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公元1883的中法战争,清帝国是不败而败?

 瓜子心 2020-08-12

晚清时局图

公元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西方列强渐渐意识到了看似坚不可摧的清帝国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在英国与清帝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后,法国也有一些坐立不安,希望能够尽快加入到对清帝国的瓜分活动中来。

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既然要发动战争,那么法国方面就必须寻得一个"合理"的借口。为此,法国选择了以越南为突破口。在中法战争爆发以前,越南还属于清帝国的藩属国。身为宗主国的清帝国自然要保护藩属国的周全,故而在法军侵入越南后也派兵进驻,但是双方都并未直接宣战。

随着法国攻势的加强,清廷开始意识到中法战争不可避免,但是仍然存留一丝和平解决的希望,不过这并不符合法国方面的意图。公元1883年12月,法军进攻驻扎在越南山西地区的清军驻地,中法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中法战争示意图


战前背景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法国就希望能够尽快对清帝国出兵。在法国政府看来,英军能打败的敌人自己也能击败,故而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准备向清帝国宣战。但是英国和法国不同,清英战争是因为双方之间因鸦片而产生了矛盾点,故而才引发了战争(也给了英国出兵一个完美的借口)。清帝国和法国则没有类似的矛盾交叉点,故而一直没有让法国政府得逞。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国徽

无奈之下,法国政府制订了以越南为跳板,进而侵略清帝国的作战计划。在中法战争尚未爆发之前,法国方面依然不肯承认侵略越南实际上就是为了侵略清帝国。实际上,直到中法战争结束后,法国依然不肯承认,但是法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已经充分暴露出了真实目的和野心,即便是想要隐匿也无济于事。大连外国语学院谷倩兮硕士在《论中法战争中法国对中国战略意图的实现》中曾经提到:

"国内外那些认为法国本无意通过越南取得对中国西南权益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法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是很明确的,攫取资源,特别是云南的铜矿和锡矿;开辟中国西南境内商路和市场,并通过湄公河河道(后来发现红河)将货物直接往来于海上;既与英国竞争,又避免与英国冲突,这些与法国对越南的意图是一致的。"

觊觎清帝国财富固然是引起中法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实际上,在中法战争爆发以前,法国内部就已经危机重重。早在公元1870年之时,法国就与普鲁士爆发了激烈的普法战争。这场战争的导火索虽然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发布了"埃姆斯密电",但第首先挑起战火的却是法国人。

7月,法国正式向普鲁士宣战。然而从战争一开始,法国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之中,不仅连战连败,就连皇帝拿破仑三世也被迫投降。从法国对普鲁士宣战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灭亡,仅仅过去了不到两个月而已。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自然要承担挑起普法战争的"责任",毕竟法国为战败方。为此,法国背上了沉重的赔款,甚至还要被迫应允普鲁士在法国境内驻军,这无疑损害了法国的主权。与此同时,法国政府的软弱无能也引发了革命,整个法国顿时陷入混乱之中。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法国这才决定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在法国看来,如果能够从清帝国手中获取足够多的的利益,不仅能够偿还普鲁士索要的战争赔款,还可以稳定国内社会秩序,所以法国才会不顾清廷的和谈请求,一味发动侵略战争。

战争端初开,激战山西

公元1883年12月,法军进攻山西(如今越南河内下辖的山西市)正式拉开了中法战争的序幕。此时负责镇守山西地区的清军为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虽然此地还有其他的清军部队协同驻防,但因军事装备差距较大所以很快就败下阵来,不得已让出山西并向后方退去。而法军从发动山西之战到占领山西,仅仅用了两天而已。

率领黑旗军的刘永福

此后双方再无大的战事,一直到次年二月份,气氛才开始再次变得紧张起来。法军共集结了近两万的兵力,准备进攻清军驻守的北宁(今越南北宁省省会)。

此地驻有清军四十个营的兵力,一个营的兵力通常在500人左右,所以此地大概驻守了仅2万清军,依然对法军有着兵力优势。然而战斗力低下的清军在北宁之战刚一打响就失去了斗志,很快又丢失了北宁、太原(今越南太原省太原市)等地,最后连兴化也落入敌手。从中法战争开始到现在,清军连战连败,士气基本上跌落到了谷底。清廷在意识到这一情况后也束手无策,只能通过换将的方式尝试鼓舞前线士气,但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北宁地理位置图

