天日。比如未来是扶苏继位,他是挺儒的,那么,这些书马上就能在官方的支持下,大量复制出来,传承不会断绝,只是取决于官府是用法家?用儒家?或用哪家学说而已。

即使是秦朝灭亡,继任的汉朝或他朝,也能根据官方的意愿,随意选择使用这些保存完整的典籍。可惜的是,刘邦进咸阳后,因为时间不够的缘故,萧何只抢出了部分书籍,其余的全部被后进入咸阳,且对秦朝恨之入骨的项羽给烧掉了,霸王名头再响亮,也只是武夫耳。

二:秦始皇不是唯一,历史上的焚书还有很多‍,且大多因为战乱‍

其实,早在秦始皇焚书之前,类似的典籍就多次被诸侯们烧掉。孟子就说过:"诸侯恶周礼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商鞅也曾要求秦孝公烧掉《诗》《书》,儒家学说及其崇尚的周礼,在大争之世,相当不受各国待见。所以,孔子和孟子努力一辈子,也都不如董仲舒给汉武帝的一篇上书。

再论焚书,文人笔下记录的“书厄”事件,秦始皇玩的并不是最严重

在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烧咸阳之后的各朝代,大凡战乱之时,各类书籍、典籍都是遭殃的一分子,隋朝文人牛弘和明朝文人胡应麟,就曾先后在他们著作《上表请开献书之路》《少室山房笔丛》中,总结了历代毁书的事例,被称为"书厄",大致内容从书中摘取如下:

  1. 秦朝初期:秦皇驭宇,下焚书之令。(清朝刘大櫆作《焚书令》言:"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
  2. 西汉末年: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
  3. 东汉末年:孝献移都(指董卓之乱),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载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
  4. 西晋末年:刘(曜)、石(勒)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
  5. 南北朝时期:周师入郢,萧绎(其父梁武帝萧衍灭齐时,曾纵兵烧书)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余卷,悉焚之于外城,所存十才一二。
  6. 隋朝末年:隋开皇之盛极矣,未几皆烬于广陵。
  7. 安史之乱:唐开元之盛极矣,俄顷悉灰于安史。
  8. 唐朝末年:肃、代二宗洊加鸠集,黄巢之乱复致荡然。
  9. 北宋末年:宋世图史一盛于庆历,再盛于宣和,而金人之祸成矣。
  10. 南宋末年:三盛于淳熙,四盛于嘉定,而元季之师至矣。

以上是隋朝人和明朝人陆续总结的,截止到明初时,包括秦始皇焚书在内,历史上发生的"书厄"事件,因为年代的原因,所以,明末农民起义时发生的同样的故事,他们无法记载,李自成们纵横大江南北十多年,以及进北京后,也发生过不少"书厄"的惨事。

再论焚书,文人笔下记录的“书厄”事件,秦始皇玩的并不是最严重

三:非战乱时的"书厄",清代连续四朝,持续一百多年的文字狱‍‍‍

《大秦赋》热播之前,还有一部翻拍的古装剧也曾占领热度一时,就是张一山主演的金庸武侠剧《鹿鼎记》,这部电视剧的原著小说,开篇就是清朝顺治年间发生的文字狱事件,庄廷鑨《明史》案,算是清朝文字狱案件中,最大,牵连也最广的案件。

清朝时发生的"书厄",即文字狱案件之所以专门用一个章节来说明,主要是因为持续事件长,影响力广泛,距离如今这个时代最接近,且和秦始皇焚书事件一样,是和平时期做出的,为了某种404的原因而发生的事例。

清朝入关后,自顺治皇帝起,历经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四朝共计一百四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在持续发动文字狱案件,保守估计,有超过二百多起相关案件,因言获罪的惩罚力度也远超暴秦,修长城是不用的,直接杀,诛连更是常态。

诸多案件无法逐一描述,太多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络上寻找相关内容。文字狱的同时,自然也是要焚书的,比秦始皇焚书更恶劣的就是,清朝不会保存焚掉的书,且对允许传播的古书中的内容大肆修改,然后重新传播于世。

比如,乾隆朝时期,由纪晓岚主持修纂的《四库全书》中,岳飞写的《满江红》中的诗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被改成"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诸如此类,清亡后,民国文人对此大肆批判,可惜,大多已经无可挽回。

清朝的文字狱案件到嘉庆皇帝时期,才逐渐消散,原因是,汉族士绅真正崛起,自乾隆宠臣和珅被嘉庆皇帝杀掉后,清朝的六部尚书已经全部由汉族官员担任,在朝政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晚清时更不必说,文字狱自然不可能再有,否则,太平天国时,清朝就该亡了。

以上,是包括秦始皇焚书在内的,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焚书事件,统称为"书厄",秦始皇焚书跟清朝文字狱一样,都是和平时期发生的事,相比起战乱时期发生的焚书事件,或许更遭骂,但秦始皇焚书的性质比清朝文字狱又相对柔和,至少,还知道保存原本以待传承。

不过,目的基本上是一样,都是为了禁止某些言论的传播,也就是限制言论自由,自然会被狠批。类似的事件也不仅仅是中国历史独有,外国历史上也一样,教廷对异端学说的打击力度也是相当大和残酷的,伽利略被囚禁至死,布鲁诺被活活烧死,都是比较著名的事例,好在,现代文明已经把这些不美好的事情杜绝了,网络互联之下,谁也无法限制谁了。#焚书#

推荐阅读:秦国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暴政和农民起义,对和错只有刘邦看懂了

从秦始皇到刘邦,因为分封制,发生过哪些事?哪些人因此而倒霉?

乾隆在编纂完《四库全书》后为何要提出“本朝无名臣”的说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