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晚10:10  1964年组建的孝中文工团,是以高中生为骨干、兼收初中生的“文艺混成旅”。组建后,常在学校帮助农民秋收之际以及寒假期间,送文艺节目到农村、厂矿,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1966年11月中旬,响应党中央号召,文工团有22名师生自愿组成“毛泽东思想远征宣传队”加入全国大串联洪流,徒步近三千里,横跨晋、陕、川三省,期间演出六十余场,历时九十五天。
 那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每个人都受益良多。十年后,我曾写过几句诗和记叙文聊作备忘。
 二十二年后,我们这支“毛泽东思想远征宣传队”搞了一次聚会,那时候大家都还在岗劳作,却是一个不落全到。其后,虽有部分师生偶或小聚,有些远在他乡的队员却暌违三十年了。更有一男一女英年早逝,令人不胜唏嘘。今年,“老孝中远征宣传队”建了微信群,大家一致同意再搞一次聚会。
 9月18日上午10点,过去的远征队员陆续到达预定酒店,前一日就从交口县赶来的冯月娥紧紧握着武锦同学的手,喜悦的神情略带惊讶。月娥是宣传队同学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武锦是年龄最小一位,大家都把武锦当小老弟看了。
 擅长歌舞的王桂萍同学家住省城,与大家见面的机会最少,此番如约而至,见着谁都有点“乍见翻疑梦”的感慨。



 看着很年轻,其实已到望八之年的音乐老师任必清也是骑车来的。
 武济亨老师因病缺席,参加了远征宣传队的老师三缺其一,同学们都颇觉遗憾。
 八位女同学应到七位实到五位,另有一位住院,一位在京弄孙脱不开身。男同学十一位应到十位,实到九位,另一位同学也是在京弄孙离不开。
 这正应了那句古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任张广同学主动承揽筵席所费,大家邀请他的老伴武雅君同学到场相与同乐。
 張心睿(前排左一)是我66届高中的班主任老师,也是孝中文工团成员之一。我们将张老师一并邀请到场,共叙五十年不变的师生情谊。


 倾谈有时,早在吕梁市域小有名气的剧作者霍锁昌同学拿出他连夜编写的《三句半》印张,分派与郭本孝、武锦和我共同表演。
 任张广同学在远征队专搞后勤工作,今日诗兴大发,即席以“孝义普通话”朗诵《龟虽寿》一首,期盼大家老而康健。

张老师今年八十有三,一年多来几次住院,说话气虚,站立困难,没料到颤巍巍扶桌而起,唱一首《再见了,大别山》,全场为之动容。
 郭本孝点名要我朗诵李白的名篇《将进酒》,我接连朗诵李杜诗三首。 李竹五、冯芝英两位擅长表演,她俩的表演唱《看秧歌》韵味不减当年。
 冯月娥也是擅长表演艺术的,唱歌并非她的强项,可她今天唱的那首《双脚踏上幸福路》,依然听着年轻。
 再下来,冯芝英、王桂萍合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张冬梅伴舞。
 李老师本是二胡好手,那天谁也没带乐器过来,李老师发表了一番即席感言,缅怀过去,纵论天下,祝福未来。思维敏捷,眼界宽阔,在座者都很钦佩!
 许是受大家感染,任张广夫妇再朗诵一首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管乐队四位不甘寂寞,引吭高歌《大海航行靠舵手》,大家齐声鼓掌附和,第二次远征队聚会圆满结束。 本文上传后,收到一些热心朋友的诗评鼓励,由衷感谢他们!


|