时间来到6月,法军再次向驻守在谅山附近的清军发起突袭。清军在未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只好先行还击,经过两天的拼死抵抗终于击退了法军,但也为此付出了严重伤亡的代价。

此战结束后,恼怒的法国政府见清廷并没有妥协,故而决定发动更大规模的武装突袭。两个月后,法军同步向清帝国本土发起进攻,福建水师由于装备的落后不敌法国海军,接连损失十余条战船,就连福州船政局也被法军战舰所炮轰,成为了一片废墟。

不过好在福建、台湾一带的防御力量已经得到了强化,这才没有让法军占到更多的便宜。对此,湖北咸宁学院的刘正在《中法战争中法国未进攻津京地区的原因》一文中曾经提到:

"从1884年8月始,法国远东舰队就开进台湾海域,并在马尾战役中一举击溃在马尾港的福建海军,顺利夺取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但是它明显低估了清政府保台之心和台湾军民的抵抗决心。在刘铭传赴台前后···请求清政府拔给四十万两银子以供使用,计划改装炮台,购买更多的大炮和枪支,清朝'援师先后至福州者无虑数万'···"

法国远东舰队正在与福建水师展开炮战

可以说,在清帝国本土遭到攻击之前,清廷还是一直持有和谈的态度的。双方之所以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是因为法国方面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这才一直未能结束战争。然而在福建水师及福州船政局遭遇炮击后,清廷终于下定决心与法国开战。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法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后的一段时间,一直至中法战争结束之时,清廷仍有一部分势力在暗中与法国取得秘密联系,希望能够尽快坐到谈判桌上。或许在清廷看来,清军在这场中法战争中基本上没有多少胜算,故而才会做出如此举动。

决战镇南关,法国内部出现动摇

公元1885年2月,得到后方兵力增援的法军再次向清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次的目标为清军据守的谅山。负责镇守此地的广西巡抚潘鼎新还未与敌交战就立刻选择了撤退,就这样把谅山拱手送给了法军,使清军丧失了重要的战略要地,这就导致清军在后来的镇南关战役打的十分艰难。清廷在得知潘鼎新怯战的消息后立刻罢免了他广西巡抚一职,但仍然让他留在前线并总揽军务。

与此同时,清廷走马换将,派遣老将冯子材奔赴前线协助抗法军务。从这一时期开始,中法战争开始出现了小幅度的转折。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小幅度转折,是因为在镇南关战役结束后,清军仍然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之中,而且这场战役虽然最后以清军胜利而告终,但却是惨胜,直接导致镇南关的清军部队基本上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

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光绪帝

冯子材在抵达前线后立刻制定下了反攻计划,准备以镇南关为最后的根据地,以此为依托进而夺回谅山的控制权。对此,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廖宗麟在《冯子材指挥镇南关大捷的军事艺术》中曾经提到:

"冯子材重返边关时,面对的是令人沮丧的局面:新败伊始,全军上下弥漫着一股失败的情绪,将帅消极,上气低沉。战略思想也出现分歧:'冯军请进剿,苏请暂缓,新拟俟鲍军到齐,云军大举,再乘势并进。'为了改变这种纷乱情形,统一全军思想,冯子材以身作则,自告奋勇,向潘鼎新请求准许他亲率萃、勤二军进驻关前隘,以当前敌。"

其实前线的清军将士士气不振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从中法战争开始以来,清军就基本上没有捷报,反而是一退再退,士气自然低落。身居前线的将领见到冯子材到来,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其号令,这就使清军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出现了难得的统一现象,为取得镇南关大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巩固清军在镇南关设立的最后防线,冯子材在此兴建了诸多防御工事,并从后方增兵至此,使该地的防备力量达到了三万多人。为了避免被法军合围和被迂回至中军身后,还特地在周边设立了几个辅助阵地,与中军形成呼应之势。很快,清军就完成了阵地的建设,等待法军的到来。

