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法战争中援越抗法的电邑人

 黄胜保 2022-08-25 发布于广东

中法战争中援越抗法的电邑人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法战争,电白县人黄广祥、岑云龙、杨如杏、蔡灼荣投军冯子材将军麾下,参加了保卫镇南关与收复谅山战役,为援越抗法立下了赫赫战功。

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坚炮巨舰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见清廷腐败无能,软弱可欺,纷纷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制造事端,挑起边疆危机,侵占中国领土。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法国发兵侵略安南(今越南),企图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法军攻占河内后,窥视中国云南,大战一触即发。安南历来为受中国保护的附属国,因此,中国军队应安南政府的邀请进驻安南。1883 年底,

法军突袭中国驻军,清军奋起还击,中法战争爆发。1884 年,法舰闯进福建马尾港,李鸿章严令福建水师不准备战。法舰乘机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1885年初,法军进攻越北谅山,清军仓皇逃回广西。清廷起用老将冯子材,镇守广西镇南关。当法军猛烈攻击镇南关时,冯子材率两

子身先士卒,麾师击退法军,乘胜收复谅山。

中越军民抗法战争取得了辉煌胜利,迫使法国内阁总辞职而倒台。可是,无能的清政府急忙派李鸿章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中法战争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以不胜而胜”结束。

电白的黄、岑、杨、蔡四人,参加了保卫镇南关和收复谅山战役。在收复谅山的战役中,清军兵将人人振奋,争先杀入敌阵,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岑云龙大呼杀敌,不幸被流弹击中胸腹,壮烈殉国。黄广祥为救护岑云龙,奋不顾身地连续挥刀劈死法夷3人后,也被弹伤左臂,但仍坚持背负岑云龙尸体,杀出敌阵。胜利后,杨如杏护送岑云龙灵柩归葬故里。

黄广祥,字五云,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电白县昌岱人,宋忠烈侯黄十九公第廿四代孙,与岑云龙、蔡灼荣等为世谊兄弟。黄广祥从小练武习文,18 岁便继承了其父的武功剑术,弓马娴熟,驰名乡里。中法战争胜利后,解甲归田。(黄五云公墓碑)说:“光绪九年,法夷入侵西域。公与世弟灼荣、云龙,背剑离家,千里从戎。投冯子才门中,鏖战谅山,左臂受伤,尚坚持破敌也。克复安南,奏凯荣归,乡人颂焉。痛恨清廷积弱,割地与法構和,自此公孤居乡梓,不入公庭”。53岁英年早逝,葬于双石岭东向。

杨如杏,号春坛,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电白南海霞里村人,为杨隆占第三子。杨如杏子杨锡禄,历任电白、化县县长。杨如杏从军门冯子材参预戎幕(参谋)。为人讲义气,诚信可嘉,不辞千里扶云龙灵柩归葬家乡。 杨如杏后任水东八堡局长,参议县务,颇有政绩。寿 68 岁,葬于炮台之原。《杨春坛公墓碑》记载:“公英姿绝众,容止玮伦。幼学书,投笔自顾,具定远之戎心,慕博望之边略。时法兰西入寇西鄙,公从冯将军子才,参与机幕,克复安南,以功奏擢广西巡检。旋友人岑云龙死于难,公薄轩冕之殊荣,笃盍簪之明谊,代携柩归,由是义勇播于群俗,誉望垂于乡邑。”黄广祥和杨如杏墓碑都简要地记载了抗法的历史功勋。

蔡灼荣,电白县林头上村人,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同治癸酉科拔贡,从冯子材安南抗法,参赞营务。著有诗集《深柳堂杂录》,中有《安南杂感》四首。小序云:

安南,天朝属国也。光绪九年,法人谋侵,朝廷遣将四出,帅师二十万救之,未获小胜。十年冬,复将冯宫保子才,关前隘,一战成功,国人颂焉。正思乘胜以扑灭全军,无何电旨议和,割地法人以求退兵。此三军所以负戟而长叹也。时予襄办宫保营务,所到地方,法人甫据即退,风景肃杀,因成七律以当采风。

其序言简要地叙述了法国发动侵越战争,中越军民战胜法军的史实。正当“国人颂焉”,而结果却是清廷“电旨”议和,不败而败。其时作者在冯子材营中参赞军务,因感慨而吟成七律四首:

其一:

关前山势碧云齐,地险原来隔粤西。

歧路几曾分蜀道,长途无处不天梯。

人民犹是衣冠异,城郭从同屋宇低。

宦署官衙均陋室,空言风俗尚雕题。

其二:

谅山省会称幽居,城内人家近子虚。

尺土不忘唐社稷,下民犹读汉诗书。

将军战绩埋铜鼓,巴里蛮歌唱木鱼。

见说东门风景好,西来一曲水盈渠。

其一前四句描述安南北部山川形势之险要,后四句描述民居官衙风貌,颇具时空特色。其二描述谅山城的人情风物与古迹,特别指出那里的土地历来附属于中国,民众读的是中国的诗书,诵唱的是中国的俚歌木鱼。还有汉伏波将军马援遗下的铜鼓等文物古迹。

其三:

三台西去号川湾,一水萦回四面山。

作牧最难民斥里,生人都入鬼门关。

观音桥下波成坎,郎哈峰头石亦顽。

瘴雨蛮烟随处是,中华回首隔仙寰。

作者注释说,鬼门关,距长庆府五里有古庙三座,不知祀何神祗。他们来往时行营常驻于此。“观音桥下”句,桥距长庆府30里,行营扎于此处。河水不甚深而波涛高涌。桥梁用大木横架,桥侧有观音庙,用茅草盖顶。全诗状写川湾一带山川险恶荒凉,乌烟瘴气弥漫,与中华有天壤之别。

其四:

强邻迫境渡横河,国运天乎其奈何。

几辈誓投定远笔,伊谁敢奋鲁阳戈。

百年基业归尘土,一代君臣吊汩罗。

幸得平南来大将,无如魏绛又成和。

这首诗状写法夷入侵,安南国土沦陷,人民惨遭杀戮,君臣罹难。幸得冯子材将军大败法夷,而清廷却屈膝割地求和,将士激愤,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蔡灼荣的《安南杂感》四首,有力地印证了电邑人随冯子材援越抗法,叱咤疆场,英勇杀敌的史实,惜乎历代史书均无记载,诚为可憾。兹录此以补正史之佚。

本文作文:蔡兆荣 黄胜保

2009年5月18日于水东桥南诗苑

蔡灼荣《深柳堂杂录》遗稿

茂名历代诗词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