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昵称815848 2021-01-14

0引言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通过研究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举措,可以探索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之路。

1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进行具体分析后发现,需要从下面4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1)应用型人才“如何定义”,即如何解决教学培养方案中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问题。

(2)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即如何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解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建设、实践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力量提升等方面的难题。

(3)应用型人才“如何检验”,即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企业经验和社会需求检验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解决教学效果难以检验的问题。

(4)应用型人才“如何就业”,即如何在人才培养结束后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解决学生就业竞争力弱,对口就业困难的问题。

2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合作的思路

通过对企业专家和毕业生开展深入的调研,明确网络行业的职业要求和能力,明确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明确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满足工程认证标准的具体内容。根据调研制定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改进网络工程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完善课外学习资源建设等课外技能辅导体系,巩固学生的素质培养、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辅助体系。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合作的具体举措,研究思路和工作开展如图1所示。

3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如图2所示。

第1步:确定行业发展对企业岗位的需求,针对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开展调研,明确面向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第2步:根据前期的人才定位明确企业岗位职责,细化应用型人才能力内涵,明确工程教育毕业标准12条的具体内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3步:根据第二阶段的成果来明确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将毕业要求和能力点,映射到具体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中,形成专业课程导图。

第4步:充分发挥企业的辅助作用,建立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同时开展师资建设、实践环境建设等工作。做到“引企入校、引企入教、引企入研、双导师制”等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建设。

第5步:通过观察和辩证的审视,不断改进人才培养的细节,做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4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

4.1产教融合探索

“产教融合”的“产”指产业,“教”指教育,因此产教融合就是把产业发展、企业对用人岗位的新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深度融合。所谓深度融合,并不是简单地联合企业,促进学生就业,而是让企业参与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建设、课内外实践体系及项目构建、实习就业岗位提供以及师资培训等,融计划、教学、实践、实习与就业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聚焦产业信息,面向相关行业,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同时还将企业导师引入理论、实践课堂、毕业设计以及社团、竞赛等环节。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将本校最新的项目和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经修订后引入到实训项目、实践项目以及课程中的三级项目,保证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最真实的案例。

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创业桥梁:通过企业定制培养,将企业所需知识嵌入学历教学内容,聘请企业教师走进课堂作报告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建多机会就业渠道。

4.2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经过调研、汇报、外审以及定稿4个阶段。其中调研阶段包括行业发展和专业未来趋势调研以确定技术发展趋势;国家质量标准、专业规范调研以确立知识体系及课程标准;国内高校调研比较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学时设定和课程内容等培养方案的细节信息;国外高校调研获取国外开设的专业相关课程信息;网络招聘企业调研、企业走访和毕业生调研,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调研获取网络工程专业的服务面向、典型岗位所需的核心技术及基本素质要求。

4.3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可以实施一主两辅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课内一条主线: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课堂教学、学期实践、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通过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作为主线贯穿4年培养过程。

(2)课外辅线一: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构建以学习小组与社团为基础,以专业和技能竞赛为纽带,以企业实习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创新创业项目锻炼为手段的课外技能辅线体系。

(3)课外辅线二:将学生的素质培养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解决工程项目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开展学团工作、党建工作以及思想教育。着重培养学生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态度习惯、责任感和价值观等能力。

4.4工程认证毕业标准12条制订

通过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岗位应用能力的网络工程师为目标,以项目为导向,以行业的工程认证为助力,推行网络规划设计、实施及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工程教育。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据此制定12条毕业要求如下:①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复杂网络工程问题;②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网络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③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模块或开发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性、健康、伦理和文化等制约因素;④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专业科学方法对复杂网络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收集、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⑤能够针对复杂网络工程问题,选择、使用与开发恰当的计算机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预测与仿真模拟,并能理解其局限性;⑥针对特定的工程技术实践和复杂网络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能基于专业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和定位,并评价其对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⑦能够理解和评价复杂网络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⑧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复杂网络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行业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⑨在网络工程实践中,能够适应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合作方式,并在团队中胜任多种角色的工作;⑩能够就复杂网络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理解并掌握网络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和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能力。

4.5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建设

在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中,应精心设计专业课程和各级项目。每个项目都由若干主干课程支撑。以项目为导向,实现了课程与项目相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一年级设置了1级项目专业导引与职涯规划和2级项目C语言编程实践;二、三年级设计了2级项目网络工程项目训练,网络工程项目实战;大四学年安排了1级项目网络工程项目实训。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保证了课程培养目标、项目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双向对应和支撑。

5人才培养实践效果

5.1学生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从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可以看出,我们实施产学合作、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开展的教学改革效果已初见成效,得到了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与肯定。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显示,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文化素养、创新与实践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职业态度等TOPCARES八大能力表示非常满意并给予了良好的评价。

5.2学生学以致用、创新创业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获得进一步提升

从学生创新创业情况来看,依托产教融合,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自2018年以来,网络工程专业共获批校级以上大创项目19项,其中省级2项,国家级1项。

5.3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校企合作,拓展学生专业技能,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行业认证。近两年学生考取相关行业认证10项,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数量共计28人次。

5.4专业建设质量逐年提升

2018年获批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获批辽宁省第二批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近三年获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项;获批国家级协同育人项目3项;教师承担横、纵项目12项累计科研进款44.64万元;校企合作基地10家;获批省级精品课1门。教师发表教改论文6篇,出版教材3本。教师承接社会各类专业培训400余人次,涉及技术网络安全、Linux服务运维、Windows服务运维等技术。通过课内资源规范化后将其整体打包,目前该类资源被多所学校采用。

6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6.1产教融合研究的建议

拓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域,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合作:校企合作形式从简单的实习生外派转变为多种形式的技术引进;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进课堂;承接企业服务项目锻炼师生实践能力;企业成熟技术移植进课堂。

6.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建议

(1)构建网络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在广泛调研基础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工程认证标准,对知识、能力与素质进行一体化设计,关注网络工程人才的全面发展;结构化设计专业能力指标体系,系统化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以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为核心,实施一主两辅的人才培养。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能力递进培养;注重实践育人;一体化的实践项目教学设计;融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

(3)以校企深度融合为途径,构建了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全方位的支持保障系统。

(4)实施“引聘训评”校企师资互动机制,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指导能力和教学能力;实施校企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工程实践教育资源和环境;依托学院、系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实施专业持续改进。

7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一个具体明确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再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实践以及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支撑。深化产教融合,让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即培养方案的制订就开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立校企共建共管的合作模式,企业同时要参与课程授课、课程建设、实践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切实利用好企业的资源。在开展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的互惠互利,不但促进应用型学生的培养,还促进应用型教师的培养,同时为企业的招聘用人提供全方位的保证。

(文章选自《计算机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