镇南关清军布防图

法军在得知清军正在加固阵地的消息后,决定绕过镇南关,从扣波和艽封迂回至清军背后,但被清军斥候所发现,冯子材及时派兵这才阻止了法军前进的脚步。然而法军仍不死心,继续寻找战机准备迂回作战。为了引诱法军进入镇南关主阵地,冯子材选择主动出击,与王孝祺一同袭击了法占文渊地区。

法军指挥官尼格里恼羞成怒,决定放弃先前的计划,更高为正面攻击镇南关。两天后,两千余名法军悄悄来到镇南关附近,等待日出之后发起总攻。

指挥法军作战的尼格里

虽然清军有着坚实的防御工事作为依靠,但在战斗力却远远不及法军,双方激战不久阵地就接二连三被法军所占领。此时清军内部开始出现了主张撤退的声音,好在冯子材的一番演讲顿时鼓舞了士气,使清军重新回到了阵地之中继续抗击法军。

双方战至下午时分,苏元春终于率援军赶到主战场,王德榜也迂回至法军后方进行袭扰,但战场局势仍然不利于清军。走投无路的尼格里准备殊死一搏,意图抢占镇南关清军阵地后再回过头来进攻侧翼及身后的清军。

正面战场的清军在冯子材的率领下拼死抵抗,未能让尼格里的计划得逞。到了第二天,清军开始收紧包围圈,法军渐渐不支,在丢下几百具尸体后选择撤退。冯子材抓住有利战机,亲率部队追击溃逃的法军,并成功收复了先前丢失的谅山阵地,恢复了清军在此地的主导权。

清军将领苏元春画像

镇南关大捷无疑是中法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场战役结束后,法国内部开始出现了停战的声音。在此之前,法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向越南增兵。但在这场战役过后,法国便再也没有通过增兵法案,清法双方的战事也暂时搞了一段落。时任法国总理一职的茹费理及其组建的内阁也因法军的战败而被迫宣告解散。

虽然法国已经无法继续维持战争,但清军方面的状况也并不乐观,虽然清军在镇南关战役中投入的兵力远超法军,但碍于单兵素质不足和武器装备的落后的原因,清军内部的伤亡也非常巨大。镇守镇南关的清军部队在此战过后大多出现了建制不全的状况,粮草和弹药也几近耗尽。

不仅如此,清廷及后方后勤机构也明确表示已经无法筹措足够的粮草和军饷输送至前线。也就是说,清军也已经丧失了战斗下去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清廷决定接受法方的和谈建议,以求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正在指挥战斗的清军主将冯子材


结语

在中法战争刚刚开始之时,法国一直处于优势方,接二连三的捷报让法国政府看到了"希望",认为侵略清帝国的计划很快就可以完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军渐渐开始感觉到吃力,虽然依然能够击败清军,但清军却一直不肯退出越南,这让法国政府愈来愈焦急。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法国这才选择调动远东舰队对清帝国本土发动猛攻,不过依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结果,清廷依旧选择抗争到底。

心急如焚的法国人将最后的希望放在了镇南关战役中,希望能够一举击溃清军这一最为坚固的阵地,然而事态并未像法国人所预想的那样发展,法军不仅没有能够成功攻下镇南关,自身还受到了重创,不得不慌忙撤退自保。此后,法国再也没有机会,也没有任何能力继续维持对清帝国的侵略战争,这才会选择主动向清廷求和。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清廷虽然决心打赢这场硬仗,但实际上还是希望能够尽快与法国结束战争状态。二者的心思一拍即合,这才会立刻停止战争状态并坐到谈判桌上来。

或许是清廷并没有意识到当时法国方面的处境,依然认为自己还是处于劣势之中,故而在谈判桌上又成为了弱势一方。法国虽然未能获得预想中的战果,但仍然通过战后签订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获得了大量的利益,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中法战争中的清帝国是不败而败了。


参考文献:

1.《论中法战争中法国对中国战略意图的实现》,谷倩兮著

2.《中法战争中法国未进攻津京地区的原因》,刘正著

3.《冯子材指挥镇南关大捷的军事艺术》,廖宗麟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