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妈学前班》阿娇为何“抛弃”老公?与原生家庭和解是一生的功课

 三明治妈妈 2021-01-14

世界上从来没有父母学校,

爸爸妈妈也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

然而,学习怎样养育孩子,维护和谐夫妻关系是每个家庭中父母的必修课。

近期开播的综艺节目《爸妈学前班》邀请了4对明星夫妻:阿娇&赖弘国,陈龙&章龄之,刘璇&王弢,百克力&张杨果而,前往英国的“育儿界哈佛”诺兰德学院(Norland College),与育儿专家和心理专家一起互动游戏,探讨解决育儿难题。

节目的重心并不是单纯讲解育儿常识,而是主张“育儿先育己”。

强调父母应该先完善修通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习必要的育儿知识,才能正确地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长,经营好一个幸福的家庭。

刷完几期节目,有泪点也有干货,不难发现:夫妻被各自原生家庭塑造的性格特点是影响亲子关系的关键因素:

  • 夫妻各自的原生家庭对养育孩子的影响

节目用了很长时间谈父母的自我认知——其中的一期里设计了一个残酷的心理游戏,直接聚焦了夫妻单独个体的“原生家庭”

心理专家邀请嘉宾写下5-10个对自己最重要的亲友,然后假设并做出选择,依次划掉每个人的名字,表示让他们消失在自己的生命中,最终只能留下一个人。

听起来十分虐心的环节,也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最引人注意的是:人气夫妇阿娇&赖弘国

第一步,阿娇略显纠结地在白板上划去了老公的名字。

问及原因,她解释道:才跟对方认识一年,不如其他亲人陪伴自己的时间久。

阿娇在一岁时父亲就去世,母亲生下她时才十八岁,后来辗转由爷爷抚养长大。破碎的原生家庭加之风雨飘摇、寄人篱下的童年经历,内心十分缺少安全感,让阿娇很难建立对他人的信任。她衡量关系重要程度的标准是:“谁陪伴自己的时间长。”

  

最后,阿娇留下了童年陪伴自己最久,相依为命长大的表姐。对表姐的依恋,除了陪伴,更多的是同病相怜共情:表姐同样没有父母,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她身上似乎可以投射另一个自己。

阿娇之前在综艺节目中曾多次表示自己非常“恨嫁”。

在《饭局的诱惑》里,马东问她:如果一个男人对你说爱你,愿意娶你,向你请求一个恋爱的机会,你会被打动吗?

阿娇说:“未必。我不想谈恋爱,只想结婚,可是没人说过要娶我”。

她是多么的渴望有人无条件地关爱她、包容她、用爱的温暖融化她内心的坚冰。不会像父母那样抛弃她,或者像之前的男友那样轻易伤害她。

 惊喜的是,在测验中,阿娇老公赖弘国最终留下的人是阿娇。

并且非常肯定地告诉心理老师,阿娇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父母终归是要离开的,而与自己最终相伴的人是妻子。

第三期结尾阿娇将测试结果告知老公,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说,“其实你把我写上去我就很开心了。”

其他几对夫妻的测试,也让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章龄之从一岁开始,父母出国工作,把她托付给外婆。直到她长大成人后,父母才回到身边,但是她一直都与父母有很强的距离感,无法释怀早年被父母抛下的愤怒。

十四岁赚得人生第一桶金时,全部交给外婆。她极力想要证明:父母为了赚钱放弃陪伴子女有多么不值得。父母一直追求的东西,她也可以通过努力得到。

张扬果儿&百克力夫妇

张杨果儿沉默而严厉的父亲和百克力强势的母亲形成强烈呼应。二人在原生家庭里,不被鼓励不被尊重,成了童年永远的伤痛。

果儿小时候取得了好成绩,从未被夸奖,父亲轻描淡写地将原因归为题目简单。令她很受伤,早年得不到父亲的鼓励和肯定,让她励志要让自己的孩子在爱与包容中长大,谈及孩子,她一度哽咽:

