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道闲谈:老子与孔子关于水的哲学

 淋浴阳光书屋ch 2021-01-14

有一天,孟子的一个弟子徐子好奇的跑来问孟子:

“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孔子多次“水呀水呀”得赞叹水,水有什么好赞叹呢?

孟子回答他:

“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孟子说水从源头滚滚流出来,不论白天黑夜源源不断,不见停歇。它流到坑洼地带,就慢慢积攒成水坑、池塘、湖泊,等湖泊中水满便又继续往下游流去,最终汇入大海。

可如果是无源之水,比如七八月时候的大雨,虽然来势汹汹,一瞬间就把水沟积满,但用不了多久水沟就会干涸掉。

这其实与人的学问之道是一样的,不论是古代人谈的学问修养问题,还是当代这种分科之学,学习最怕“三板斧”,看起来学问水平还不错,其实肚子里是半瓶子晃荡。

或是纯粹为了撑面子,只学些糊弄人的皮毛本事,这都不是真正的治学精神。

真正的学习,应当如有源之水一样,有本有源,不骄不躁,长久不断的精进。遇到洼地就先填满,然后再继续流淌,把基础打得扎扎实实。

如此一来最终才能够汇入大海,实现广博宏大的局面。

所以孟子紧接着做了一个结论: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人们都爱听恭维自己的话,这是虚荣心的缘故,而且人们往往听着听着便昏了头,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斤两了。

孟子告诉我们,名声超过了自己的实力,这种情况君子是以之为耻的。

我们立身处世一定要注意,绝大多数恭维的话都是假的,听不得。

而恭维出来的虚名,尤其是高于自身真实实力的虚名更是要不得。

就比如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纸上谈兵谈的非常漂亮,讲理论大家都说不过他,结果便自认天下无敌。

可实际到了战场便全然慌了手脚,以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四十万人被杀,自己也中箭身亡。

这就叫“声闻过情”,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其实不光孔子赞叹水的品行,有一个人比孔子还喜欢水,那就是老子。

老子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站在儒家修身的角度讲我们要效法有源之水的源源不断,提出我们对自身学问修养的提升也应当如此。

而老子则是站在道家的角度讲这世间最大的善,就是水这种甘居下流、无私包容的品性。

古话讲“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水滋养万物,默默做着它能做到的一切,但从不自我彰显。

所以老子评价“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能够自甘下流,去默默承载包容一切的恶,这基本接近真正的道了。

而依循若水之善,老子给我们提出七大做人准则: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由心境的改变,到对外展现出滋养万物,信言正治的立身处世的态度,进而做到以水一样动静平常、与物无争的状态去调和万物,便犹如天道般似有似无却不乏妙用,无为而无不为了。

这是儒、道两家圣人在不同立场下对水的感悟,尽管两家学说看似观点并不相同,但其实其根源处二者是有着相似之处的。

比如后面孟子就提到: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几希就是很少的意思,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人那么少,正是因为一般人都往不同于禽兽的方向发展,而君子保留着禽兽的本质。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别扭,似乎在说君子就是禽兽,但其实并不是。

禽兽代表着动物,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物时刻都能保持本性,而人在后天侵染下基本都丧失了本性。

俗话讲“虎毒不食子”,老虎都知道不伤害自己的孩子,且禽兽一心只想吃饱肚子,绝对不会有恶意去残害别的生命,可人呢?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金钱名利,杀子、弑父、夺妻等等案例数不胜数。

如此来看大部分人还真的不如禽兽呢。

所以这句话孟子正是与前面所推崇回归“赤子之心”的主张相呼应。

人如果能保持本性,那么便如孟子所讲: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比如上古时期的圣人舜,他便从天地万物中找到规律,然后遵循规律去观察人伦世界,建立符合天地规律的人伦大道。

这种行为用道家的话讲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顺势而为的典范。

而孟子的总结是“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真正的仁义并不是人为创造的教条,而是符合天地义理的人伦大道。

圣人治理天下从不是“行仁义”,而是遵循大道自然使得“仁义行”。

所以,儒道不分家,其实儒道两家思想在根源上的精神是一致的。

这是一些读《孟子》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