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常败将军到名震天下,晚清名将冯子材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1-01-14

清朝晚期,当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纷纷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时候,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让自己的国力很快就被别人所超越。“落后就要挨打”,面对列强们的轮番骚扰和攻击,晚清统治者最初也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反击,可毕竟实力相差太大,屡战屡败的清政府很快就进入了一个不断战败——割地——赔款的恶性循环。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清廷也曾取得过部分战役的胜利,比如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击败列强舰队,左宗棠打败俄国势力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等等,这些都是晚清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亮点。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老将冯子材和他取得“镇南关大捷”背后的故事。

冯子材最早是反清组织“天地会”旗下的一个小头目,后来被清廷招安后才逐步成长为一位“威震一方”的名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冯子材早年的经历并不顺利——但凡他参加的战役,不管是防守还是攻坚,基本都失败了,一度被戏谑为“四不能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败将军。幸运的是,他虽然打了很多败仗,但每次都能大难不死,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失败”经验,为其后来的“反败为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先来说说他打的那些败仗,冯子材加入清军以后,面对的敌人便是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大平天国”军队。太平军两破江南大营时,冯子材都身处其中,几乎都差点全军覆灭(仅率几百亲兵侥幸逃脱),另外,他还曾两次被派去援助进攻六合(太平军驻守之地),结果也都以失败告终。曾国藩当时对他的评价是“尚能战”,意思就是说冯子材的打仗水平相当“一般”,后来曾国藩干脆不派他出战,而是只让他负责死守镇江城。

一直到天平天国逐渐走向衰败的时候,冯子材才终于在反攻中取得了一些战绩。天京陷落后,冯子材因功被赏穿黄马褂,封骑都尉世职。就这样,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冯子材被任命为广西提督(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在任的十八年期间曾三次出兵越南(当时还是清廷的藩属国)平叛,均取得了胜利,终于脱掉了“常败将军”的帽子。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廷在越南战场上被法国侵略者打得节节败退,决定重新启用当时已经赋闲在家的冯子材——年近七十的老将冯子材为了民族大义重新出山,被任命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统辖东路大军。

当时法国侵略军已经占领了中越边境的镇南关(现在的名字叫做友谊关),后因为兵力不足,补给困难,又不得不炸毁镇南关城墙及附近工事,退回越南。镇南关乃我国西南之门户,法国人也只是暂时放弃,清廷相信他们一定还会卷土重来,于是急调冯子材军前往防守。冯子材来到镇南关以后,立即着手加强防御工事,以防法军来犯。果不其然,仅一个月后,法军1000余人趁大雾偷袭镇南关,结果遭到了冯子材等人的痛击。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冯子材还率军乘胜攻克了文渊、谅山等失地,重伤了法军司令尼格里。法军战败消息传回国内,法国内部矛盾被迅速激化,茹费理内阁被迫倒台,中法战争以中国暂时取得胜利而告终。

前面说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国军民也曾击败列强舰队,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但不久后,英法两国持续增兵,一直从天津打进北京,咸丰皇帝仓皇出逃,圆明园也被付之一炬。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防止法国将战事进一步扩大,无能的清政府决定借机和法国议和,从而导致“法国不胜而胜”,轻松地获得了越南的宗主权。

当朝廷“罢战诏下”时,近七十岁的老将冯子材“挥涕不能已”,好不容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艰难取得的胜利,就这样被轻易葬送。所幸的是,中法议和签订的《中法新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既不割地也不赔款的停战协定(清廷只是失去了越南的宗主权),这就是冯子材等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结果,冯子材这个名字也由此名震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