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看娃怎么办》有一期中,节目组给六个孩子做了身体界限的实验:你超漂亮,适合当模特,我要奖励你一套衣服,穿好了给妈妈看。
小女孩在主持人的甜言软语下,卸下了所有的防备,开始动手脱衣服。另一个男孩,刚开始还有些戒心,问主持人是否需要全部脱掉。结果不言而喻,实验的六个对象中,竟然只有一个男孩通过了实验,守住了自己的“衣服”!测试结束后,主持人问男孩的妈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平时会通过绘本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也会给孩子播放“当陌生人触碰自己时,该怎么办”的视频。
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和身体边界意识,是能够帮助孩子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的!孩子是否拥有身体的界限感,根本上是源于父母是否对孩子拥有界限感。美国知名儿科医生William Sears曾说过:对孩子的爱必须恰到好处,表达需要尺度和分寸;只有这样,爱才不会变成掩饰变态的借口。
对孩子没有界限的爱,正是这位医生口中变态的借口,更埋藏着孩子一生伤害的引雷。韩国一档综艺节目《HELLO》中,有一位因爸爸对自己过分亲密,而怕到不敢回家的17岁女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也依旧当着客人的面亲她,女孩觉得实在尴尬。女孩的妹妹也有相同的苦恼,除了亲她外,还会直接闯进浴室,说帮她洗澡。对此,这位爸爸没有丝毫羞愧之心,反而义正言辞地解释道:父母疼爱孩子无可厚非,但疼爱有很多表达方式,过度亲密则会引起误会和反感。要知道,爱,是需要“避嫌”的,尤其是爸爸爱女儿、妈妈爱儿子。爸爸再爱也不能亲女儿的嘴,要教给她一些自我保护意识。
那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旦越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孩子不知道男女之别,也不懂得尊重身体的隐私,因为“爸爸也是这么对我的”。同时,自我保护意识下降,极有可能出现“坏人趁虚而入了,孩子却不自知”的情况。或许一时之间,我们无法看见实质性的伤害,但它却在孩子的身体里,埋下了一颗引雷,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12岁的弟弟,不管不顾家里有异性姐姐,执意穿着内裤晃悠,有时洗完澡还“全裸出镜”。妈妈一味的纵容和宠溺,弟弟才对自己“不穿内裤”的行为毫无分寸感。太多的中国家庭,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界限感,而导致幸福感不强。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小时候或许相安无事,也没有任何幸不幸福可言;可长大后,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是有很大可能受到外界的侵害!12岁的女孩小文,来自单亲家庭,跟着妈妈一起生活。久而久之,小文把在别人面前换衣服,当成是梳头、带帽那样平常的事。一次暑假,小文跟同学露营,她依旧毫无顾忌地在别人面前换衣服!已经进入青春期男孩们,看见女孩当面换衣服,后果可想而知......并不是的,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她从小就缺乏了身体上的界限感!父母“越界”的行为,长期以往会给孩子带来“隐性性侵害”。
这份隐性性侵害,让孩子不知道男女之别,不懂得身体的隐私,身体的界限被破坏,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遭受伤害!当孩子发自内心的去在意自己的身体,他才能真正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父母之爱,则为之计深远。
周国平先生的一句“界限”名言:
爱,可以亲密,但不能无间。
如果真的为了孩子的着想,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亲密有间”的。
我们亲密地相爱着,却不越界,给互相留有自己的小世界。
这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那道最完美的界限。

拥有界限感的父母,成全了孩子的隐私;
拥有界限感的孩子,让自己过得更幸福。
拥有界限感的家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培养孩子的身体边界意识,就应该越早越好。
身体边界意识,并不是靠一句话就能培养的,而是在生活中的点滴逐渐形成。
在他幼儿园时期,不再给他穿开裆裤、不让他随意大小便、上厕所注意关门......
当他上了小学后,不在他面前换衣服、告诉他男女有别,教会他基础生理知识......
而越是自家人,越要需要注意亲子之间保持一定的身体界限,并尊重孩子的身体隐私。

国家心理咨询师杨陶如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
很多大学女生在两性关系中不懂得保护自己,面对男生的不合理要求「不自愿」地付出一切。
根源就在于,其儿童时期,不懂拒绝任何让自己不喜欢的接触或侵犯。
这就意味着,在小时候如果分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伤害”,那么长大后真正面对伤害时,很可能会无法辨别、更无力抵抗。
弗洛伊德理论提出:
从3岁开始,孩子性别意识就已经开始萌发。
3岁就像是孩子的一个分水岭,尤其是性教育的分水岭。

3岁后,不要和异性家长一起洗澡,就算有些孩子晚熟,最晚也不要超过5岁。不和异性共浴,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3岁后,不要随意亲吻孩子的嘴,并告诉你的孩子,其他人也不能亲,无论是不是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还是老师园长。
3岁后,要避开自己的孩子换衣服,并逐渐引导孩子尊重别人的隐私和习惯。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逐渐“避嫌”,并不是让父母不再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而是在亲密的基础上,把握爱的表达好爱的底线。
不必完全终止父女间的亲昵关系,搂搂她或是牵着她的手去散散步,同样能维系父女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