她最羡慕的是自己的儿子巧克力,我们把自己未曾享受到的关爱全部给了儿子,我们都渴望孩子拥有我们从未奢望过的童年。

很欣慰,冷漠的父母在这里断代,果儿夫妇做到了,把所有不曾拥有的,心甘情愿毫无保留地给予自己的孩子。

了解了几位爸妈的原生家庭后,会发现,大多数父母们都有一个补偿心理:因为自己从小的缺乏,才要努力为孩子做“完美”的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自己幸福得多的童年。

而实际生活中,不存在完美的父母,那些想要把自己全部呵护关爱给予孩子的母亲,以及认为“带孩子是老婆的事”的缺位父亲,是养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

  • 妈妈的“过度保护”VS爸爸的“缺位”

→母爱是潮水般的“爱与呵护”

人常说母爱伟大,妈妈们总是能用柔软的爱给孩子温暖。而现实中往往矫枉过正,很多独生子女的妈妈对孩子极度呵护,甚至有些“过度保护”。

小编的一位表妹6岁时,还站在妈妈的大腿上需要喂饭;初中时为了确保体育乒乓球考试顺利通过,她的爸爸特地买了乒乓球桌,放家里辅助她练习……

很多中国的父母都是像这样,想要极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性,生怕孩子受到伤害,无形中压制了孩子独立探索世界的兴趣,也使得孩子原本新奇的思维被局限。

专家解读:“过度保护”的界线是倾听孩子的感受,接收他们的信号。(征求他们的意见)

如果孩子一再向父母争取“我自己做”的机会,父母就不需要一味地代办。

如果父母在孩子可以自己决定且有能力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还不放手,会耽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

比如:刚才提到的父母喂饭的例子。

专家表示:在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会对自己吃饭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家长应当准备一些餐具,提供机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帮助他们学习掌握独立进食的能力。

育儿知识链接:

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是指在儿童3-5岁期间发生的一系列叛逆的心理变化。

反抗对象以父母为主,儿童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学会  用"我"、"我的"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按自己的方式行动,不愿意让别人来干涉他们的事。

这时,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言语、运动、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会感到有些事情完全可以自己做,当父母再次插手帮助他们时,就会表现出逆反。

第一逆反期问题没有处理好,孩子青春期的反叛会比较大。 


父亲缺位,孩子穷尽一生才能释怀

父爱缺失的“丧偶式”育儿在现如今十分常见,爸爸们以工作赚钱养家为重,却错过了孩子们最精彩的童年。很多孩子甚至成年后都难掩对父亲“失陪”的失落。

《爸妈学前班》里,刘璇老公王弢谈及自己“缺位”的父亲,让人印象深刻。

他坦言:自己生长在一个父亲严格管教的家庭,少时父亲陪伴缺失,而且对他很严厉,经常使用暴力打他。


从小与父亲关系也不好,导致安全感不足。长大后,一旦遇到他人的攻击挑衅,很容易愤怒反叛。

难以培养父子俩的亲密感,他甚至曾向母亲抱怨自己憎恨父亲。

而母亲解释:因为父亲的父亲也没有给他父爱,所以他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已身为人父,王弢意识到了自己与父亲的亲密关系障碍问题,不想让悲剧重演,所以,他有意识地纠正思路,克服自己的局限、学习做爸爸的技巧,才不会让原生家庭的“伤痛”遗传。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一份人口特性分析:对一万多名同期出生的50岁的英国人进行调查。发现:童年有父亲参与陪伴的人智商更高。 

还有研究显示:年少“父爱缺乏症”的孩子,在成人以后,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且陷入财务危机的几率要比普通孩子高5倍,辍学率和犯罪率也更高。

有人说:

父子关系影响一个男人性格养成;

女儿与父亲亲密程度影响婚姻幸福度以及遭遇渣男的概率。

强势的母亲和缺位的父亲都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毒性”。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真的会延续一生,甚至代际传递。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探索如何切断毒素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